鄭金珠,劉翻,孫元社,唐濤,張維冰,李彤
(1.齊齊哈爾大學,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2.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200237; 3.大連依利特分析儀器有限公司, 遼寧 大連 116023;4.遼寧大連依利特分析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遼寧 大連 116023)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啤酒已經(jīng)成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的胺類物質與其質量密切相關[1],故啤酒中胺類物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對于區(qū)分不同種類不同品牌的啤酒以及辨別假冒偽劣產(chǎn)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啤酒中還可能有含強致癌性的亞硝胺類化合物[2,3],控制其在啤酒中的含量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胺類物質的檢測方法包括薄層色譜法、離子色譜法、毛細管電泳、電化學法、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4,5],卓平等人[6]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水產(chǎn)品中10種生物胺,檢測限為μg/g。但啤酒中許多胺類物質含量極低,常規(guī)方法很難進行直接分離和檢測,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LIFD)作為目前靈敏度最高的檢測技術之一[7],在痕量物質檢測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8],劉春鳳等人[9]采用FITC衍生激光誘導熒光法與毛細管電泳偶聯(lián)法檢測啤酒中的14種生物胺,結果顯示不同種類的啤酒中生物胺的種類和含量均不相同。
本文以FITC為衍生試劑,對啤酒進行衍生,以HPLC-LIFD系統(tǒng)對啤酒中胺類物質進行分析,同時采用真空低溫蒸餾結合GC-FID法對啤酒中4種不能用FITC衍生的揮發(fā)性的亞硝胺類化合物進行了測定,發(fā)展了啤酒中胺類物質的高靈敏度和高選擇性的分析方法,并使用該方法考察了市場上多種啤酒中胺類物質種類和含量的差異。
儀器:激光誘導熒光檢測器(大連依利特分析儀器有限公司);GC7890Ⅱ氣相色譜儀配備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上海天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試劑: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 )(98%,Sigma);N-亞硝基二乙胺(NDEA,98.5%)、N-亞硝基二丁胺(NDBA,98.5%)、N-亞硝基哌啶( NPIP,99%)和N-亞硝胺吡咯烷(NPYR,98.5%)均購自Fluka公司;實驗用水均為milli-Q過濾超純水;啤酒樣品均于市場購買。
1.2.1 衍生過程(HPLC-LIFD法)
量取5μmoL/L的FITC 60μL,加入340μL 50mmol/L磷酸鈉緩沖溶劑(pH=11),然后與100μL啤酒樣品混合均勻,避光衍生6h后加入500μL水,直接進樣分析。
1.2.2 真空低溫蒸餾(GC-FID法)
參照GB/T 5009.26-2003[10]中真空低溫蒸餾法,同時加大前處理量后對啤酒中亞硝胺類物質進行提取和富集:量取150mL啤酒,超聲脫氣后加入8mL氫氧化鈉溶液(1mol/L),在真空度約為53KPa下蒸餾至約10mL,再將真空度調至約95KPa,直至近干。然后往餾出液中加入8mL鹽酸(0.1mol/L)并混勻,用40mL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120mL萃取液用無水硫酸鈉除水后移入旋轉蒸發(fā)儀中,在(37±2)℃水浴下旋蒸濃縮至約5mL,再氮吹定容至0.5mL備用。
1.3.1 HPLC-LIFD
色譜柱:ODS2 5μm(4.6mm×150mm);流動相:A10mmoL/L乙酸銨(pH=8.0~8.5),B乙腈,梯度洗脫程序:0~10min,6%~15%B;15~25min,15%~17% B;15~25min,17%~40%B;進樣量20μL,室溫下分析。
1.3.2 GC-FID
采用TM-1毛細管色譜柱(0.53 mm×30m×0.1μ m),初溫60℃,保持3min,10℃/min升至280℃保持5min;進樣口溫度250℃; 檢測器溫度250℃;載氣:氮氣,流速8mL/min;進樣量1μL。
2.1.1 方法建立
FITC衍生胺類物質時,一般需12h以上[11],而Ming Du等人[12]研究發(fā)現(xiàn)FITC衍生生物胺時6h即達到平衡。以某品牌啤酒A為樣品,考察了FITC衍生時間分別為6、12、24、36、60h樣品在選定色譜條件下出峰情況。結果顯示衍生6h色譜峰峰數(shù)最多,而峰高變化無規(guī)律。綜合考慮出峰數(shù)量與峰高,選擇衍生時間為6h。
為得到更多樣品信息,各色譜峰盡量在整個色譜圖中分布均勻,對梯度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在優(yōu)化條件下以啤酒A為樣品連續(xù)進樣5次,考察方法穩(wěn)定性,結果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1.2 實際啤酒樣品分析
市購11種不同品牌和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啤酒樣品進行檢測,用FITC按照1.2.1方法進行衍生后,按照優(yōu)化后的色譜條件進樣分析,對啤酒中胺類物質的種類和相對含量進行考察,以峰高值1mV為積分閾值,計算樣品色譜圖中色譜峰數(shù)量。
實驗結果表明,11種啤酒樣品色譜峰在色譜圖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趨勢:在5min~10min和15~23min大部分胺類物質的含量較低,10min~15min之間含量較高。同時不同啤酒樣品色譜圖中色譜峰數(shù)和峰高值差異較大。
圖1為某品牌啤酒B的四個系列分析色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樣品B1-B4出峰數(shù)量和峰高均有一定差異。四種系列啤酒的出峰數(shù)分別為44、42、40和47。樣品B1的1號色譜峰和2號色譜峰高值遠高于其它三種,而在10min~15min樣品B2色譜峰峰高值高于其它兩種。
圖1 某品牌啤酒樣品B 4種系列檢測色譜圖(色譜條件見1.3.1)
圖2為4種不同品牌啤酒C-F,色譜峰數(shù)分別為51、38、38和48,樣品D的1號峰高值高于其它三種。而在10~20min之間,樣品C的峰高值高于其它三種。
圖2 4種不同品牌啤酒檢測結果(色譜條件見1.3.1)
圖3 3種不同品牌啤酒檢測結果(色譜條件見1.3.1)
圖3為3種不同品牌啤酒樣品G-I,色譜峰峰數(shù)分別為40、49和53,其中樣品I的1號峰和2號峰峰高值遠低于其它兩種,而在10~15min之間樣品H色譜峰峰高值遠高于其它兩種。
2.2.1 方法建立
N-亞硝基類化合物具有強致癌性,不能用FITC衍生[13],其分析一般使用靈敏度較高的熱能分析儀、質譜或氮磷檢測器[14-16]。本文采用靈敏度較低但使用更普遍的FID檢測器。
在1.3.2色譜條件下,NDEA、NDBA、NPIP和NPYR4種化合物在14min內全部出峰,且與雜質達到基線分離。同時以標準品對該方法進行了論證。結果表明4種化合物在0.005-0.1mg/mL范圍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方法檢出限達到μg/L。且方法穩(wěn)定,加標濃度為0.05mg/mL、0.08mg/mL、0.1mg/mL時,4種物質回收率均在70~90%之間;加標濃度為0.08mg/mL時,平行5次實驗,NDEA、NDBA、NPIP、NPYR回收率RSD值分別為3.50%、2.27%、5.72%和7.56%。
2.2.2 實際樣品分析
以上述方法對超市購買3種不同品牌啤酒樣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見圖4),3種啤酒中NPIP和NPYR均未檢出,樣品K中NDEA及NDBA的含量分別為20.00μg/L和29.55μg/L,樣品J含有22.01μg/L的NDEA。
圖3 3啤酒樣品中4種亞硝胺測定結果(色譜條件見1.3.2)
使用HPLC-LIFD與GC-FID結合,發(fā)展了一種啤酒中胺類物質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以FITC為衍生試劑,對啤酒中含有-NH2和-NH-基團的胺類物質直接進行衍生,HPLC-LIFD分析,對市場上11種啤酒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品牌啤酒中胺類物質的種類、數(shù)量及含量均存在一定差異,以峰高值1mV為積分閾值,出峰數(shù)從38至53之間不等。同時使用真空蒸餾GC-FID法對啤酒中4種具有特殊結構的亞硝胺類物質進行了分析,綜合評價啤酒總胺類物質的組成,在分析的3種啤酒其中兩種中檢測到微量亞硝胺類物質。該方法靈敏度高,穩(wěn)定性高,適用于啤酒及其它食品中胺類物質的分析,特別是痕量胺類物質的分析。對于食品中胺類物質的研究、假冒偽劣產(chǎn)品的辨別和產(chǎn)品質量監(jiān)控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韓小江,張嘉捷,朱巖。浙江大學學報,2009,36(6): 687
[2]Andrade R, Reyes F G R, Rath S. Food Chemistry, 2005, 91: 173
[3]Yurchenko S, Molder U. Food Chemistry, 2007,100: 1713
[4]張劍,鐘其頂,熊正河等。啤酒科技,2010,7: 80-85
[5]Onal A. Food Chemistry, 2007, 103: 1475
[6]卓平,劉辰,陳迪等,分析測試學報,2006,25(4): 59
[7]Ramsay L M, Dickerson J A, Dada O, et al. Anal Chem, 2009,81(5): 1741
[8]Katzenmeyer J B, Eddy C V, Arriaga E A. Anal Chem,201082(19): 8113
[9]劉春鳳,李崎,啤酒科技,2007,113: 58-61
[10]GB/T 5009,26-2003. 食品中N-亞硝胺類的測定方法
[11]翟其曙,湯曉慶,胡效亞等,化學進展,2006,18(6): 791
[12]Du M, Flanigan V, Ma Y. Electrophoresis, 2004, 25: 1497- 1498
[13]幸苑娜,王欣,陳澤勇等,分析測試學報,2011,30(5):503-504
[14]陶燕飛,黃紅林,張?zhí)抑?,分析測試學報,2003,5(22):82- 83
[15]Grebel J E, Young C C, Suffet(Mel)I H.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6, 1117: 11
[16]SáNCHEZ B J, BALLESTEROS E, GALLEGO M. Agric Food Chem. 2007, 55: 9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