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進
(岳陽市中醫(yī)院 湖南岳陽 414000)
肩關節(jié)周圍炎,又稱為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癥[1],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好發(fā)于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2],尤其是女性體力勞動者,嚴重者會導致患者肩關節(jié)失去活動能力。我院針灸科收診的109例肩周炎患者采用溫針灸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將其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針灸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間的218例肩周炎患者為治療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1年的中國第2屆肩周炎學術論壇制定的肩周炎診斷標準,其中男性97例,女性121例,年齡40~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72±10.03)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為(1.68±0.24)年;單側肩周炎178例,雙側肩周炎40例;病因主要為:外傷史45例,慢性勞損148例,濕寒侵襲34例,其余無明顯病因。
表1 治療4個療程后2組的療效對比[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觀察組109例患者中男48例,女61例,平均年齡為(51.69±10.02)歲,平均病程為(1.66±0.25)年;治療組109例患者中男49例,女49例,平均年齡為(51.78±10.04)歲,平均病程為(1.69±0.26)年。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意義。
1.3.1 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的針灸治療 患者取坐位,選用1~1.5寸針灸針,針灸前,醫(yī)師用75%酒精棉球對針灸針以及患者皮膚進行消毒,針刺時取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合谷等穴位,再加配3個阿是穴,刺入穴位得氣后,留針20~30min。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1.3.2 治療組患者給予溫針灸治療 患者取坐位,選用長度在1.5寸以上的毫針,針灸前,醫(yī)師用75%酒精棉球對針灸針以及患者皮膚進行消毒,針刺時取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合谷等穴位,再加配3個阿是穴,刺入穴位得氣后留針不動,將一個圓形紙片刺空后套在每個針灸針的底部保護皮膚,選用2cm長、半徑1.5cm的艾條段套在針柄上,距患者皮膚3cm左右,點燃艾條下端,使患者的皮膚可以感覺到舒服的溫熱感,密切觀察避免灼傷皮膚,燃盡后加換艾條,每個穴位每次使用3壯艾條。每日1次,每次20min左右,2周為1個療程。
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統(tǒng)計軟件SPSS 10.0進行處理,計算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組和觀察組的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檢驗標準α=0.05,以P <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 <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1)基本痊愈:肩關節(jié)的功能基本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疼痛以及周圍的壓痛消失;(2)顯效:肩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較好,疼痛以及周圍壓痛基本消失;(3)好轉:肩關節(jié)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疼痛以及周圍壓痛減輕;(4)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
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
經(jīng)過4個療程的治療,2組的療效結果見表1。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治療組的基本治愈率和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說明溫針灸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好于常規(guī)針灸治療。
溫針灸是指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治療方法。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可以起到溫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的作用[3]。適用于寒盛濕重,經(jīng)絡壅滯之證,如關節(jié)痹痛,肌膚不仁等,在治療肩周炎方面優(yōu)于其他療法,可以盡快的發(fā)揮良好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使用。
[1] 向進.溫針灸配關節(jié)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242):119~120.
[2] 劉景春,卞勇.溫針灸配合拔罐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1,27(8):32.
[4] 羅禮君.牙周病的中醫(yī)藥治療概況和展望[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