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明明學習成績一般,卻非要花好幾萬元上名校,家長說是為了孩子能交一幫好同學,以后辦事就有了硬關系。繼“拼爹”后,又出現(xiàn)了“拼同學”的流行詞。對此,專家稱,這種家庭教育思想會害了子女,靠天靠地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神奇的漢字,既是時代進步的記錄者,也是社會變遷的見證者。如果說“愛拼才會贏”傳遞著艱苦奮斗的精神,“拼爹”、“拼同學”則散發(fā)著功利主義的味道。更進一步說,“拼爹”、“拼同學”的實質(zhì),是將他人視為一種可被利用的資源,力圖通過社會關系的運作來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社會中,社會關系建構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人們形成了以家庭為核心的親屬網(wǎng)絡和以村莊為單位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會關系具有鮮明的先賦性。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和家庭規(guī)模的縮小,社會關系的建構擴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不論是共同的興趣愛好,還是相似的成長經(jīng)歷,抑或是同樣的教育背景,社會關系都具有濃厚的后致性。
當孩子們上什么學校成為家長們的“臉面”,教育就嬗變?yōu)橐环N炫耀性的符號消費。家長們“就高不就低”,千方百計地讓孩子上名校,既是為孩子們“敲門”,也是為自己“貼金”。在他們看來,名校學子大都是潛力股,都是未來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即使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也要為孩子建立“人脈”進行投資。好一個用心良苦!好一個未雨綢繆!
在利益多元時代,價值觀念的碰撞在所難免;可惜的是,有些時候,我們會以偏概全甚至本末倒置。和這些“拼同學”的家長一樣,人們通常只看到社會關系的正功能,試圖通過社會網(wǎng)絡的建構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殊不知,社會關系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即人們在社會網(wǎng)絡中扮演的角色越多,受到的約束越多,承擔的義務也就越多。
重索取輕給予,重權利輕義務的功利主義氣息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拼同學”說到底是家長意志的產(chǎn)物,隱伏著家長深謀遠慮的利益考量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感糾葛。
為了不讓孩子們的童年像大人們一樣缺乏天真爛漫,為了不讓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像計算機一樣枯燥乏味,“拼同學”能少則少,當免則免。畢竟,虛構的感情,強加的關系,既經(jīng)不起時間的檢驗,也經(jīng)不起社會的洗滌。與其在社會關系中迷失,不如在提高孩子自身的人力資本上多下工夫。
摘自《中華讀書報》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