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山東省淄博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山東淄博 255067
乙型肝炎是我國當前流行最為廣泛,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傳染病。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治療乙型肝炎的特效藥,臨床常采用綜合治療。 目前研究證明,還原型谷胱甘肽具有加速自由基的排泄,保護肝臟的合成、解毒、滅活激素等功能,并促進膽酸的代謝,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維生素,臨床可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F(xiàn)分析2009年5月—2011年3月期間該院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的乙型肝炎患者160 例臨床資料, 臨床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住院治療的乙型肝炎患者160 例,病例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全國病毒性肝炎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1]。按入選順序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0 例,男5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36±12)歲,其中急性乙肝20 例,慢性乙肝60 例。 對照組80 例,男6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37±13)歲,其中急性乙肝20 例,慢性乙肝60 例。
對照組給予一般保肝治療,即注射用肌苷0.6 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1 次/d;門冬氨酸鉀鎂20 mL 加入能量組液體250 mL 中靜脈滴注,1 次/d; 療程均為1 個月。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 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0.6 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1 次/d,療程1 個月。
治療前查肝功能1 次,療程結束后復查肝功能,同時觀察臨床癥狀、體征的變化。 治療前后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能,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凡因藥物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者不做療效分析,只列入不良反應統(tǒng)計。
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為有效;肝脾腫大以消腫或回縮為有效(治療前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肝功能治療前后變化。
使用Excel 表格進行數據處理,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
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治療前后變化,見表1、2。
表1 示:治療前兩組各項比較,t分別為0.178,0.079,0.414,0.394,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比較,t 分別為2.747,2.267,2.457,2.21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示治療前兩組各項比較,t 分別為0.793,0.839,0.623,0.975,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兩組各項比較,t 分別為2.887, 3.954,3.135,3.7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急性乙肝肝功能比較(±s)
表1 急性乙肝肝功能比較(±s)
治療組對照組例數 檢測時間 ALT(IU/L) AST(IU/L) TBIL(umol/L) DBIL(umol/L) ALT(IU/L) AST(IU/L) TBIL(umol/L) DBIL(umol/L)20 20治療前治療后707±331 66±27 435±321 50±34 82±41 26.9±15.0 35±26 10.0±5.6 688±343 98±52 443±316 79±46 77±35 40.5±19.7 32±22 15.0±8.4
表2 慢性乙肝肝功能療效比較(±s)
表2 慢性乙肝肝功能療效比較(±s)
治療組對照組例數 檢測時間 ALT(IU/L) AST(IU/L) TBIL(umol/L) DBIL(umol/L) ALT(IU/L) AST(IU/L) TBIL(umol/L) DBIL(umol/L)60 60治療前治療后363±272 51±28 339±262 46±22 73.2±41.9 28.6±17.6 32.8±19.5 9.7±7.2 326±238 74±55 299±260 63±25 68.7±37.1 43.1±31.2 29.4±18.7 17.6±14.8
急性乙型肝炎經過治療后納差、乏力、腹脹、肝區(qū)疼痛等癥狀的有效率兩組均達到90%~1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脾腫大的有效率治療組為93%、42%, 對照組為84%、4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意義(P>0.05)。 慢性乙型肝炎經治療后納差、乏力、腹脹、肝區(qū)不適等癥狀的有效率治療組為85%~92.8%,對照組為66%~80%,χ2值為5.855~4.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脾腫大的有效率治療組為75.6%、36.5%,對照組為57.3%、2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為4.58、4.07,P<0.05)。
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前后檢測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腎功能,均無明顯變化。
還原型谷胱甘肽是一種廣泛存在于人體細胞內的生物活性物質,是人類細胞自然合成的一種三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組成,含有疏基(-SH),對維持細胞功能有重要作用。 動物藥理實驗證明,它可有效地防治乙醇和四氯化碳所致的大鼠急慢性肝損傷。 補充內源性的谷胱甘肽的不足,可以糾正低氧血癥,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肝臟的合成、解毒功能等藥理作用[2]。
肝臟疾病時,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可使肝臟的谷胱甘肽含量增加,除了加強對自由基的清除,保護肝細胞外,還通過γ-谷氨酰胺循環(huán)維持肝臟的蛋氨酸含量,保證轉甲基及轉丙氨基的反應,改善肝臟的合成、解毒、脂肪代謝、膽紅素代謝及滅活激素等功能,促進膽酸代謝,從而加快肝功能的恢復,谷胱甘肽參與膽紅素的代謝是在谷胱甘肽-疏基轉移酶的作用下,將未結合的膽紅素載入微粒體, 使其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結合型膽紅素而排出體外。
臨床觀察表明,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乙型肝炎,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有較好地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和肝功能的作用,是治療乙型肝炎的有效藥物。
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炎急性發(fā)作的病人,指導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 鼓勵病人多聽輕松愉快的音樂,調整病人的心理,減輕肝病帶來的壓抑感,發(fā)泄淤積郁悶的情緒,恢復內心和諧,促進患者康復。
急性期病人食欲差,飲食應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證足夠熱量、蛋白質,充足的維生素B 和C。 恢復期患者食欲增加后,應控制糖和脂肪量的攝入,以免引起脂肪肝,多食豆制品、魚、蛋、奶、瘦肉等含優(yōu)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禁止飲酒,以免損害肝細胞而加重病情。
嚴格控制藥物濃度和輸液速度,初次用藥應緩慢靜滴,待觀察病人無不良反應后,可適當加快速度。
[1]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19(1):56-62.
[2] 王丙元,傅寶玉.酒精性肝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肝病雜志,2001,9(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