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新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神經外科ICU
脊索瘤是一種起源于脊索胚胎殘余組織的原發(fā)性腫瘤[1],好發(fā)于顱底和骶椎,顱內脊索瘤中以斜坡部位發(fā)生率最高,國內外最新統(tǒng)計示顱內脊索瘤累及斜坡的比例93%左右,通常位于中上斜坡,并且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后各個方向生長。顱內脊索瘤生長緩慢,病程較長,平均可在3年以上頭痛為最常見的癥狀,約70%的病人有頭痛,有時在就醫(yī)前即已頭痛數年, 常為全頭痛,也可向后枕部或頸部擴展。內鏡下經口入路的顱底外科手術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2,3],自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科收治6例顱內脊索瘤患者實施術后護理措施,收到滿意效果。
1.1 一般資料 男性患者4例,女性2例,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5.5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5年,平均2.8年。臨床首發(fā)及主要癥狀為頭痛、視力減退、復視、吞咽困難及聲音嘶啞。術前均行頭顱CT 和MRI 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6例均采用復合麻醉,采取神經內鏡經口腔入路腫瘤切除術。
1.3 結果 6例患者術后癥狀均有所改善,無腦脊液漏、顱內感染、口咽及鼻腔炎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1例患者出現電解質紊亂,出院時基本恢復,術后14~20天出院。
2.1 臥位的護理 斜坡脊索瘤患者因腫瘤將斜坡顱骨部分破壞,環(huán)椎前1/3 缺失,頸部穩(wěn)定性欠缺,術后患者去枕平臥,保持頭部和頸部呈一水平直線,頭頸部制動,頸部兩側置砂袋,可防止頸椎脫位,造成截癱。預防頸椎移位影響呼吸,翻身時采取軸式方法,使頭、頸、胸保持同一水平線。6h后適當抬高床頭15~30°減輕腦水腫?;颊呋顒訒r佩戴頸圍,其高度適宜,保證頸椎處于中間位。仰臥位時枕頭置于頸后,使頸部有依托,而且頸部的肌肉可以充分放松休息,側臥位時枕頭置于肩上和頭后,保證頸部肌肉的平衡,使頸椎保持中間位,保持呼吸平穩(wěn)[4]。
2.2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態(tài)、肢體活動情況,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波動情況的評估,針對顱內高壓、顱內感染、腦脊液漏并發(fā)癥的觀察,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2.3 傷口護理 因經口入路切口腫脹,口內分泌物在咽部、口腔堆積,每日兩次的口腔護理不僅能夠避免口腔潰瘍的發(fā)生,而且增加患者的舒適度,保持最佳生命狀態(tài)利于恢復。
2.4 呼吸道的管理 保持病室清潔,維持室溫18~22℃,濕度50%~60%,鼓勵并指導氣管切開病人的有效咳嗽和排痰方法,必要時輔以翻身叩背,及時吸痰,痰液粘稠者給予霧化吸入治療,保持氣管切開處清潔干燥,氣切換藥每日兩次,用Ⅲ型安爾碘消毒,定期監(jiān)測血氣變化,根據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及其比例調節(jié)吸氧流量,避免肺感染的發(fā)生,為患者及早堵管、拔管打下基礎。
2.5 飲食護理 因患者應用鈦板鈦釘內固定,為減少咀嚼運動,促進切口愈合,術后鼻飼飲食10天,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飲食。10天后根據口腔內切口恢復的情況,拔除胃管,從口腔進食、半流食后逐漸過渡到普食。
2.6 心理護理 正確的溝通方式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樹立面對現實、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糾正其自卑、孤獨、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
2.7 出院指導 3個月內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以避免做打噴嚏、咳嗽動作,坐起時勿過猛,避免顱內壓突然增加。下壓鼻漏修補物,若鼻腔流出清亮、稀薄液體,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確診是否出現腦脊液鼻漏?;颊?個月內進食松軟食物,避免辛辣、過熱、堅硬食物,進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不斷成熟,開展經口咽入路切除上中下斜坡脊索瘤,該入路使用神經內鏡,通過人體的自然腔隙,到達顱底病變路徑最直接、最短,不但避免了開顱損傷,而且可以縮短手術時間。但同時術后護理難度大、危險性高,也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護士在斜坡脊索瘤術后護理過程中,應根據手術入路、術中腫瘤切除范圍、術后傷口等情況綜合分析,對術后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行預見性的觀察及針對性的護理,能最大限度減少或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康復,提高手術成功率。加強對6例患者術后的病情意識觀察、傷口護理、呼吸道管理是保證患者安全渡過術后危險期的關鍵。正確有效的護理可有效地避免腦脊液鼻漏、呼吸道梗阻、顱內感染、肺感染、口腔炎癥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正確的溝通方式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樹立面對現實、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糾正其自卑、孤獨、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進疾病恢復。
[1]周定標,余新光,許百男,等.顱底脊索瘤的分型、診斷與手術[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5,21(3):156-159.
[2]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70-671.
[3]周良輔.現代神經外科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78.
[4]崔建,鄭春秀.神經內鏡下經鼻腔或口咽入路切除顱底脊索瘤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8,23(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