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恩廣 陳衛(wèi)東 張 俊
時下,衡量體育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體育課的密度。體育課密度亦稱一般密度或綜合密度,是指一節(jié)課中,有效的各項教學活動、教學輔助活動的時間與上課總時間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一節(jié)課的密度到底多少才是最佳?亦是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在2011年江蘇省小學體育優(yōu)質課比賽中,有專家就體育課密度進行了專門的測試,發(fā)現大多數課的密度不到30%,而專家們要求課的密度應達到50%!因此,也就有了不少老師在備課時不考慮教材、學情等因素,隨便給出一個不可能達成的數據。對于體育課密度大小的預計,讓我們一線教師倍感困惑。下面筆者就教學設計時對密度的預設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體育課的密度因高中、初中、小學等高低年級的男、女生而異。由于學生學段的不同,生長發(fā)育的程度也不一樣;由于年級高低不同,或男女生分開教學等情況,在密度的安排上應區(qū)別對待:高年級學生喜歡強度大的運動項目,相應的密度設計上就應該小些,而低年級的學生運動強度不宜過大,但又要達到鍛煉的效果,密度安排上應該適當大一點;體育課上男女生由于生理特點的不同,男生喜歡對抗性強、運動強度大的運動,故密度安排上可以小些,學生不能消耗體能過大,體能恢復時間較長,否則會影響下面的課,而對女生而言,特別是初、高中女生,不喜歡強度大的運動,喜歡運動強度小,娛樂性強的運動,教師在安排這類女生活動時就盡量多的使用場地器材,提高她們的參與度,提高課的練習密度。另外,課的密度還與學生的人數有很大的關系,如30人小班與48人的大班,同樣的設計密度肯定不一樣。
體育課會授不同的教材內容,在設計這些教學內容時,在課的密度設計上應該有所不同。如健美操、武術等教材,教學時,主要是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對于這類教材體育課密度相對就較大一些,而新近流行的SPARK活動的密度不低于50%以上。但如單杠、山羊等體操教材,教學時,由于場地器材和安全保護的考慮,相對密度就要小一些;包括一些需要爆發(fā)式用力的項目,如投擲和短跳項目,密度也不宜太大。所以在體育課不同的教材內容上,課的密度應有所不同,不能一味遵循密度大就是好的。但提高練習密度是一個方向,我們應該在教學流程上下功夫,包括場地器材布置也要追求預設的有效性,以此能有效提高練習的密度。
體育課有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等課型,其密度也不盡相同。在復習課的課次上,又有教學細節(jié)的輕重緩急,在每個教材的單元教學上,由于課次的不同,課的密度設計應有所區(qū)別:新授課是學生感知和認識的階段,教師講解示范要突出,且課堂又是動態(tài)的,往往容易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打岔,故體育課的密度相應會有所下降;而在復習課時,特別在學生動作熟練到自動化的階段,盡管教師要不斷指導改正錯誤動作,但應該讓學生盡量多的練習,以達到熟練動作的目的,盡快達到自動化程度,所以相應的體育課密度就要大一些??己苏n一般是對學生個體逐一進行考核,課的密度相對較小,我們可以在考核前多安排一些集體性的復習,考核后安排一些教學比賽、游戲等,以提高課的密度。
在每學期安排教學計劃時,在安排不同教學內容時,應該綜合考慮教材間搭配、場地器材、氣候條件、學校體育競賽等因素的考慮,不應忽視體育課密度的考慮。比如9月份天氣炎熱,應該安排強度小,密度可以相對大一些的教學內容,如:復習廣播操、武術、反應協調游戲等;而到12月份天氣寒冷,應該安排運動強度大一些的教學內容,如:耐久跑、跳大繩、踢毽、拔河、溜冰、滑雪等項目,需要通過運動來產生熱量,抵御嚴寒,提高自身免疫力,但密度安排應該小些,避免大量出汗后引起感冒。密度安排得當,既可御寒避暑又愉悅身心,無論在酷暑與嚴冬身體的鍛煉不耽誤。
體育課教學的密度研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需要我們體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地去探索研究。作為一線教師在安排實際教學的密度時,需要有專家的理論引領和新的教學理念的更新,但要充分考慮學情、教材、課型和教學計劃等諸多因素,還應根據教學流程、場地器材情況,合理地預設體育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