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摘 要]2011年“北京精神”的提出,不僅是對中國精神核心價值的凝練,更為處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國民眾提供了道德責任上的引領。本文認為“北京精神”中的“厚德”是中國精神的終極指向,也是國人在修齊治平的道路中所應一直追求的境界,并通過對于“厚德”所包納的對天道的遵循、對禮法的崇敬、對人倫的親愛這三層含義的分析,詮釋了“厚德”與“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厚德;北京精神;責任
一、“北京精神”之“厚德”的提出
近十年來,傳統(tǒng)文化熱一直是大陸文化界一個被不斷討論的問題,實際上,這其中涉及建國幾十年來國人對于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深刻反思。我們要承認,回歸傳統(tǒng)絕不應該是簡單的復古,究竟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適應當下的社會背景,究竟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能夠?qū)Ξ斚氯蚧袊业陌l(fā)展問題作出回應,這才是恢復傳統(tǒng)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當然,如果傳統(tǒng)文化問題僅僅是書齋中的學者們的議題,人們大可不必如此重視,但之所以從政府到民間,大家對他關注的熱情不減反增,因為它的實際意義總要落到一個國家核心價值的定位上。我們在數(shù)典祭祖的遙遠懷想中,如何在傳統(tǒng)中找出可以代表中國人的精神價值,是與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息息相關的。當每一位國民都自豪地貼上了代表中國核心價值的標簽后,才能讓自己在頻繁地國際交流中保持獨立,才能在全球化的沖擊浪潮中擁有一種安頓。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也看到了進入新千年以來政府對于回歸傳統(tǒng)精神價值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和實際行動,從全國范圍內(nèi)大規(guī)模的祭孔到百萬少年兒童加入了誦讀古經(jīng)行列,從電視媒體上興起的國學熱再到民間遍地開花的私塾教育,都表明著中國在經(jīng)濟騰飛之后重構(gòu)民眾文化心理和重塑民眾民族身份認同的愿望。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以“愛國 創(chuàng)新 包容 厚德”為內(nèi)容的“北京精神”,這背后不僅包含著歷時1年零8個月的提煉、數(shù)百位專家學者參與討論與百萬公眾的參與投票,更包含著以首都群眾為代表的中國人回到民族的光榮之中去尋找并構(gòu)建精神文明重新奮起的支撐點的深刻愿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北京精神”是北京的,也是全中國的,而其中所包含的那些普適性的精神價值,不僅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示給世界的精神風貌,更是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立足國家情懷,承擔社會責任的心靈指引。
在“北京精神”的四個條目中,“愛國”是核心,是先決條件,它是支撐起民族精神的前提,即對民族身份的一種肯認?!皠?chuàng)新”是手段,是國家獨立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必要條件,它體現(xiàn)著我們民族的智慧與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鞍荨笔腔A,是使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個人之間求同存異的和諧交往得以可能的寬廣胸懷。而“厚德”,則是前三者的最終指向,因為它體現(xiàn)出中國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華夏文明在個人身上的寓托。可以說,“厚德”是對中國傳統(tǒng)核心價值的高度凝練,是文明古國走向世界舞臺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輕人追求“少年強則國強”的終極目標。
二、厚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
“北京精神”中“厚德”的提出,是取自《易經(jīng)》的《象傳》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縱觀中國幾千年之思想史,便可知“德”是一個及其古老的概念范疇?!暗隆钡脑家饬x是什么,學者雖然作了很多考證,但至今沒有定論,筆者認為它開始作為一個道德范疇使用,至少是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的,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不斷損益豐富的過程,看到中國傳統(tǒng)的核心精神價值是如何被確立起來的。
(一)對天道的遵循
我們知道,西方哲學中的超越性往往表現(xiàn)在“上帝”的概念上,而中國哲學中的超越性,則是表現(xiàn)在“道”或者“天道”上,我們不僅要看到老子所代表的道家與張道陵所開創(chuàng)的道教對于“道”的發(fā)展,更要看到儒家在“罕言天道”的背后所建立的道德意識與天道法則的深刻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推崇的“厚德”,一開始便是指對于天道的模仿和順從,“德”字在甲骨文中從直從行,本身就具有“遵循”的意味,也就是說,對天道的模仿演化成人道,而人道體現(xiàn)在個體的人身上便表現(xiàn)為“德”,我們先人早早地從對絕地天通的宗教意識的關注上轉(zhuǎn)移到對于人類社會世間法的關注上,這并非是超越性的丟失,而是人文主義理性的發(fā)展。自周代之后,我們的祖先便懂得了取法自然建立價值準則,周公旦曾經(jīng)對商朝貴族說:“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亂,弼我,我其敢求位?”(《尚書·多士》),這就是說是非好壞的價值標準不來自每個人的各行其是,而來自客觀的天道,后來孔子所說的“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第一》,孟子所說的“數(shù)罟不入洿池”《孟子·梁惠王上》,老子所說的“不貴難得之貨”《老子·第三章》等等實際上都是在講人類行為的分限,從反面也表現(xiàn)著對于天道的遵循。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中國古人所遵循的天道始終都沒有演化為如西方宗教世界里的人格神,是因為中國人眼中的道不是脫離世界萬物獨立存在而是與萬物渾然一體的,即包括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本身就是道,這就不難理解朱熹所提出的“物物有一太極”和“月映萬川”的比喻了。道是世界的規(guī)律,是規(guī)定真善美的終極法則,我們遵循天道就意味著承認個體生命的局限性,所以中國人的品質(zhì)中,是始終含有謙遜的。正是這種謙遜,使得我們可以包容異己的存在,這也便不難理解在“北京精神”的四條目中“厚德”緣何可以作為“包容”的終極指向了。
(二)對禮法的崇敬
四書之首《大學》開篇便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也是作為儒家思想綱領的三條目,而這三條目上來便要求我們“明明德”,即把個人修養(yǎng)所得的深厚的良知道德發(fā)顯出來,這便是“厚德”概念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因為天道運行是有規(guī)律的,表現(xiàn)在自然界就是春夏秋冬陰晴雨雪,表現(xiàn)在人類社會便是道德秩序的建立,也就是說對于天道的模仿必然包涵著構(gòu)建秩序的內(nèi)在要求,這層含義的“厚德”便是包含一種對禮法的崇敬態(tài)度,也正是因為這種崇敬,我們的祖先開創(chuàng)出了一套蔚為大觀籠罩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禮法制度?!昂竦隆敝詴蚓唧w的禮法過渡,是因為“厚德”不僅僅包含著道德意識,還包含著道德行為,而在族群活動中行為是需要被可普遍化的規(guī)范限制的,這樣才能保持意識形態(tài)上的一致。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厚德”的概念成熟之前,上古時代的中國人也有行為規(guī)范,也有“禮”,但是是極為樸素的,在夏代之前,“禮”基本上是專指巫術的儀式,在夏商之際,“禮”擴大到貴族之間的交往規(guī)范,周之后,“德”的概念發(fā)展起來,“禮”終于成為具有主動性和普適性的治人之禮了,如《禮記·祭統(tǒng)》所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碑斎?,周代之后的治人之禮是通過從周公到孔子一批思想家的大規(guī)模整理和揚棄才得以完成的,至此之后我們的華夏文明進入了成熟階段,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禮法的確立為人類道德實踐提供了具體的可行性。這也是我們和以古希臘自然哲學作為源頭的西方思想根本不同的原因,西方人重思辨,我們重道德,西方人重知解,我們重實踐。從此中國人的道德判斷有了確定無疑的標準,中國人的道德情感也有了合理準確的表達途徑。一方面,人們通過對于天道的不斷履行確立了人道中的各種禮法,另一方面人們也通過對禮法的崇敬與道德實踐反過來加深著自己的厚德修養(yǎng),儒家便根據(jù)這兩方面的相互關系,開出了內(nèi)圣與外王的目標。所以,我們要認識到,那些今天在我們看來是繁文縟節(jié)的禮法制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都是有一定進步性的,因為對禮法的崇敬來源于遵循天道的厚德境界,也正是因為這種聯(lián)系,我們才能在禮法的實踐中培養(yǎng)出強大的文化自信力。我們更要認識到的是,這種禮法實踐體現(xiàn)了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創(chuàng)新精神,即充滿著人文主義生命關懷的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智慧給予人的,是一種活法,而不是說法,也就是說中華文明的實踐與創(chuàng)新永遠是以深刻的生命思考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不是像西方那樣單純的邏輯思辨。
(三)對人倫的親愛
如果說對天道的遵循是“厚德”的起點而對禮法的崇敬是“厚德”的目的,那么對人倫的親愛便是“厚德”得以可能的依據(jù)——在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一套相對獨立的概念系統(tǒng)之后,“厚德”何以可能的先驗問題,終于在以血緣為基礎的人倫關系中找到了答案?!墩撜Z·陽貨篇第十七》曾經(jīng)記載孔子的學生宰我因質(zhì)疑守喪之禮要長達三年之久而會耽誤社會成產(chǎn)活動詢問孔子是否應該廢除,孔子的回答是:“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一個“安”字便表明了孔子對于禮法的深刻理解,即禮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儀式,它更是一種人性中的內(nèi)在要求,這就是說不管對于禮法的道德實踐還是對于天道的模仿應用,都是要以人類的心理情感原則作為基礎的,比如“助人為樂”的道德規(guī)范就是由孟子所說的“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子.公孫丑上》)的心理情感原則先天地作為依據(jù)的。
這種心理情感原則,有先天超驗的一面,這便是人的性情與天道的聯(lián)系,這里仍然在強調(diào)天道對于人道的影響,當然關于這一點原始儒家是沒有講清的,直到宋明理學張載、朱熹等人做了“天地之性”、“氣質(zhì)之性”、“道心”、“人心”等諸多概念的詮釋,才進一步解釋開心理情感原則與天道的關系,也正是因為有一面,才使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德哲學走向形而上的本體論得以可能。與此同時,心理情感原則又有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一面,這便是古代以血緣基礎為紐帶的氏族宗法關系,這也是“厚德”在現(xiàn)實意義上的根本依據(jù)。以血緣基礎為紐帶的宗法關系是最基本的人倫關系,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思想意欲通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一縱一橫兩個最基本的人倫法則構(gòu)建其他的一切人倫法則。這同時也是一個由簡至繁,由凡入圣的過程——“厚德”的養(yǎng)成首先在于對于父母兄弟的孝悌上,孝悌的基礎建立后,再由“忠恕之道”作為法門推衍出對于君主的“忠”,對于朋友的“信”,對天下人的“義”等諸多道德原則,最終構(gòu)建了一個整體的“厚德”境界。之所以把心理情感原則作為一切“厚德”的依據(jù),是因為儒家知識分子看到了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愛的能力,即“仁”,這也是人性中真善美的源頭。但這種愛是有差別的,因為心理情感對于不同的對象是一定有親疏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建立人倫規(guī)范時有一定的先后次第,先“老吾老”再“及人之老”,先“幼吾幼”再“及人之幼”,這種仁愛的實踐從父母兄弟開始,最終是要指向最廣泛的對象,即國家與天下,所以“厚德”中對人倫的親愛最后一定要包含著“愛國”,這也是在“厚德”之下的道德實踐的最終目標。
三、厚德與現(xiàn)實思考
我們通過對于“厚德”三層含義的分析,看到了“厚德”與“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也看到了“北京精神”的提出,背后有著怎樣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精神”的提出,不僅僅是是對我們這個千年古國歷史文化的凝練,更是包含著一種堅守傳統(tǒng)、弘揚傳統(tǒng)的希望,這就需要中國新時代的國民承擔起這份責任。
如今,在國家頻繁的交流之下,西方資本主義的商品經(jīng)濟浪潮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心態(tài),“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就更需要我們認識到文明傳承的重要,當然,在堅守中國精神核心價值的道路中,我們也許會有動搖和磨難,但只要我們尋找到面對生活中苦難的勇氣,就會有貧賤不能移的生活的尊嚴,而有了這份尊嚴就會有一份最純凈的幸福與快樂。所以,我們要在“北京精神”的引領之下,領悟“厚德”的境界,這樣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諸多挑戰(zhàn)與機遇之中擁有心靈的安頓,和獨立思考的土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類的歷史上總需要有這樣的一批人,為往圣繼絕學,為人類文明的薪火相傳殫精竭慮。希望今天的我們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勇于承擔起這份責任,在照亮民族未來的道路上,前進,再前進。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
P48.
[2]俞樾, 諸子平議, 中華書局, 1959年,
P152-160.
[3]錢穆, 論語新解, 三聯(lián)書店, 2005年,
P23、44、156-160.
[4]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 人民出版
社,2007年,P190、265、344-351.
[5]蔣伯潛, 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P77、82-91.
[6]呂思勉. 先秦學術概論[M]. 北京:中國
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P201-213.
[7]郭沫若. 十批判書[M]. 上海:東方出版
社,1996年,P3-16.
[8]楊伯峻. 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
P4、16、25.
[9]李澤厚,新版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P17-22.
[10]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 廣西師范
大學出版社,2005年,P77-107.
[11]李零, 喪家狗——我讀《論語》, 山西
人民出版社,2007年,P301-325.
[12]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
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P15-23.□(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