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錫陽
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不斷豐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攝入高脂肪、高能量的增加,加之飲酒和少活動,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國內(nèi)外大量流行病學和循證醫(yī)學資料結果顯示,脂肪肝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疾病常合并存在,相互影響,加重患者病情[1-3]。因此,目前如何防治脂肪肝已成為臨床工作者關注的熱點。B超檢查具有準確率高、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性等特點,已成為診斷和監(jiān)測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對2008年4月-2009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行健康體檢的3796例石碣城鎮(zhèn)居民體檢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08年4月-2009年1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行健康檢查的石碣城鎮(zhèn)居民,包括機關干部、職員、教師、離退休人員、農(nóng)民共3796例,其中男性2040例,女性1756例,年齡23~83歲。
1.2 方法 所有檢查對象均進行全面體檢,包括:(1)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飲酒史、吸煙史、飲食習慣、運動情況等;既往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情況;(2)人體學指標測量:包括身高、體重、腰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3)實驗室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使用日本生產(chǎn)的OLYPAMUS 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4)腹部B超檢查:采用西門子SONOLINE G20實時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2.8~5.0 MHz。
1.3 診斷標準 根據(jù)B超診斷脂肪肝的標準進行診斷:(1)肝區(qū)近場回聲彌漫性增強(強于腎臟和脾臟),遠場回聲逐漸衰減;(2)肝內(nèi)管道結構顯示不清;(3)肝臟輕至中度腫大,邊緣角圓鈍;(4)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提示肝內(nèi)彩色血流信號減少或不易顯示,但肝內(nèi)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葉包膜及橫膈回聲顯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備上述第(1)項及第(2)~(5)項中1項以上者診斷為脂肪肝[4]。超聲脂肪肝分度依據(jù)2002年10月南京會議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診斷標準”:(1)輕度脂肪肝:表現(xiàn)為肝回聲增強,后方無衰減,肝內(nèi)血管結構清晰;(2)中度脂肪肝:近場回聲密集增強,遠場回聲衰減1/3~1/2,肝內(nèi)血管結構模糊;(3)重度脂肪肝:近場回聲密集顯著增強,遠場回聲顯著衰減>1/2,肝內(nèi)血管結構不清,無法辨認[5]。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組間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檢驗。以脂肪肝發(fā)生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臨床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1 脂肪肝患病率與性別、年齡的相關性 根據(jù)脂肪肝診斷標準,3796例體檢者中共檢出脂肪肝患者733例,檢出率19.31%。其中男性脂肪肝患者495人(67.53%),女性脂肪肝患者238人(32.47%),男性脂肪肝的患病率高于女性(=4.97,P<0.05)。40歲以上人群組的患病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下人群(=6.82,P<0.05)。在40歲以上人群組中又以男性40~59歲年齡組居多。見表1。
2.2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各指標比較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的BMI、飲酒、DBP、FBG、TG、HDL-C、ALT 7項指標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其余指標比較,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MI、吸煙、TG、HDL-C、FBG及ALT 6個因素進入回歸模型,是脂肪肝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脂肪肝是一種由多種疾病和因素引起的脂質代謝障礙性疾病,目前多采用B超進行脂肪肝的流行病學調查,B超檢查不僅可以明確病變程度,而且具有簡便、迅速、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無放射損傷以及可以近期內(nèi)多次反復檢查等特點,是指導預防、治療及診斷脂肪肝的重要手段。
表1 不同性別、年齡脂肪肝患病率比較
表2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各指標比較
續(xù)表
表3 影響脂肪肝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3.1 B超診斷脂肪肝的價值 B超診斷脂肪肝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但尚缺乏明確診斷標準。有研究認為,當肝組織中脂肪沉積含量≥30%時,B超即完全可以檢出脂肪肝,而當肝組織脂肪含量≥50%時,B超診斷脂肪肝的敏感性可達90%,準確率達85%~97%[6]。近來趨于把脂肪肝B超影像特征標準量化,經(jīng)綜合積分判斷脂肪肝的輕中重程度。目前B超檢查已成為診斷脂肪肝和監(jiān)測其發(fā)展的最合適的檢查方法,并在流行病學調查人群脂肪肝發(fā)病率中廣泛應用。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體型肥胖者其B超的聲像圖衰減,可能會有假陽性結果出現(xiàn);B超僅能大致判斷脂肪肝的輕中重程度,而對局灶性脂肪肝的判斷,容易與肝血管瘤和肝癌等結節(jié)性病變相混淆。因此,在檢查操作時特別應注意多角度、不同方向掃查,以觀察肝臟遠近回聲光點的強弱變化;要注意儀器各種旋鈕的調節(jié),以免造成人為的脂肪肝的假象;根據(jù)不同頻率時觀察的圖像特點,注意探頭頻率的選擇;還要注意耦合劑的使用情況、探頭與皮膚的接觸情況及被檢查腹部脂肪情況,盡量減少診斷偏差。
3.2 脂肪肝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有研究結果表明,男性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人群,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7-9]。本組調查結果也顯示,男性脂肪肝總患病率為24.3%,明顯高于女性(13.6%),與文獻資料報道一致。推測可能與男性飲食、工作環(huán)境及嗜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脂肪肝在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生,但隨著年齡增長,機能大部分器官功能出現(xiàn)衰退,包括肝臟的脂類代謝功能也會逐漸減退,患脂肪肝的危險隨之增加。本組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上人群組的患病率明顯高于40歲以下人群(=6.82,P<0.05)。提示脂肪肝與年齡存在密切關系,隨年齡的增加其發(fā)病率明顯增高,但本組結果中,低年齡組<30歲的患病率也不容忽視,高達9.3%,說明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患脂肪肝的風險也有所增加,有年輕化的趨向。
3.3 脂肪肝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本組調查結果顯示,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的BMI、飲酒、DBP、FBG、TG、HDL-C、ALT 7項指標的檢測結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證明了脂肪肝是多種代謝紊亂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與以往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相符。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BMI、吸煙、TG、HDL-C、FBG及ALT 6個因素進入回歸模型,是脂肪肝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具有上述指標異常的人群脂肪肝發(fā)病危險性增加。因此對脂肪肝人群防治應以吸煙、肥胖、糖脂代謝功能紊亂人群為重點,加強對脂肪肝及其相關疾病的危險因素綜合防治,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并監(jiān)測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標的變化,這對預防脂肪肝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Clark JM,Diehl AM.Defin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J].Gastroenterology,2003,124(5):248-250.
[2]Pagano C,Soardo G,Pilon C,et al.Increased serum resisti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related to liver disease severity and not to insulin resistanc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6,91(3):1081-1086.
[3]文宗萍.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31):32-33.
[4]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6,14(3):161-162.
[5]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2):72.
[6]馮麗,趙慧.112例脂肪肝超聲診斷與臨床分析[J].中原醫(yī)刊,2006,33(16):82.
[7]李潔平,李俊娥,王惠梅.182O位在職干部脂肪肝患病情況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8,14(5):79-80.
[8]范建高,朱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3-88.
[9]周風春,鄧傳福,張曉玲,等.4715例健康體檢脂肪肝檢出率統(tǒng)計分析[J].中華保健醫(yī)學雜志,2008,l0(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