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跨文化語篇研究中的應用

        2012-12-03 05:30:02陳建平
        當代外語研究 2012年3期
        關鍵詞:作文結構英語

        陳建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510420)

        1. 研究背景

        迄今為止,跨文化語篇的研究仍然較少采用定性及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本文試圖以此前我們所開展的一項研究為例(見陳建平2005;Chen 2008),集中展示和討論這兩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特定語篇研究中的應用,希望以此能為跨文化語篇研究拓展研究范圍、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產生一定的啟示。我們首先簡要介紹該項研究的基本情況,然后在第二、三部分集中呈現(xiàn)該研究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方面的設計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許多學者(Clyne 1994;Scollon & Scollon 1995;Connor 1996)的研究結果表明,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誤解或障礙的一種潛在根源是不同文化之間的語篇模式差異。在語篇模式研究方面,不少研究結果也顯示,中西方文化的語篇模式體現(xiàn)出不同的偏好,中國文化傾向于使用歸納式語篇,而西方文化則偏好演繹式模式(Kaplan 1966,1988;Connor 1996;Hu 1999)。然而,也有其他學者指出,這兩種模式并非專屬于某種文化,中西文化對兩者都有采用(Scollon & Scollon 1995:75)。因此,我們認為,兩者的差異可能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問題是:這種程度的差異到底有多大呢?是否從定性與定量研究兩個方面都可以確定這兩種文化語篇模式使用的偏好?為了論證這個問題,本研究集中對一種語篇模式進行深入調查,通過較為縝密的研究設計,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對中國學生英語文章以及中英兩種文化背景的英語使用者語篇模式的評價態(tài)度進行調查。

        首先對363篇中高級學習階段的本科英語學生的英語作文①進行分析,確立一個基本的可供后續(xù)定量研究操作的語篇結構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文章確定所選作文樣本的基本結構類型及其分布,對結構特征以及作文中歸納式和演繹式篇章結構應用的相對頻率進行描寫??偣?研究確定了三種基本結構模式,然后用此去概括所有作文樣本的基本結構,即:(1)演繹式篇章結構、(2)包含歸納式段落結構的篇章結構和(3)歸納式篇章結構。對15位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英語專業(yè)教師進行小規(guī)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這套分析程序和框架具有可操作性。然后,應用此分析框架我們對所有的英語作文進行語篇結構分析,包括每一篇作文的每一個段落,確定段落結構類型,進行結構定性,并統(tǒng)計出語篇結構分布。

        語篇結構分布結果表明,所收集的中國英語學生的作文結構傾向于歸納式,占全部的53.72%,這說明歸納式的論證方法在中國學習者的英語作文中仍然是慣用的模式。由于他們均為中高級英語專業(yè)學生,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中國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思想時,仍習慣將漢語慣用的語篇結構應用到英語作文中,這也說明語篇結構差異與文化思維習慣差異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有必要通過新的視角加以研究。

        我們認為,標記性的差異這一概念可能更適合于解釋中英兩種文化之間存在的語篇模式差異,即歸納式語篇模式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是一種無標記性的現(xiàn)象,是一種基本的、常見的、自然的語篇現(xiàn)象,使用這種語篇模式通常不違反交際規(guī)范,不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詫異和不理解。這與英語語篇模式的特點形成對照,演繹式語篇模式在英語的篇章結構中才更為常見、自然,它是無標記的現(xiàn)象,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歸納式方法才被應用,它在英語文化中是有標記的。

        為驗證上述結論,我們對我國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者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人士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兩種語篇模式的評價及態(tài)度。具體的調查對象為大學本科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四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人士(分別為在廣州和北京的英美留學生和英美籍教師)。問卷由三部分組成,被訪者按嚴格的順序回答。第一部分,回答5道關于寫作方法的問題,了解他們對不同寫作方法選擇的個人喜好程度從而了解對“好作文”的衡量標準;第二部分,閱讀6篇分別代表演繹式、包含歸納式段落結構和歸納式三種篇章結構的作文,后對作者表達思想的技巧進行評價,目的是用隱性的方法了解受訪者對不同語篇結構的態(tài)度;第三部分,對上述三種語篇結構進行交叉編組,要求受訪者對三種結構進行反復比較,選擇所喜好的篇章結構,目的是采用顯性的方法進一步了解他們對不同語篇結構的態(tài)度。

        數(shù)據(jù)收集后,采用了不同的統(tǒng)計方法,如第一部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第二部分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而第三部分采用卡方檢驗。最終的分析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的喜好程度,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都高于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受訪者,兩組存在顯著差異。

        通過定性及定量方法的采用,本研究從不同角度驗證了研究所提出的設想:語篇標記性差異更適合于解釋中英兩種文化在語篇結構方面的區(qū)別,兩種文化語篇模式差異很可能是語篇標記性差異的體現(xiàn)。我們認為,采用標記性模型去解釋這種差異更具有現(xiàn)實和理論意義,不僅能夠說明兩種交際模式在跨文化交際的現(xiàn)實中只是程度方面的不同,而非相互排斥,還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語篇模式分別在兩種語言中所處地位及其基本特點。

        以下兩個部分將分別闡述該項研究所開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主要步驟以及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本情況。

        2. 定性分析

        2.1 語篇分析框架

        此項研究的語篇語料是基于在有控制的環(huán)境下所收集的363篇中國學生英語作文②。為建立一個適用于本研究的語篇結構分析框架,從而確定所分析文章的宏觀結構和段落結構是歸納式還是演繹式,我們在參考Kaplan(1966,1987),Scollon和Scollon(1995),van Dijk(1997)等有關語篇分析理論的同時,主要還采用了Tirkkonen-Condit和Lieflander-Koistinen(1989)關于確定主題/論點概述(theme summary)的位置的方法和Baker(1984)用于概括標準的英語文章與段落結構的鑰匙孔圖式為基本的分析方法。

        Tirkkonen-Condit和Lieflander-Koistinen(1989)關于確定主題/論點概述(theme summary)的位置的方法認為,如果主題/論點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一段或文章的前1/3,則可以認為文章屬于演繹式結構,相反,若出現(xiàn)在文章的結尾或最后1/3部分,則認為文章屬于歸納式結構。Hu(1999)在分析中外人士的英語書信時也采用了這種方法。Baker(1984:70)則將英語的文章的篇章結構概括為鑰匙孔模式,清楚地說明了英語作文的篇章結構的演繹式結構特點,請見圖1:

        圖1 鑰匙孔模式

        我們接著對所收集的中國學生作文從兩個層面、三種類型進行結構分析和歸類,即從段落結構和通篇結構兩個層面將作文分為三種類型:(1)演繹式文章結構、(2)包含歸納式段落結構的文章結構和(3)歸納式文章結構。將包含歸納式段落結構的文章單獨劃分為一種類型理由是,這種作文的通篇結構盡管是演繹式的,但其主要的段落采用的是歸納式段落結構;這種段落結構模式與Baker所述的英語標準段落結構形成較鮮明的對比,而Kaplan(1966)的經典理論也主要基于對此的分析。

        對全部作文的分析結果表明,上述三種結構類型基本上概括了本項目所收集的中國英語學生的英語作文語篇模式的一般特點。下文將更為具體地介紹三種結構類型的分析框架。③

        2.1.1 演繹式結構

        較為典型的演繹式文章結構樣文是,作者用第一句引出話題,且在第一段就明確提出論點。在此后的論證過程中,作者在三個主要段落中均采用演繹式結構,即每段都有主題句引導,并用最后一段重述主題思想。這種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與Baker所提出的標準英語文章結構基本吻合。在對所收集的中國學生作文的結構分析過程中,我們以此為參照,凡符合此框架的文章便確定為演繹式文章結構。

        2.1.2 歸納式結構

        比較典型的歸納式結構文章是,作者并沒有在第一段中就開門見山、明確提出文章的論點,而是用兩個主要段落通過列舉例子的方法去為最后一段提出論點做準備,這種論證過程清楚地展示出歸納式的文章結構。在結構分析中,只要在最后一段才明確提出論點的文章都被確定為歸納式文章結構。另一類文章沒有在文中提出清晰的論點而是僅僅列舉事例,目的是讓讀者自己去得出結論,這種沒有明確論點的文章也被確定為歸納式。

        2.1.3 作文段落的歸納式結構

        文章第一段既出現(xiàn)引語又明確提出論點,并在最后一段重述主題思想,這種文章結構和論證方法應當屬于演繹式結構。但經仔細觀察,應引起注意的是,如果三個主要段落的主題句都出現(xiàn)在段落的最后,呈現(xiàn)出歸納式的段落結構則應將此類文章單獨歸為一類,理由是Kaplan(1966)所提出的東方人的段落組織和文化思維模式主要基于對這類段落結構的分析,而且這種段落結構與Baker所提出的英語標準段落結構也不相吻合。這種結構也許是中國學生所喜好的文章結構之一。

        2.2 可操作性調查

        對以上三種結構類型的每一篇文章進行結構分析和歸類的實踐表明,上述分析框架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和可操作性,基本上能滿足描寫所有已收集文章的結構類型。我們通過問卷的方法進行了一次小規(guī)模的調查,請15位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英語專業(yè)教師作為被訪者回答專門設計的問卷。調查表明,在被訪的教師中80%~100%的人認同本研究項目所提出的結構分析框架。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這套分析程序和框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用于分析本項目所收集的中國學生英語作文。

        2.3 定性分析結果

        在確定了上述分析框架的基礎上,我們對363篇作文中的每一篇作文的每一個段落進行結構分析,確定每一段落的結構類型,進而對每一篇作文進行結構定性。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對每一個段落的結構“貼標簽”,然后,對每篇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歸類。

        在分析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六種基本的段落結構來概括本研究的所有文章,如下:

        引言(IntroductoryRemarks縮略為IR):文章的第一段,通常僅提起文章的主題而未提出論點;

        提出論點(ThesisStatement縮略為TS):整篇文章的論點,通常用一句話表述,即作者在整篇議論文中的基本立場觀點;

        演繹式段落(DeductiveParagraph縮略為DP):主題句出現(xiàn)在段首;

        歸納式段落(InductiveParagraph縮略為IP):通過列舉細節(jié)去并在段落結束前加以歸納概括;

        列舉細節(jié)(ParagraphListingDetails縮略為DS):僅列舉與整篇文章相關的細節(jié),沒有出現(xiàn)主題句,也沒有進行歸納概括;

        重述主題及結語(RestatementasConcludingRemarks縮略為RE):結論部分通常對主題及論點進行重述并得出結論。

        在具體的分析中,每一個段落通常只用一種類型標簽便可以概括其結構類型,但也有一些在同一個段落里包含了兩種類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用兩種標簽來進行概括。此項定性分析所確定的歸納式、演繹式框架歸納式段落和演繹式三種類型對363篇文章進行分析、分類以及統(tǒng)計結果如下表1:

        表1 定性分析結果

        注:IND=歸納式篇章結構文章;DIP=演繹式框架歸納式段落文章;DED=演繹式篇章結構文章。

        表1的概括看似簡單,但實際涉及巨大的工作量,也為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詳細的記錄見陳建平2005:265-270)。

        分析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中國英語學生在寫作中傾向于采用歸納式結構模式,而此類文章在英語的教科書中通常要求采用演繹式的論證方式(Baker 1984:70)。從表1可以看出,如果將采用歸納式篇章結構和采用演繹式框架歸納式段落這兩種類型的文章相加,則53.72%的學生不同程度地采用歸納式的論證模式。把采用演繹式框架歸納式段落文章也作為歸納式語篇模式的一種類型的理由是段落在語篇研究中是基本的研究單位,正如Kaplan(1966,1987,1988)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語篇模式的研究也是基于段落結構一樣,上述所指的這類段落結構都是一些出現(xiàn)在文章論證過程主要段落,把他們作為歸納式的結構模式的理據(jù)充分。

        上述結構分布表明,歸納式的論證方法在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中仍然是慣用的語篇結構模式。由于這些作文的作者均為中高級學習者,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中國學生在相當長的學習過程中仍然相當喜好在英語作文中用歸納式方法去表達思想。盡管歸納式和演繹式的語篇策略在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中都被采用,但與英語文化更傾向于采用演繹式語篇策略的情況相比,漢語文化對歸納式的偏好則與之形成較鮮明的對照。上述語篇結構分布也許反映出一種現(xiàn)象,即中國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思想時仍然不自覺地將漢語慣用的歸納式語篇結構應用到英語作文中,說明語篇結構差異與文化思維習慣差異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lián)系,有必要通過新的視角加以考察和闡述。

        也許可以假設,如英/美國家的學生用同樣一個題目和要求來寫文章,他們采用歸納式篇章結構的可能性要比中國學生低。由于操作大規(guī)模的實驗存在一定的難度,我們通過對在中國的英/美人士進行問卷調查來驗證這種假設。因此,此項實驗調查具有雙重的目的,即通過調查比較中國學生和英美人士對歸納式/演繹式語篇模式的喜好程度來進一步證實定性研究的統(tǒng)計結果,同時對實驗研究所設計的假設加以驗證。從這個角度看,通過實驗調查開展定量研究是此項定性分析的一種自然延伸。

        3. 定量研究

        上述定性分析為定量研究打下了扎實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定量研究意在確定人們在選擇何種語篇模式時可能存在的跨文化思維定勢方面的差異。

        3.1 研究設計

        3.1.1 研究假設

        從定性研究的結果可以觀察到,文化思維模式對語篇模式的態(tài)度有密切聯(lián)系,而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也逐漸適應英語的文化思維模式,因而對于語篇模式的態(tài)度也可能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而產生一定的變化,此項研究因此以不同學習階段的英語學生作為反映不同的英語水平,在調查中作為調節(jié)變量加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英語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提高對于語篇模式態(tài)度變化的影響。我們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在對語篇模式的評價態(tài)度調查中,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的喜好程度高于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

        該假設可進一步分解為三個方面:

        1) 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的喜好程度高于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將反應在對英語寫作風格的評價上;

        2) 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相比較在對多種語篇模式進行態(tài)度評價時將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給與更高的評分;

        3) 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與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相比將聲稱在英語文章寫作中會更多地采用歸納式語篇模式。

        3.1.2 自變量與因變量

        自變量為文化背景,大學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四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和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代表三種不同程度的水平。盡管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都是在中國從事教學的英語教師或來自英語國家的留學生,但他們在中國的短暫經歷不足以改變他們的文化思維定勢。

        因變量是對應英語文章的歸納式語篇結構模式的喜好程度,這種程度的差異將通過問卷的刻度表和語篇結構模式選擇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來加以確定。

        3.1.3 調查問卷

        對應研究假設所涉及的三個方面確定了三個問題。問卷設計參考了Degenhart和Sauli(1988:79-108)所開發(fā)的語篇風格的跨文化比較的評分方法,結合本研究的目標而設計了相應的刻度評分調查表。

        為了適用于不同背景的受訪者,調查的問卷設計兩種版本,分別用于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兩個版本的差別在于為中國學生的問卷的指令部分提供了中文譯文(正式的調查問卷詳見陳建平2005:302-325)。

        3.1.4 受訪者

        共50名英語本科專業(yè)一年級、50名英語本科專業(yè)四年級學生和50名在中國高校學習的英美留學生和從事教學的英美教師作為三組受訪者。

        由于找到大量條件一致的受訪者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將英美籍留學生和教師作為對象,理由是他們都在高校學習或工作,在受教育的情況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符合本調查的目的,即了解一般的文化思維方式。

        3.1.4 先行調查

        調查設計完成后,問卷在50個三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中進行了先行試驗調查,以確定此項調查的可操作性。他們都來自同一所大學。

        3.1.5 調查程序

        在教室里集體完成對問卷的回答,時間30分鐘,受訪者在不了解調查的真正目的的情況下就問卷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第一反應。

        對于英美留學生和教師而言,我們?yōu)槊恳晃皇茉L者準備了一個裝有問卷的信封,請求他們在30分鐘以內完成。由于這些留學生或教師與受托人都有著良好的師生或同事關系,并都表示愿意回答問卷,因此他們的態(tài)度認真、值得信賴。

        3.2 數(shù)據(jù)分析

        此部分將對為檢驗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假設所收集了三種數(shù)據(jù)的分析過程進行簡要說明,詳細數(shù)據(jù)在此不一一列出(參見陳建平2005:326-350)。

        3.2.1 問卷任務Ⅰ:構成一篇好文章的要素

        問卷所調查的第一個方面是為驗證研究假設的第一個問題: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的喜好程度高于以英語為本族語的受訪者將反應在對英語寫作風格的評價上。研究共設計了5刻度的調查表,其中五項調查內容分別涉及歸納/演繹模式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由于回答問卷所需的時間是取得受訪者有效配合的重要因素,為了盡可能將時間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問卷僅選擇了涉及歸納式/演繹式的五個基本方面,其它方面的因素只能暫時予以忽略。

        在數(shù)據(jù)錄入時,每一刻度在轉換為1-5的數(shù)據(jù)后輸入計算機,在這種刻度表中,數(shù)字越大代表對歸納式寫作風格的喜好程度越高。由于針對每篇文章的5個問題都是獨立提出的,因此對每個問題進行單獨的統(tǒng)計分析。在統(tǒng)計中這5個問題作為5種獨立的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來加以分析,以確定每一個變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意義。具體數(shù)據(jù)錄入表樣本以及詳細的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請見陳建平(2005)。

        表2為任務I各個單項問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的匯總表,可以提供此部分研究結果的概貌。匯總表中的分值為5刻度調查表的結果,其中“5”代表歸納式一極,而“1”則代表演繹式一極,這便意味著分值越高,越體現(xiàn)對歸納式的喜好,反之亦然。從表2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組別不具有顯著差異,其趨勢將在以下相關部分中加以解釋。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僅以第一項問題的統(tǒng)計結果為例(見以下灰色背景數(shù)據(jù)),對該結果的意義作簡要解讀說明。

        表2 對于構成一篇好文章要素的看法

        注:**號表示這組數(shù)據(jù)在統(tǒng)計上的差異顯著,p<0.001。

        第一項問題(以日常談話方式去說服人vs.嚴格按一定的議論順序以便使人信服)針對兩種不同的寫作風格,統(tǒng)計結果(p<0.001)表明,中國英語學生更喜歡采用日常談話的方式來寫此類文章,相比較之下,英語為本族語的人士則更傾向于通過嚴格的議論程序來寫議論文。由于將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作為一種調節(jié)變量(moderator variable),因此高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接近英語為本族語的人士的分值也許說明中國學生隨著英語語言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接近英語的寫作習慣。請見以下表3及圖1。

        表3 第一項問題:以日常談話方式去說服人vs. 嚴格按一定的議論順序以便使人信服

        p<0.001

        圖1 以日常談話方式去說服人vs.嚴格按一定的議論順序以便使人信服

        從表2中可知,在5項問題中第一項和第二項屬于隱性的問題,其調查統(tǒng)計結果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1),可以看出中國英語學生與英語為本族語使用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態(tài)度差異,即中國英語學生的作文潛在著對歸納式篇章結構的偏好,與英語慣用的演繹式篇章結構形成對照。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寫作過程相關內容引用的方法,問題的表述具有一定的顯性成分,因此盡管統(tǒng)計結果沒有差異的顯著性,但中國學生的偏向是明顯的,尤其是英語初學者(一年級學生)與英語為本族語的學生之間的傾向性差異更為明顯了。有趣的是第4、5問題的結果反映出中國英語學生與英語為本族語使用者的傾向比較接近,原因是這兩道問題的表述清楚地再現(xiàn)了英語寫作教科書中所強調的一般寫作知識,說明中國英語學生在顯性的元知識(metaknowledge)的層面上對英語作文的篇章模式具備一定的認識。由于前三項有意采用比較隱蔽的表述,才透露出明顯的差異,而后兩項問題的顯性表述所得出的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生在書本知識與潛在的語篇/話語習慣方面不完全一致,這種結果也是符合此項調查的設計從隱性到顯性的調查意圖。

        總的來說,此部分的調查結果說明中國英語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潛在偏好,而英語初學者與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相比更為明顯。

        3.2.2 問卷任務Ⅱ:評價學生的作文

        問卷任務Ⅱ與研究假設Ⅱ相對應,即“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相比較在對多種語篇模式進行態(tài)度評價時將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給與更高的評分”;此任務要求受訪者對六篇分別代表三種類型的篇章結構進行打分,問卷對六篇文章打亂編排,目的是不讓受訪者察覺調查的目的,而是靠直覺進行打分。由于調查的目的不是針對語言使用的準確度,因此我們在盡可能保持作者的原意的情況下對文章的語法或拼寫錯誤做了必要的更正,目的是使受訪者免于受所閱讀的文章語言使用的準確性的影響。在受訪者閱讀文章之后,要求他們對每篇文章就八個方面做出評價,這八個問題只有六個與調查的主題相關,另外兩項作為干擾項。

        我們在數(shù)據(jù)錄入時,每一種類型的文章選了兩篇樣文,目的也是在于平衡一篇文章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每篇文章都從6個方面(問卷設計了8個方面,其中包括2個干擾項)讓受訪者做出評價,確定他們的總體第一印象。從統(tǒng)計方法上講,每一項都應當成是一種獨立的變量來加以統(tǒng)計檢驗,由于每一種結構類型都有兩篇文章,因此每一種結構類型的檢驗采用了重復檢驗設計(the repeated measurement design)對每種類型進行12(2×6)的檢驗計算。對三種類型的結構模式采用此種檢驗的優(yōu)點是可以更加可靠地確定他們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

        此項任務所要驗證的假設是“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相比較在對多種語篇模式進行態(tài)度評價時將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給與更高的評分”。因此,調查要求三組受訪者對歸納式、演繹式框架歸納式段落和演繹式三種類型的樣文(3×2共6篇文章的隨機編排)在“應得高分”、“表達思想很有技巧”、“組織結構嚴謹”、“簡明集中”、“邏輯性強”、“使人信服”6個方面進行打分(5分為最高分)。表4為三種篇章類型的調查結果匯總表,由于篇幅所限,僅以歸納式類型的結果為例(見以下灰色背景數(shù)據(jù))作簡要說明。

        表4 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評價平均分匯總表

        注:S for “Should Receive a High Grade(應得高分)”;I for “Ideas are Skillfully Presented” (表達思想很有技巧);T for “Tightly Organized” (組織結構嚴謹);C for “Concise and Focused” (簡明、集中);L for “Logically Connected” (邏輯性強);P for Persuasive(使人信服)。下同。

        根據(jù)研究設計,此項調查的每一種結構類型文章都采用兩篇文章作為代表,在問卷中以隨機方式進行編排,每一篇文章都在6個方面要求受訪者進行打分,從統(tǒng)計方法講,這種調查的結果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形式為12種因素(2篇文章×6種因素的分數(shù)),即對每種類型采用了重復檢驗(2×6)設計進行檢驗,這種檢驗由于對每一個分數(shù)都進行了重復對比,所顯示的計算結果更加可靠。

        對于采用歸納式篇章結構的文章的評價的調查結果顯示,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與英語為本族語人士相比,對同類文章的評價顯示顯著的評價差異(p<0.05,p=0.014),反映出中國學生對歸納式文章有更高的評價,從一個方面驗證了第二個假設(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5、圖2)。有趣的是,作為調節(jié)變量的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評價與英語本族語人士接近(甚至給的分數(shù)更低,出現(xiàn)“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可以認為,高年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評價標準更趨向于英語本族語人士,這是他們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水平發(fā)生變化的結果。

        表5 對采用歸納式篇章結構的文章的評價

        圖2三組受訪者對歸納式結構文章的評價

        盡管三組受訪者對采用歸納式結構的文章存在系統(tǒng)性的評價差異,但這并不等于他們不接受演繹式的結構方式??傮w上講,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對于歸納式的篇章結構都給與較低的評價,說明掌握英語語言、文化的水平與語篇結構的喜好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由于這種結果是采用隱性調查的任務取得的,第三部分將通過顯性的任務直接了解受訪者的態(tài)度,為進一步解釋和討論這些結果提供更加全面的證據(jù)。

        3.2.3 任務Ⅲ:對三種不同結構類型作選擇

        任務Ⅲ要求受訪者對采用什么樣的篇章結構作為自己的寫作框架作選擇,其目的是了解受訪者對歸納式vs.演繹式結構的態(tài)度,因此此部分用了四對文章,其中兩對比較歸納式篇章結構與演繹式篇章結構,另兩對比較歸納式段落結構與演繹式段落結構。此部分選用的文章都是前面出現(xiàn)過的文章,目的是為了節(jié)省受訪者的閱讀時間,不同之處是每一篇文章的左側添加了一個分析框架,讓受訪者能直截了當?shù)蒯槍ξ恼碌慕Y構做出選擇。

        任務Ⅲ的目的是了解受訪者對標明文章的結構框架的篇章類型做出選擇。這個任務要求受訪者比較兩組四篇文章,在進行結構比較的基礎上對自己用同一題目寫文章時可能采用的結構做出選擇。在調查中每組受訪者的人數(shù)都為50人,每個受訪者閱讀每一種結構形式的文章2篇,因此每組的選擇總數(shù)為100。由于數(shù)據(jù)屬分類數(shù)據(jù)(nominal data),對數(shù)據(jù)的顯著性差異檢驗采用卡方檢驗的方法進行檢驗。

        此項任務的設計是希望通過顯性的任務,即在受訪者在已熟讀調查使用的文章樣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給這些文章套上清晰的分析框架并注明它們的結構類型,要求受訪者對這些帶有分析框架的文章進行比較并做出明確選擇,即在寫同一題目文章時會采用什么結構類型。因此,此部分調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比較歸納式結構框架和演繹式結構框架,第二部分比較歸納式段落結構與演繹式段落結構。調查的結果如下表6:

        表6 歸納式結構框架和演繹式結構框架比較

        圖3歸納式與演繹式使用對比

        表6和圖3所顯示的調查結果表明,三組受訪者對歸納式結構的選擇結果呈現(xiàn)下降趨勢,如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出現(xiàn)40例,四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出現(xiàn)19例,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只有17例。統(tǒng)計檢驗證明這種差異具有顯著性(p<0.001),因此驗證了第三項假設,其中可以看出一年級與四年級學生之間的明顯差異,說明英語語言文化的水平對他們選擇什么樣的語篇結構模式存在聯(lián)系。盡管從絕對值上看,演繹式結構的總體得分高于歸納式結構,這也再一次從顯性的調查角度支持了前面調查結果所顯示的現(xiàn)象,盡管三組受訪者對采用歸納式結構的文章存在系統(tǒng)性的評價差異,但這并不等于他們不接受演繹式的結構方式,因為演繹式的結構模式本來是在英語教學中所強調的基本寫作模式。

        在跨文化語篇模式比較研究領域,人們常常將段落結構作為一個基本單位(如:Kaplan 1966,1988),因此此項比較的結果對于驗證本項目的假設具有基礎意義。以下表7和圖4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歸納式段落結構的選擇在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出現(xiàn)了71例,四年級學生出現(xiàn)56例,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出現(xiàn)43例;對演繹式段落結構的選擇在一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中出現(xiàn)了29例,四年級學生出現(xiàn)44例,而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出現(xiàn)57例,具有非常高的顯著性差異(p<0.001),說明三組受訪者在兩種類型的段落結構選擇方面存在系統(tǒng)性差異,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本研究的第三個假設。

        表7 歸納式段落結構與演繹式段落結構比較

        圖4歸納式與演繹式段落使用偏好

        第三項任務通過顯性的調查讓受訪者明確報告他們對歸納式或演繹式篇章結構模式的選擇,由于受訪者是在對所選的結構模式及其樣文完全知情的情況下做出選擇,這種結果的可靠性程度高。結果所顯示出的趨勢進一步說明三組受訪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他們選擇什么篇章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

        3.3 調查結果總結

        此研究的兩個組成部分,即對363篇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定性研究及結構類型的統(tǒng)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試驗性調查,從多個維度對歸納式語篇模式與演繹式模式的跨文化態(tài)度差異進行了驗證調查。上述調查結果所顯示的初步結論如下:

        (1) 定性研究確定了描寫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結構框架,即歸納式結構,含歸納式段落的演繹式框架結構和演繹式結構三種類型結構可以概括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基本結構類型。

        (2) 采用上述結構類型對363篇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的定性分析結果顯示,在中高級英語學習階段中,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仍然有一半以上(53.72%)采用歸納式的篇章結構,反映出中國學生在相當長的學習過程中傾向于采用歸納式結構作為論證框架。

        (3) 在實驗性的調查中,5項隱性的調查項目的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生的作文潛在著對歸納式篇章結構的偏好,與英語慣用的演繹式篇章結構形成對照。而英語初學者對歸納式語篇模式潛在偏好與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相比較顯得更為明顯,說明英語語言文化水平與語篇模式的偏好存在聯(lián)系。

        (4) 在對三種語篇模式進行評分時,中國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對歸納式語篇模式給與了更高的評分,而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與英語本族語使用者對于歸納式的篇章結構都給與較低的評價,進一步說明對英語語言文化的熟悉程度的差異與語篇結構的喜好可能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5) 從歸納式結構與演繹式結構的顯性調查中可以清楚看到,無論是歸納式結構還是歸納式段落結構,初級中國英語學生對歸納式篇章結構的偏好是明顯的,而中高級英語學生逐步接近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評價與選擇態(tài)度說明跨文化認知的差異與他們選擇什么樣的語篇結構模式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

        4. 結語

        本研究的意義及價值在于它既通過對較大規(guī)模的、同類的作文樣本進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礎上又對影響歸納式和演繹式語篇模式的評價態(tài)度的語言文化因素進行有控制的調查和定量分析,從研究方法上看在國內外同類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研究結果驗證了歸納式和演繹式語篇模式在中英兩種語言文化中的標記性差異,闡述了采用標記性模型去解釋中英跨文化交際中語篇模式的差異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概括意義,這種研究結論基于大規(guī)模的數(shù)據(jù),具有較可靠的依據(jù)。

        由于研究設計比較縝密,所設計的研究方法和所采用的調查和分析工具對此領域未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于從事跨文化語篇研究的學生亦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及指導作用。這也是本文比較系統(tǒng)地闡釋此項研究的各個主要設計細節(jié)之目的所在。

        附注:

        ① 此項研究分析的中國學生英語作文為363篇自學考試本科段英語專業(yè)考生在《高級英語》考試時所寫的作文;作文的題目是“與父母同住的利與弊”,作為考試的一個部分,作文所允許的時間大致30分鐘。我們認為,學生在這種通過議論文形式表達想法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受到自己母語文化的影響,采用自己慣用的語篇模式。因此,在對數(shù)量具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并在有控制的狀態(tài)下所寫的文章進行篇章結構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學生的語篇模式進行概括、描寫具有比較堅實的數(shù)據(jù)基礎。

        ② 為了使研究過程中的被訪者能集中注意作文的篇章結構,研究者對所引用的樣文均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句子結構和段落結構的前提下適當?shù)馗恼藰游闹衅磳懞驼Z法錯誤。

        ③ 限于篇幅,這里不提供具體的分析實例,可向作者索取。

        Baker, S. 1984.TheCompleteStylistandHandbook[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hen, J. P. 2008.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ference for discourse patterns in the Chinese EFL learning context [J].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Linguistics18(2): 188-211.

        Clyne, M. 1994.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tWork:CulturalValuesinDiscourse[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nnor, U. 1996.ContrastiveRhetoric[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genhart, R. E. &T. Sauli. 1988. Developing a rating method for stylistic preference: A cross-cultural pilot study [A]. In Purves, A. C. (ed.).Writing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IssuesinContrastiveRhetoric[C]. Newbury Park: Sage. 79-108.

        Hatch, E. & H. Farhady. 1982.ResearchDesignandStatisticsforAppliedLinguistics[M]. NY: Newbury House.

        Hu, W. Z. 1999. Indirectness Revisited—On the communicative style in two types of Chinese letters [A]. In Hu, W. Z. (ed.).Aspect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ProceedingsofChina’s2ndConference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15-334.

        Kaplan, R. B. 1966.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LanguageLearning16: 1-20.

        Kaplan, R. B. 1987.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revisited [A]. In Connor, U. & R. B. Kaplan (eds.).WritingAcrossLanguages:AnalysisofL2Text[C].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9-21.

        Kaplan, R. B. 1988. 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otes towards a Theor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 [A]. In Purves, A. C. (ed.).Writing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IssuesinContrastiveRhetoric[C]. Newbury Park: Sage. 275-304.

        Leedy, P. D. 1980.PracticalResearch[M]. NY: Macmillan.

        Matalene, C. 1985. Contrastive rhetoric: 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 [J].CollegeEnglish47(8): 789-808.

        Purves, A. C. (ed.). 1988.Writing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IssuesinContrastiveRhetoric[C].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Scollon, R. 1991. Eight legs and one elbow: Stance and structure in Chinese English compositions [R].SecondNorthAmericanConferenceonAdultandAdolescentLiteracy.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

        Scollon, R. & S. W. Scollon. 1995.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Seliger, H. & E. Shohamy. 1989.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M]. London: OUP.

        Tirkkonen-Condit, S. & L. Lieflander-Koistinen. 1989. Argumentation in Finnish versus English and German editorials [A]. In Kusch, M. & H. Schroder (eds.).Text,Interpretation,Argumentation[C]. Hamburg, Germany: Helmut Buske Verlag. 173-181.

        Tuckman, B. 1978.ConductingEducationalResearch(2ndedn)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van Dijk, T. A. (ed.) .1997.DiscourseasStructureandProcess—DiscourseStudies:AMultidisciplinaryIntroduction[C]. London: Sage.

        陳建平.2005.中國英語學習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附:

        從師感言

        本人有幸于1997年至2000年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期間師從胡文仲教授和胡壯麟教授。由于本人的研究課題是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去探索語篇模式差異的問題,能夠得到胡文仲教授從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方面、胡壯麟教授從語篇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方面給予聯(lián)合指導是我莫大的榮幸,也是此研究課題獲得成功的根本保障。正是在他們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深邃的理論的深刻影響和悉心的指導下,該論文成功地采用了定性及定量研究方法對跨文化語篇進行研究;基于該研究所形成的博士論文也因此被評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并被推薦參評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

        在慶祝恩師胡壯麟教授八十華誕之際,回溯求學時的往事,恩師悉心指導的情形依然歷歷在目。借此機會,本人謹以一篇基于此項研究的部分成果而形成的論文來表達對恩師悉心指導的感激之情。雖然該研究曾以英文形式出版和發(fā)表過部分相關成果,但從未集中從研究方法方面呈現(xiàn)該項研究的特點。本文以此項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為例,討論定性及定量分析在跨文化語篇研究中的應用,以期展現(xiàn)恩師指導的成果,亦希望能進一步為跨文化語篇的研究添磚加瓦。

        陳建平與恩師胡壯麟合影

        猜你喜歡
        作文結構英語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作文
        紅批作文
        論《日出》的結構
        讀英語
        創(chuàng)新治理結構促進中小企業(yè)持續(xù)成長
        酷酷英語林
        亚洲V在线激情| 成人免费a级毛片|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在线播放| 一级午夜视频| 插入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色五月丁香五月综合五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内裤视|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青青草视频华人绿色在线| 色婷婷久色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 综合激情网站| 蜜桃av在线播放视频|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影院|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99久久久国产精品丝袜| 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96|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久久HEZYO色综合| 日本人妻精品有码字幕|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熟女性饥渴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视频在线你懂的|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人在线|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激情 | 在线观看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高跟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忘忧草社区www日本高清| jjzz日本护士| 麻豆国产精品久久天堂| 国自产拍偷拍精品啪啪一区二区| 白嫩少妇激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