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玲
(蘇州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021)
移就及其在概念整合下的翻譯闡釋
彭 玲
(蘇州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 蘇州 215021)
移就作為一種重要和傳神的修辭方法,在翻譯中常常需要譯者的靈活變通。通過介紹移就和概念整合理論,旨在使用概念整合作為闡釋工具,分析移就的概念框架,從而為移就的翻譯提供一種強大的分析工具。
移就;概念整合;翻譯
傳統(tǒng)翻譯理論對移就的翻譯研究多把其視為修辭層面的語際轉(zhuǎn)換關(guān)系。本文嘗試運用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重要理論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論來分析移就,以著名翻譯家張培基的《英譯現(xiàn)代散文選》中的語句為語料,來探討移就翻譯的新模式。運用認(rèn)知語言學(xué)中的概念整合理論,來揭示移就表層的思維能力背后所隱藏的東西,找出移就現(xiàn)象的形成機制,從而更好的進行移就的翻譯。
本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首先介紹移就的定義和分類;其次從認(rèn)知概念整合角度來分析移就;最后以張培基先生的《英譯現(xiàn)代散文選》當(dāng)中甄選出來的移就語例來闡述移就翻譯策略。
1.移就的定義。
在英語語言修辭中,與漢語移就基本相同的對應(yīng)表達式transferred epithet. J.A.Cuddon在他的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認(rèn)為:“hypallage, also known as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Cuddon, 1979, p.315); 胡曙中援引A Handbook to literature中的定義:“an adjective used to limit grammatically a noun which it does not logically modify, though the relation is so close that the meaning is left clear” (1996, p.143); 另一位學(xué)者馮翠華在其《英語修辭大全》中的定義為:“As its name implies, transferred epithet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ere an epithet (an adjective or descriptive phrase)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noun it should rightly modify to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 ” 《辭?!分小币凭汀钡慕忉尀椋杭滓覂身楆P(guān)聯(lián),就把原屬于甲事物的修飾語移屬于乙事物,叫移就。陳望道在《修辭學(xué)發(fā)凡》中說:“遇有甲乙兩個印象連在一起時,作者就把原屬于甲印象的性狀移用于乙印象,名叫移就辭格。”
可以看出,國內(nèi)外對移就的定義大同小異,主要有兩點:一是甲的修飾語或特征移用到乙身上,二是這個修飾語或性狀適合甲,但并不適合乙。其中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的定義中強調(diào)了修飾語語法上符合英語規(guī)則而搭配上并不屬于常規(guī)邏輯,雖然意思更明確,但筆者認(rèn)為這個定義一定程度掩蓋了形容詞原本搭配的甲和移就后搭配的乙之間的關(guān)系,不如其它定義來得全面。
2.移就的分類。
為了對移就的實質(zhì)有更加清晰地認(rèn)識,本文對于移就的分類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進行,首先介紹移就這一修辭格在修辭當(dāng)中屬于哪一位置,其次從移就的具體方式來對移就本身進行分類并以例子來進行闡釋。
陳望道在《修辭學(xué)發(fā)凡》一書中將其歸為積極修辭。積極的修辭和消極的修辭不同,消極的修辭只在使人“理會”。使人理會只須將意思的輪廓,平實裝成語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積極的修辭,卻要使人“感受”。 積極的修辭,是具體的,體驗的。價值的高下全憑意境的高下而定。只要能夠體現(xiàn)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趨向,便是現(xiàn)實界所不曾經(jīng)見的現(xiàn)象也可以出現(xiàn),邏輯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軌道是意趣的連貫。它同事實雖然不無關(guān)系,卻也不一定有直接的關(guān)系。(陳望道,《修辭學(xué)發(fā)凡》1997:48-49)
何善芬,《英漢詞義修辭格對比》將之稱為詩化語言的一種。詩化語言雖表面上違背了常規(guī)模式,其實是利用事物間相近、相關(guān)、相屬的原理,依靠人們合乎邏輯的比擬、聯(lián)想,在一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相互發(fā)掘,形成一種新的搭配關(guān)系,揭示出內(nèi)在的深層語義關(guān)系。使人們從中體會出一種隱含的完全符合邏輯的思維聯(lián)想圖像,獲得語言美的新感受。英漢移就就是根據(jù)這一思維方式存在的。(何善芬,《英漢詞義修辭格對比》2002:383-384)
從語用角度來看,移就辭格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移人于物。
And the first tenor singing of the passionate throat of a young collier, who has since drunk himself to death. (D.H. Lawrence,Tortoise Shout)
移人于物,即把描寫人的表述詞語移用來修飾具體事物、抽象事物或某種行為、動作等?!皃assionate”本應(yīng)描寫“人”或是有生命物的名詞,現(xiàn)在卻巧接在“throat”上了。喉嚨的“熱情”實際上描寫了那種歌唱者唱歌時熱情四溢的場景。
(2)移物于人。
He is in a white fury.
移物于人,即把說明事物的屬性移用來說明人或人的行為?!皐hite”本來是用來修飾物的,在此移用來修飾人的“fury”,“white fury”是指他已經(jīng)憤怒至極。
(3)移物于物。
I enjoyed the clean voluptuousness of the warm breeze on my skin and the cool support of the water. (V. Sackville West: No Signposts in the Sea)
移物于物, 即把描寫甲事物的表述詞語轉(zhuǎn)移修飾乙事物或概念上。我享受著這暖風(fēng)浴膚, 涼水托體所帶來的清新快感。clean和cool是用來修飾具體事物the breeze the water的表述詞, 在此移來修飾抽象名詞voluptuousness和support, 形象生動地將我陶醉在暖風(fēng)浴膚, 涼水托體的愜意中的感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1.概念整合理論。
概念是人認(rèn)識世界的產(chǎn)物,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反映,是對一類事物進行概括的符號表征(趙艷芳 2001:81),每一個概念都不是空洞的,都包括這和這個概念相關(guān)的投射物。比如我們可以從“驕傲”這個概念中分析出“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的表現(xiàn)和“驕兵必敗”的結(jié)果。概念整合理論是 Fauconnier 從他早些時候提出的心理空間理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空間是概念整合的基本理念?!案拍钫稀笔侨祟惏褋碜圆煌臻g的輸入空間的輸入信息有選擇地提取其部分意義整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概念結(jié)構(gòu)的一系列認(rèn)知活動。概念整合理論的四個心理空間,分別是類屬空間、輸入空間 1、輸入空間2與合成空間。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用以下的圖式加以描述:
輸入空間 I和輸入空間 II通過跨空間映射,將兩個輸入空間的一些抽象結(jié)構(gòu)與組織投射到更為抽象的第三空間(類屬空間)里,然后這三個空間都投射到第四空間 (合成空間),形成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通過組合、完善以及擴展三個步驟的整合就形成了一個概念整合網(wǎng)絡(luò)。
人們對某一概念的獲得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經(jīng)歷了這樣的整合過程:首先是對事物的初步印象,將其外觀、表象的東西“組合“在一起,這是初步的、大概的、籠統(tǒng)的;然后將獲得的初步材料進行文化的、認(rèn)知的處理,在知識框架中使初步獲得的東西“完善”,這是“組合”的繼續(xù);然后把“完善”了的概念進行精致加工整合,所以概念整合過程是人類對客觀世界認(rèn)識獲得概念產(chǎn)品的連續(xù)過程。作為一種普遍的認(rèn)知過程, 概念整合理論為理解移就提供了一種有力的認(rèn)知工具。
2.概念整合的移就個案分析。
張培基先生的《英譯現(xiàn)代散文選》中精選近現(xiàn)代名家散文,而張精湛的譯文,常被用來作為翻譯范例。本文從中甄選了數(shù)個移就示例,旨在說明譯文是原文符號激活譯者認(rèn)知框架中的概念,經(jīng)譯者心智空間認(rèn)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導(dǎo)譯文讀者理解的認(rèn)知框架。譯文指引著意義的產(chǎn)生。
例1:他甚至在失敗的廢墟上,還要堆起破碎的磚石重建九級寶塔。(巴金;《做一個戰(zhàn)士》)
在上例中,兩個輸入空間分別有各自的心理框架,一個是戰(zhàn)爭失利,戰(zhàn)士戰(zhàn)敗,另一個是戰(zhàn)后戰(zhàn)場滿目瘡痍,在各自的空間里,誰也不會想到廢墟還能是失敗的。戰(zhàn)士戰(zhàn)敗的沮喪難過以及戰(zhàn)后廢墟的景象,兩種元素分別有選擇地投射到合成空間之中,通過組合、完善、擴展等幾個步驟,產(chǎn)生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失敗的廢墟”這樣一個新組合,帶給人多方位的感受,從而使得前后文的對比反差意味更濃烈。“失敗的廢墟”這樣不規(guī)范的表達在概念整合機制下完成了認(rèn)知解碼。
而在翻譯中,譯者也是通過概念整合原文,以符合英語習(xí)慣用法的方式將其翻譯出來。
譯文:He will pile up broken pieces of brick and stone to rebuilt a nine-story pagoda on the ruins of failure.(張培基 119)
在這里,并沒有簡單直譯成容易在英語中引人誤解的failed ruins. 而以of結(jié)構(gòu)來完成。failure即可理解成抽象的失敗,也可理解成具體的失敗的戰(zhàn)事。這樣的話, 進行認(rèn)知時,就可以將廢墟納入到了跟它相匹配的空間當(dāng)中去了,既失敗的戰(zhàn)事過后成為廢墟的戰(zhàn)場,并且也能夠傳達failure一詞所體現(xiàn)的情感。下面是相似的例子:
并不是被那些歡樂的勞困的宏大的清亮的聲音淹沒了,以致聽不出來,乃是這里本沒有秋蟲這東西。(葉圣陶;《沒有秋蟲的地方》)
譯文:Not because, drowned by the overwhelming din of merry-making or suffering, it has thus become inaudible, but because this place is utterly devoid of autumn insects. (張培基:31)
例2:他斜視著你,他那高傲的眼光從鼻梁經(jīng)過嘴角而后往下流著。 (蕭紅;《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譯文:When he looked askance at me, superciliousness gushed from his eyes down the bridge of his nose and then off the corners of his mouth.(張培基:226)
此例中,輸入空間1是高傲的神態(tài),輸入空間2是眼光。投射到類屬空間抽象出高傲神態(tài)和眼光以及神態(tài)和眼光帶給人的感受,這三個空間最后都投射到合成空間,通過組合、完善、擴展就把情感等其它因素融入到認(rèn)知整合的運作過程中,就形成了概念整合網(wǎng)絡(luò),形象地描繪了父親對于“我”的不屑和輕視。
譯者在翻譯中,也沒有簡單的直譯,而是將元素還原到原來屬于空間,根據(jù)原文中就有的比喻,巧妙地進行了還原。這里很明顯,高傲和眼光兩個還原到本來所屬的心理空間。以原文中的比喻為橋梁,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下面是相似的例子:
我從沒有見過這么驕傲、這么堅強、這么堅定的眼光。(巴金;《一個車夫》)
譯文:I had never seen eyes showing so much pride, indomintability and resoluteness. (張培基:187)
例3:歡愉的音波,在金色的暮靄中游泳。(郭沫若:《夕暮》)
譯文:The joyous sound wave drifted through the golden evening mist.
在這一例子中,兩個輸入空間分別有各自的認(rèn)知框架,一個是人的精神狀態(tài),另一個是水波的性狀,在輸入空間里,我們誰也不會想到音波還有什么感情,但是到了合成空間,經(jīng)過組合、完善、擴展等幾個步驟,形成輸入空間里所沒有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通過整合令人聯(lián)想到音波的水波蕩漾,人的歡欣鼓舞之情就轉(zhuǎn)移到音波之上了?!皻g愉的音波”這樣的異類表達在概念整合機制下完成了認(rèn)知解碼。
譯者在翻譯中,因為英語中存在著相似的認(rèn)知習(xí)慣,所以便直譯成,保留了原文的神和形。相似例子:
我在找尋炫目的光輝。但是四周只有幾點垂死的燈光。(巴金:《撇棄》)
譯文:I had been searching for dazzling brilliance, only to find a few dying lamplights around me.
英語移就辭格是特殊語言環(huán)境中詞語搭配的一種臨時遷就。具有靈活多變,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等特點,這使得它的運用具有廣闊的前景。了解這種修辭法不僅能開拓語言運用的新天地,而且啟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渲染氣氛、加深意境的能力。概念整合理論以其獨有的語義構(gòu)建分析,對移就格有著較強的解釋力,給移就的翻譯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
[1]Cuddon, J.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Great Britain:W and J Mackay Limited,1979.
[2]Fauconnier G.amp;M.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3]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4]陳望道.修辭學(xué)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6]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 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5.
[7]張培基.英譯現(xiàn)代散文選一amp;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何善芬. 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9]趙艷芳.認(rèn)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熊學(xué)亮.信仰空間的話語功能[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3(2).
[11]羅玲.概念整合理論視野下的移就認(rèn)知闡釋[J].貴州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 2009(7).
[12]鄧國棟. 移就的認(rèn)知分析及其翻譯策略研究[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 2009(3).
[13]尹桂強, 王青. 移就的修辭方式修辭效果及翻譯方法[J]. 青島遠洋船員學(xué)院學(xué)報, 2007(4).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zé)任編輯:鄭英玲)
TransferredEpithetandItsInterpret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onceptualBlendingTheory
Peng Ling
As an important and vivid rhetoric device, transferred epithet has to be translated in a flexible wa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ransferred epithet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iming to apply the later as a tool for interpretation to analyz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rhetoric device, so as to provide a powerful analyzing method of transferred epithet.
transferred epithet;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translation
彭玲,在讀碩士,蘇州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專業(yè)。研究方向:翻譯,修辭學(xué)。
1672-6758(2012)06-0082-3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