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民
(廣東省水文局馬口水文站,廣東 佛山528132)
珠江流域由西江、東江、北江、三角洲諸河4大水系組成。西江發(fā)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境內(nèi)的馬雄山,橫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4省區(qū),自西北向東南流至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思賢滘進入珠江三角洲,在珠江三角洲匯集北江、東江后,分別從虎門、洪奇門、蕉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八大口門注入南海,全長2214km。
馬口水文站是西江干流水道匯入珠江三角洲河口區(qū)的一個重要控制站,位于西江干流水道、著名的思賢滘下游約5km處,同時受西江、北江上游來水、來沙的影響,流域概況見圖1。
圖1 流域概況圖
據(jù)馬口水文站觀測資料統(tǒng)計,1954—2010年多年平均年含沙量為0.281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為6152萬t,多年平均輸沙率為1317kg/s。西江是廣東各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據(jù)有關(guān)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西江各主要河流年平均產(chǎn)沙量(輸沙模數(shù))最大的是北盤江,達到1400t/km2;其次是黃坭河、羅定江、紅水河、北流河,輸沙模數(shù)在376~510t/km2;再次是南盤江、蒙江,輸沙模數(shù)在256~321t/km2;最后是西江干流、綏江、洛清江、北江、桂江、賀江、郁江、柳江等,輸沙模數(shù)為116~198t/km2。
研究發(fā)現(xiàn),珠江多年平均輸沙量約為7700萬t,其中西江占80.3%,北江占8.5%,而東江僅占3.2%。西江泥沙又主要來源于潯江,占86.5%,其次為北流河,占5.2%,再次是桂江和羅定江,最小是蒙江,僅占1.0%。潯江的泥沙主要來源于紅水河,占73.5%,其次為郁江,占15.1%,最小為柳江,占11.4%。而紅水河的泥沙主要來源于北盤江和南盤江,分別占48.2%和42.8%,另一支流蒙江僅占9.0%。
西江干流河段的泥沙主要來源于南、北盤江,占46.1%;其次為郁江,占17.7%;再次為柳江,占13.3%;最小為廣西境內(nèi)的蒙江,僅占1.3%。
綜合上述的分析及上游到馬口站來水來沙的實際運行區(qū)間,可以確定本站泥沙測驗影響最大的主要產(chǎn)沙區(qū)應(yīng)該屬于潯江、北流河、桂江、羅定江與北江等。
為了研究馬口站懸移質(zhì)泥沙的變化,我們收集了馬口站近40a的水沙資料。
泥沙年內(nèi)分配與水量分配密切相關(guān)。圖2為馬口水文站1970—2010年月平均流量和輸沙率年內(nèi)分布圖。從圖2可以看出,月平均輸沙率與月平均流量的變化基本一致。但泥沙年內(nèi)分布極不均勻。對于徑流量,汛期4—10月占全年67.6%~83.5%,主汛期6—9月為45.5%~62.5%;對于輸沙量,汛期4—10月占全年86.9%以上,主汛期6—9月占全年69.1%以上。說明西江的泥沙主要來自汛期4—10月,其中又主要來自于主汛期6—9月。
圖2 馬口1970—2010年多年水沙逐月平均過程線
將年內(nèi)月均輸沙率與月均流量繪制成相關(guān)圖,如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相關(guān)點分布比較集中,對兩組變量進行分析,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28。
圖3 馬口1960—2000年年內(nèi)各月水沙相關(guān)圖
2.2.1 上下游(鄰站)年際變化參數(shù)對照分析
表1列出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水文控制站徑流量、輸沙量、含沙量均值和變差系數(shù)Cv。從表中可以看出,馬口站年輸沙量偏差系數(shù)Cv為0.46,年徑流量Cv為0.18。與上游站的Cv系數(shù)基本一致。
表1 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水文控制站各水文要素均值和變差系數(shù)
2.2.2 上下游(鄰站)年際變化與徑流量關(guān)系的對照分析
總體分析,徑流量越大,年輸沙量也越大;反之,徑流量越小,年輸沙量也越小。圖4為西江干流馬口站歷年徑流量與輸沙量變化圖。從圖4與表2上可以看出,西江流域上下游各站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大體上相對應(yīng)。
圖4 馬口站1981—2010年徑流量與年輸沙量變化過程線
表2 2001—2005年西江主要控制站水沙特征值與多年均值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2001—2005年期間,雖然所有控制站的徑流量都偏少,除南寧站外的其余站輸沙量、含沙量也都偏少,但泥沙的指標(biāo)卻比水量指標(biāo)要減少得多,如遷江、大湟江口、梧州、馬口等西江干流站,徑流量減少在11%以下,而輸沙量減少卻達28.8%~78.6%,含沙量減少達44.7%~76.1%,表明西江干流的泥沙在2001年以來有明顯減少的趨勢。
圖4為西江馬口站歷年徑流量與輸沙量變化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馬口站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趨勢線為下降直線,年輸沙量趨勢明顯大于年徑流量趨勢,表明馬口站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均呈下降趨勢,且年輸沙量減小速率明顯大于年徑流量減小速率。由圖4可以看出,馬口站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趨勢在1991年前后發(fā)生顯著變化。1991年以前,年輸沙量與年徑流量過程較一致,1991年以后,年輸沙量與年徑流量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喇叭口——年徑流量處在喇叭口的上方,年輸沙量則處在喇叭口的下方;而且年輸沙量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
2.2.3 單站含沙量年際變化分析
圖5為馬口站1981—2010年年平均含沙量及年最大單位含沙量過程線圖。由圖5可以看出,1999年以前,年最大值突出明顯,1999年以后趨于緩和。但年平均含沙量與年最大含沙量整體上都處于下降趨勢。
圖5 馬口站1981—2010年年平均及年最大單位含沙量過程線
2.2.4 單站懸移質(zhì)泥沙顆粒級配分析
泥沙特性不僅包括泥沙的數(shù)量,還包括泥沙的質(zhì)量,即泥沙的粒徑組成:礦物成分和化學(xué)成分等。泥沙粒徑特征,是決定水流挾沙能力及對中下游河道沖、積變化的重要因子。因此,泥沙粒徑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抽取馬口站1999年、2005—2010年測洪峰流量相應(yīng)的懸移質(zhì)泥沙顆粒分析級配,對泥沙的粒徑進行分析研究。其中1999年以前使用移液法篩分法進行研究,2005年開始通過馬爾文MS2000激光粒度儀進行懸移質(zhì)泥沙顆粒級配分析。
由表3 可以看出,1999年洪峰流量為27000m3/s,2005—2010年洪峰流量最大為53200m3/s,最小為28000m3/s。即2005—2010年,每年洪峰流量較1999年大,大者甚至將近一倍之多。但由圖6可以清楚地看出,1999年的顆粒級配均比2005—2010年的顆粒大。
表3 1999—2010年實測洪峰流量及相應(yīng)的最大單位含沙量
圖6 1999—2010年洪峰流量相應(yīng)的懸移質(zhì)泥沙顆粒分析級配曲線
流域水量、土壤、植被、季節(jié)等因素影響河流泥沙的形成與大小,人類活動如水利工程建設(shè)等與河流泥沙密切相關(guān)。結(jié)合馬口站上游流域地質(zhì)土壤特性及水文氣象特征,對輸沙量跳躍原因進行分析,影響最大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幾點:洪水規(guī)律變化情況、上游干支流水利工程影響、下游咸潮上溯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水土保持工作的影響,下面進行逐一分析。
由于洪水期水量大,河流輸沙率高于枯水期,對年輸沙量的貢獻突出,為了分析馬口站多年輸沙量變化相關(guān)因素,重點對馬口水文站洪水變化特征進行分析。采用歷年洪水總場次和歷年洪水總歷時兩個指標(biāo)來反映洪水變化特征。
根據(jù)馬口水文站的河流特性,采用8000m3/s作為洪水衡量流量標(biāo)準(zhǔn)。將1981—2009年洪水特征及輸沙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見圖7)發(fā)現(xiàn):①1993年以前,輸沙量基本位于洪水總歷時的上方;1993年以后,洪水總歷時位于輸沙量的上方。②輸沙量下降趨勢明顯。
圖7 歷年洪水特性分析
西北江上游骨干水庫包括天生橋一級、龍灘、巖灘、惡灘水電站、百龍灘水電站、大化水電站、橋鞏水電站、大藤峽水電站(在建)、長洲壩、百色水庫,以及西江支流——北流河的交口電站、蒙江的和平電站、三江電站、桂江的昭平水電站、賀江的合面獅、白垢、都平電站和廣東清遠飛來峽等,通過紅水河、黔江、潯江和郁江支流,經(jīng)西江匯合后,再與北江調(diào)度水量一并進入珠江三角洲,調(diào)度水量行程總和超過2000km,總控制面積253.8km2,總庫容1.5563億m3。這些水利工程對馬口上游水沙在年內(nèi)分配起到直接影響作用,并對輸沙量有一定程度的削減作用。如西江紅水河巖灘水庫建成后,下游各控制水文站的平均輸沙量都不同程度減少,如紅水河遷江站減少了68.5%,潯江大湟江口站減少了40.3%,西江梧州站減少了48.5%,三角洲西江干流水道馬口站減少了50.0%。上游蓄水抬高水位,過水?dāng)嗝嬖龃?,水流速度減小,挾沙能力降低。水庫在發(fā)揮蓄水功能時,蓄水沉沙,下泄清水,改變了天然河道中的水沙條件。
泥沙減少除受新建梯級水庫和下游部分河段采砂的影響外,森林覆蓋率也影響著河流泥沙。
西江作為珠江流域最大的支流,自建國后至20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曾出現(xiàn)過盲目砍伐森林的現(xiàn)象。森林植被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各種成因的水土流失面積近2000km2。廣西全省每年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約占當(dāng)年治理的25%。20世紀(jì)90年代后,在國家政策引導(dǎo)下,經(jīng)過十幾年的整治,群眾性的治山治水、開發(fā)“四荒”及退耕還林、推廣沼氣、電、煤氣代燃料等面上恢復(fù)性治理4800km2。西江上游水土流失得到了較好控制。廣西自治區(qū)森林覆蓋率在1980年約為22%,1990年約為25%,2000年為39.26%,2005年為52.71%。廣東省森林覆蓋率在1985年為27.7%,2005年為55.9%。改革開放以來兩廣的森林覆蓋率有較大提高,水土保持對河流泥沙的減少有一定作用。
據(jù)資料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1981—2002年的平均年徑流量為2284億m3,2003年以后平均年徑流量為1941億m3,減少了15%;1981—2002年,出現(xiàn)年徑流量小于2000億m3的次數(shù)只有3次,為13.6%。其中最大值為3042億m3,最小值為1536億m3;2003年以后出現(xiàn)年徑流量小于2000億m3的次數(shù)有5次,達62%之多,其中最大值為2641億m3,最小值為1548億m3;江河水位偏低。另外,觀測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100a中海平面升高了12cm。最近幾年來,中國全海域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71mm。持續(xù)干旱、海平面上升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導(dǎo)致下游水位壅高。從馬口站與甘竹站的實測資料中得知,2011年9月19日開始,兩站日平均水位之間的差值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負值。這再次證明了“珠江三角洲腹部壅高、兩頭低”的結(jié)論。上游來水偏少、下游水位壅高大大削弱了上游來水的挾沙能力,導(dǎo)致含沙量減小。
近幾年我國的經(jīng)濟突飛猛進,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近6.66億人,城鎮(zhèn)化率49.68%,全國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鎮(zhèn),這意味著中國將進入城市圈。城市化建設(shè)面積擴大后,鋼筋水泥覆蓋在泥土表面,使得不透水、固化地面、城市綠化增加,從而控制了水土流失。
(1)馬口站泥沙年內(nèi)分布極不均勻。汛期水量大,河流輸沙率高于枯水期,對年輸沙量的貢獻突出。汛期4—10月輸沙量占全年86.9%以上,主汛期6—9月占全年69.1%以上。
(2)馬口站徑流量和輸沙量的變化呈正相關(guān),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呈減小趨勢。上游水利工程的攔蓄對泥沙的削減作用明顯。
(3)近年西江流域各主要河流來沙大幅減少。2001—2005年,除郁江外各主要河流來沙大幅減少,減少幅度遠高于徑流量,隨著后續(xù)大型水庫的逐步建成,以及森林覆蓋率的進一步提高,進入三角洲的年平均輸沙量還將會進一步減少。
(4)隨著泥沙減少的趨勢,粒徑細化現(xiàn)象明顯。
[1]周芬.Kendall檢驗在水文序列趨勢分析中的比較研究[J].人民珠江,2005(S2):35-37.
[2]謝平,陳廣才,夏軍.變化環(huán)境下非一致性年徑流序列的水文頻率計算原理[J].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工學(xué)版),2005,38(6):6-7.
[3]童娟.珠江流域概況及水文特性分析[J].水利科技與經(jīng)濟,2007,13(1).
[4]水利部.中國河流泥沙公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5]黃鎮(zhèn)國,張偉強.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分配的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J].云南地理環(huán)境研究,2006,18(2):21-27.
[6]鐘華昌,覃杰.巖灘水庫泥沙淤積分析[A].中國科協(xié)2004年學(xué)術(shù)年會電力分會暨中國電機工程學(xué)會2004年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
[7]錢寧.珠江三角洲歷史地貌學(xué)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黃偉民.西、北江及思賢滘水文特性變化的分析研究[J].人民珠江,2011.
[9]杜文印.河道變化對珠江三角洲網(wǎng)河區(qū)洪水的影響[J].佛山科學(xué)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