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村基本上還沒有電,還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圍著火爐,天一黑什么娛樂的項目都沒有了,只有早早地去睡覺,白天的時光要比晚上好過得多。那時電影對于所有人來說是個令人激動無比的新奇玩意兒。只要聽說哪個村有電影,消息的傳播速度不亞于當今的手機和網絡,對于小孩來說更是激動得難以入睡,直到看見那一盤金屬的裝膠片的盒子打開,一卷卷黑色半透明的物體展現(xiàn)在眼前,那日夜縈繞的期盼心情才得以釋懷,接下來是滿懷疑惑地等待這些物體展現(xiàn)它神奇的功能。人們會早早吃過晚飯,從各個村莊聚集在露天白色黑框的幕布下,磕著瓜子拉著家常,一時間人聲鼎沸,平時寂靜的村莊一下子喧鬧無比。當一道白光亮起在銀幕上,電影的前奏在村莊上空響起,人們一下被拉入到電影的場景里了。
電影播放的時間總讓人覺得短暫,當大家意猶未盡地點著火把各自回村,那星星點點的火光灑向黑夜的四面八方時是甚為壯觀的一幕?;鸸鉂u漸的遠去最終消失在無邊的黑夜里,原本熱鬧的村莊一下子又被黑夜吞噬得干干凈凈,恢復了它往日的寂靜,心間頓時依依不舍起來,隱約有種莫名的傷感伴隨著寒冷襲上心頭。那樣的夜晚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腦海里總會不斷浮現(xiàn)電影里的畫面。兒時的露天電影似乎與多多的“天堂電影院”有著相似情感經歷。電影之外有著讓人覺得有趣的東西,那是戲里與戲外的一種場景的對比或者說是一種交織和交融,戲里戲外都是戲。那時所展映的影片大都是革命歷史題材,可以清晰鑒別出那時的影院在功能上所承載的職能——政府對民眾的教育以及當前政治宣傳的方向,公用格局上只是一個民眾聚會的露天場地(甚至是政府組織百姓開會的場所)。
上個世紀80年代由南向北改革大潮席卷而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實施,讓人們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了更多的自由,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開始有所提高,這一切都把影院推入到了它的黃金年代。城市影院條件自然要比鄉(xiāng)村的露天電影好很多,一排排整齊的硬木質座椅,影院內部分樓上樓下兩層,容納觀眾也是最多的。 城市影院的票價也是大眾所能接受的,一個城市一個影院,大城市里兩三個也是有的。影院除了是放映場所功能以外,也成了大眾交流聚會的中心場所,文藝匯演、黨政會議、先進表彰大會、甚至審判大會都在城市影院內舉行。城市影院成為一個具有地標性建筑的城鎮(zhèn)中心,商業(yè)也聚集在影院周圍,小商小販也開始圍繞影院而誕生。在剛剛開放的年代,娛樂項目還是比較少的,自然國營體制下的影院就成為了人們的首選。那時的影院最為紅火,年輕人去的居多,有時甚至一票難求,還需要托關系。于是出現(xiàn)了政府機關、學校、團體包場的現(xiàn)象,去影院在當時成為一種時髦而前衛(wèi)的消費。雖然去的人開始變多了,但越筑越高的院墻似乎也漸漸開始割斷了影院與人的那種情感——露天影院的感情氛圍,或許也可以說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已經開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
稍后的幾年里電視開始出現(xiàn),那時的電視還未普及,只有單位和一些所謂先富起來的人才能買得起,電視在單位里扮演了小小影院的角色,有電視的家庭也同樣扮演這種角色,但與影院有不同之處,影院的觀眾是被固定在座位之上,而家庭電視的觀眾是可以自由活動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黑白電視逐漸普及到大部分家庭(少數(shù)家庭也有了彩色電視),“影”“視”大戰(zhàn)正式拉開帷幕。一部《射雕英雄傳》曾經可以令城市萬人空巷,只有主題曲飄蕩在街頭巷尾。也許電視的出現(xiàn)還不至于對影院以致命的沖擊,因為電視節(jié)目本身比較單一化、控制化,電影的視聽效果更是電視無法比擬的,所以影院作為大眾視聽享受和娛樂老大的地位暫時還是無法替代的(雖然電影片源也經過嚴格篩選)。
伴隨改革步伐逐漸加快,政策上走市場經濟路線,大量的人們開始涌向南方,而這些人又將大量信息帶入到內地,香港文化一時間成為大陸茶余飯后的話題,人們渴望了解更多外部世界,而不想看到那些僅僅是說教體裁的故事。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為錄像廳的誕生提供先決條件,恰恰是那些街角錄像廳的出現(xiàn)給了影院以致命性的打擊,人們可以更加自由選擇觀看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國營的影院還未意識到人們思想上的變化。那時人們可以從錄像廳看到更多無法通過審核不能進入影院的娛樂影片,如恐怖、槍戰(zhàn)、情色、喜劇、以及好萊塢大片。那時出現(xiàn)了錄像廳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景象,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告示牌歪歪倒倒的寫著幾部循環(huán)播放的港片片名、隨到隨看。錄像廳外還放著一個大音箱,通過傳遞影片聲音來誘惑路人。好一點的錄像廳是用鐳射或投影儀來播放,銀幕雖比影院的銀幕小很多,但已儼然是一個小影院的感覺了,學生是它的消費主體。而影院似乎還不愿意放下老大般的身份,還在堅持計劃經濟年代的路線——片源單一,周期長,娛樂少,教育多。影院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了它的黃金年代,而圍繞影院周圍商業(yè)格局的規(guī)模卻在向城市影院其它以外的地方不斷擴大而且不斷的向多元化發(fā)展。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fā)展更加迅猛,錄像帶、VCD大量涌入百姓家庭,使本就奄奄一息的影院更是雪上加霜,這時的影院已經成了風中殘燭,搖搖欲墜。在當時家庭影院成為時髦裝修風格,人們已可以足不出戶的欣賞影片了,家庭影院似乎把影院推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那時的影院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開始走向沒落。伴隨著同時代國有體制改革的大潮,絕大部分老影院已成為古董,就像多多的天堂電影院被摧毀轉為他用。影院的昔日輝煌已年華老去,甚至歇業(yè)關門,影院周圍的商業(yè)活動也受到嚴重影響。影院雖然還是作為大眾活動的中心場所,但更多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娛樂項目:溜冰場、卡拉OK、游戲廳、桌球室之類。
90年代后期盡管有部分影院從功能上開始向商業(yè)行為轉變,但機制還未發(fā)生根本上的變化。它已無法比拼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娛樂種類,有更多娛樂亮點吸引著人們眼球,人們的娛樂活動不再單一而是豐富多彩。這時影院為了生存必須做出戰(zhàn)略性的思考,為了迎合市場必須轉型調整。雖然80年代早期影院誕生過環(huán)球銀幕,也出現(xiàn)過3D技術,但僅僅是曇花一現(xiàn)就沒有后續(xù)的下文了。于是90年代末影院開始發(fā)生變化,如首映推廣,與商業(yè)的結合和技術上的革新,提升視聽效果,如IMAX(巨幕影片)、3D等特色技術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效果。讓人們享受家庭影院難以達到的視聽效果,試圖把人們拉回到影院里來。另外影院裝修也極盡奢華——寬敞舒適的沙發(fā)座椅和中央空調。似乎影院又另辟蹊徑,煥發(fā)了青春和勃勃生機,擁有了一大部分年輕的消費群體。新型影院開始在全國城市各個商業(yè)中心大面積繁殖,然而影院由原來主導地位成為各個商業(yè)中心的附屬。此時的電視也不甘示弱,它雖不能像影院上映最新影片,但它發(fā)展的節(jié)目種類電影無法匹敵,如各類娛樂節(jié)目吸引了眾多觀眾的參與互動,在某種程度上瓦解了觀眾與銀幕之間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模式,填補了電影的空白。
如今網絡的發(fā)展對影院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分流了大部分觀眾,除了特效類大制作的影片需要到影院才能體會到超炫的視覺效果,其它類型的影片觀眾可以在家盡情享受。人們不必遵循影院的場次,只需鼠標的游走。 觀眾大都可以下載或在線觀看由網絡提供的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片源,人們可以在電腦前獨自喝茶慢慢欣賞,對于電影的欣賞行為變得更加個體化私密化。日新月異的科技把影院的大銀幕分割成無數(shù)個大塊小塊交給觀眾,人們已被諸多電子顯示介質的屏幕如公交車上、地鐵、飛機、iPad等等所包圍,觀眾被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面對當今世界各種媒體對觀眾群的爭奪,影院再也不可能回到往日一枝獨秀的時代了,畢竟它所承載的功能有限,平分秋色的局面已屬不易,能在種類繁多的市場競爭中分到一杯羹怕已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了。影院在不同的時代它所留給人的是不同時期人們對它的不同情感寄托罷了。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精神生活匱乏與需求的矛盾,是影院在80年代成為它的黃金時代的誘因。當影院難以承載人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高漲的矛盾時,才導致它的衰敗。而隨后九十年代后期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促使人們對對金錢的追逐漠視了人文關懷,人們對于西方文化的傾入與中華文化的沖突,以及中華民族的脊梁——中華文化該如何傳承,在如今物欲橫流時代下人們顯得更加困惑和迷茫。國產影片難于抵擋國外大片的頻頻進攻,往往一些好的獨立電影人小制作的影片更難于進入商業(yè)模式下的影院,面對各個影院的利益角逐,為了生存發(fā)展影院不得不向熱門影片、大片傾斜。究竟什么樣的文化生活才是大眾所需要的?影院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確實是太有限了。
而今工業(yè)化時代下的影院只能提供給人們暫時擺脫現(xiàn)實,忘記煩惱的一個烏托邦場所,也許是能讓人們喘氣休息放松的一塊精神綠洲。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天堂電影院》描寫的早期影院,它是意大利小鎮(zhèn)人們的一座天堂,現(xiàn)在的影院再也無法回到往日的那份期許,曾經的那份情結都已一去不復返了。當你走出影院,也許感嘆的是技術的精良,也許滿足于視聽上的享受,也就僅限于此而已……影院真正的沒落正始于此,這才是影院精神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