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羅斯于1998年問世的《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是“美國三部曲”中政治意味最濃厚的,小說通過默里和“我”(內森)的交叉回憶展開,敘述了二戰(zhàn)后美國麥卡錫白色恐怖時代主人公艾拉?林戈爾德在愛情、親情、友情等方面所遭受的五花八門的背叛。學生時代的內森深受艾拉的影響信奉共產(chǎn)主義,經(jīng)歷了成長的痛苦后最終背離了少年時期的信仰。默里是艾拉的哥哥,內森的高中英語教師。文本以兩人1997年的重逢為起點,用了七天六夜的時間共同回憶出艾拉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年輕時做過挖溝工人、侍者、礦工,在二戰(zhàn)中受奧戴的影響成為一名理想的共產(chǎn)黨員,因神似林肯總統(tǒng),二戰(zhàn)后一躍成為廣播明星,并與著名的默片演員伊夫結婚?;楹蠹彝ゲ缓陀绕渑c西爾菲德(伊夫與前夫所生的女兒)的沖突不斷導致婚姻破裂。伊夫出版了一本由他人執(zhí)筆的回憶錄《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不僅毀滅了艾拉的演員生涯,也結束了他整個社會生涯。而貫穿整篇布局的一個重要主題——背叛?!啊段壹藿o了共產(chǎn)黨人》描述了各種關系的破裂。背叛,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出現(xiàn),也可以說結果幾乎每個人夢想都破滅了。”[1]文本中默里對背叛也做出精辟的總結“歷史徹底都是背叛。世界史,家庭史,個人史。背叛是個大課題?!盵2]165本文以文學倫理學批評為切入點,結合文本中的夫妻、兒女、朋友三個方面的背叛來探討其中的道德主題和人物悲劇。
文本中艾拉與伊芙的婚姻破裂影射出羅斯現(xiàn)實中不和諧的夫妻生活。羅斯中年時與英國女演員克萊爾?布魯姆同居并于1990年4月結婚,但他們的婚姻只維持了五年,1994年6月宣告離婚。布魯姆在離婚兩年后發(fā)表了《離開玩偶之家》一書,描述了她和羅斯婚姻生活的不盡如人意,并聲稱羅斯是個喜歡操控別人、厭惡女人的怪物,因被她18歲女兒言語激怒,將其趕出家門。而羅斯在《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員》中,描寫了艾拉的妻子伊夫,一個身為猶太人卻不想成為猶太人的前默片明星,因對婚姻生活不滿,在政客們的利誘下,迎合時局政治迫害的需要,出版了一篇名為《我嫁給共產(chǎn)黨員》的回憶錄,夸大艾拉對共產(chǎn)主義的追求,并捏造艾拉作為俄國間諜的不光彩經(jīng)歷。在麥卡錫這個風聲鶴唳的白色恐怖時代,伊夫的背叛致使艾拉一敗涂地。
文本中,二戰(zhàn)結束后,身為共產(chǎn)黨員的艾拉在唱片公司擔任搬運工,因身高六英尺六英寸,外形酷似林肯,一躍成為紐約的廣播明星,在與當時紅極一時的但已三度離婚的女星伊芙?弗雷姆結合,艾拉成功躋身于社會名流。他認為自己的共產(chǎn)主義政治理想與資產(chǎn)階級的婚姻可以相得益彰。但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這場失敗的婚姻在伊夫與前夫所生女兒西爾菲德的煽動下,充滿了階級、文化、社會交往的矛盾。
伊夫本是下層猶太人的后裔,但她以純正的英國口音洗去了自己的猶太“污名”,為在好萊塢立足,她費盡心思打造自己和女兒的非猶形象,憎恨身為猶太人的兄嫂多麗絲。甚至“控訴”:“在紐約和好萊塢,廣播界和電影界,隱藏的共產(chǎn)黨人十有八九是猶太人?!?[2]245他們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般配,伊夫熟諳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復雜的情節(jié),而對社會以及很多普通人的事是一無所知,共產(chǎn)主義更是遙不可及的。對艾拉來說“那婚姻,那女人,那座美麗的房子,所有那些書籍,唱片,墻上掛的繪畫,她的那種生活里,處處是成功的人,優(yōu)雅,風趣,教育良好的人——這都是他從未知道的?!?[2]261他們的矛盾在西爾菲德的問題上激化。當伊夫懷孕時,艾拉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孩子,但在西爾菲德的威脅下,伊夫選擇了墮胎。對家庭的不滿使艾拉尋求新的激情,他愛上了西爾菲德的好友“希伯來公主”(伊夫語)帕梅拉,但帕梅拉聽說伊夫撬開艾拉的桌子后,“她想的是人在剛一獲悉別人的災禍時似乎通常會想起的:這對我有何影響?”她擔心艾拉小屋中僅存的她的泳照泄露秘密,先向伊芙“告發(fā)”了艾拉的不忠和卑劣,獲得了伊芙的“同情”。也許伊夫是受不了艾拉按摩師赫爾吉在家中的大鬧;加上她上流社會朋友——對政治野心勃勃的八卦專欄作家布賴登?格蘭特以及他妻子卡特里娜的教唆和利誘,由伊夫口述,布賴登執(zhí)筆,出版了一本《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以當作整肅廣播文藝界的工具。妻子的報復和背叛,致使艾拉一敗涂地,精神崩潰,最后淪落為廢棄采石場看管員而終。
與艾拉和伊夫之間赤裸裸張揚的背叛相比,默里對妻子的背叛代價更為隱諱但更為慘重。默里一直不愿離開他居住和任教一輩子的紐瓦克市,即使這個城市充滿了黑人暴力,他還繼續(xù)擔任威克瓦西高中英文教師。他不能背叛艾拉,不能背叛他的教學,不能背叛紐瓦克的下層居民。默里在多麗絲死于黑人暴力搶劫后終于意識到自己被欺騙?!坝谑俏冶撑训木褪俏业钠拮恿?。我把我的選擇的責任放在了他人身上。多麗絲為我的高尚公民道德付出了代價。她是我拒絕搬出那城市的犧牲者?!?[2]284默里和多麗絲夫婦一生忠守的城市卻無情地將他們拋棄。 “當殘忍已成了表演和娛樂,它似乎也就變得不那么實在,有如虛擬的惡夢。殘忍的非實在化,已替后來的后現(xiàn)代野蠻荒謬做了開端?!盵3]7
父母與子女的矛盾是美國猶太文學中重要的母題,而羅斯的作品中“以一種反叛的眼光著重觀察傳統(tǒng)中的陰暗因素,因而父親沖突的主題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盵4]106《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不僅為我們展現(xiàn)了艾拉、默里和他們父親之間、內森和父親之間以及西爾菲德與伊夫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更凸顯出其中的背叛情結。主人公艾拉對于他們的父親,連談都不愿談及,他曾經(jīng)告訴內森:“我無法和父親談話。對他的兩個兒子,他從未有過絲毫的重視。他不是故意如此。只是他獸類的本性而已?!?[2]31而默里因艾拉的家庭關系與他爭吵時,提到了“家庭事務的處理多么具有爆炸性。” [2]78父親與兩個兒子之間似乎有著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
內森與父親的矛盾主要是他和艾拉的關系以及由此引起的信仰不同。內森的父親是位經(jīng)歷許多勞苦開了手足病診所的醫(yī)生,他負擔家庭生活,保護家人,不想讓任何人“偷走他的孩子”,但內森不顧父親的反對,以湯姆?潘恩為偶像,閱讀《每日工人報》、和艾拉去新澤西的鋅鎮(zhèn)“小木屋”小住,參加進步黨總統(tǒng)候選人亨利?華萊士的聚會。但背叛之后的內森也在父親臉上看到了傷害“他的臉上帶著被背叛的傷?!?[2]95內森承認,自己丟下生父,與艾拉的離開,“找上那么多額外的父親?!?[2]95內森成長中一直在尋找自己精神上的父親,艾拉喜歡內森,并將他的思想灌輸給內森,希望能繼承他的信仰。但是內森的成長伴隨著更多的選擇,經(jīng)過一種思想的磨礪,內森逃離了艾拉的信仰?!爱斈陱母赣H身邊分裂出去,由于對艾拉的迷戀而削弱了兒子對父親的愛,現(xiàn)在這樣的事又重現(xiàn)在我失去對他的迷戀這點上?!?[2]173這種對精神父親的背叛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是一種基于自我意識的成長作出的正確選擇。從潘恩、法斯特、科溫、默里與艾拉、奧戴和利奧,這些內森曾經(jīng)的良師益友,“是代表或信奉強大理念的導師,最先教會我來操縱這世界和它的權利,他們每個人到時候都要伴著他們的遺贈一起被丟棄,必須消失,讓路給徹底的孤兒期,即成年期。那時你就全然一人在這世上。”[2]195
文本中西爾菲德對母親的反叛則充滿了敵意,西爾菲德曾經(jīng)坦言:“唯一能夠自身覺得自在的途徑就是仇恨她的母親和彈奏豎琴?!?[2]123母親就如一架豎琴“總是豎在那里嘲弄你。你永遠無法擺脫它。就像我母親?!盵2]121從出席母親與艾拉婚禮的怪異服裝和自虐式的裝扮、神秘失蹤、令伊夫發(fā)狂打掃盤子式的吃飯,對母親拳打腳踢,甚至威脅會掐死她生下的孩子,對伊夫上流社會的朋友充滿了鄙視和不屑,貶低之詞不絕于耳 “瘋子”、“裝腔作勢”和“紐約最虛榮的。” [2]118西爾菲德鄙視母親的四次婚姻,認為她“為了男人和對男人的癡狂丟棄他,每次變動都辜負她。在西爾菲德看來,伊夫不停地投入男人懷抱是為了不必自立。“[2]150西爾菲德凌駕于母親之上,極盡可能羞辱、欺凌母親。因為“你這個如此為人仰慕的女人是個蠢女人?!?[2]278而伊夫擔心失去她,事實上西爾菲德深知如何折磨母親,在發(fā)現(xiàn)其他更好折磨她的方法之前,她是不可能離開母親的。但家庭權威的倒置和伊夫的一味忍讓并未帶來家庭的和諧,隨著伊夫演員生涯的沒落,在她沉淪正需要女兒的時候,三十歲的西爾菲德也背叛了她,置她于不顧,只身到法國繼承父親彭寧特留下的巨額財產(chǎn),并在那里結婚生子。身敗名裂的伊夫最后落得非??杀南聢?,在《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出版十年后也因酒精麻痹孤身死去,伊芙從背叛者變成了被背叛者。就這樣,伊夫與艾拉先后毀滅于背叛與復仇的惡性循環(huán)中。
艾拉終其一生追尋二戰(zhàn)中獲得的信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社會地位的演員職業(yè)。但在他精神錯亂入院治療時,仍然無法擺脫接踵而來的謾罵和背叛。默里希望艾拉曾經(jīng)的偶像和親密戰(zhàn)友奧黛能在危難時給奄奄一息的艾拉帶來生的轉機。奧黛不僅斷然拒絕默里的請求去看望艾拉,甚至在電話中咒罵“你的弟弟徹底騙了我……你弟弟利用黨爬上了他的職業(yè)位置,然后他背叛了它……他是個騙子,笨蛋,他是個叛徒。出賣了他的革命同志,出賣了勞動階級。出賣,收買,徹頭徹尾是個資產(chǎn)階級分子。為聲名,金錢,財富和權力所引誘?!?[2]258在艾拉受到整肅調查時,他最喜歡的朋友標本制作師霍勒斯?布里克斯頓和他在新澤西西北部鋅鎮(zhèn)的鄰居雷蒙德?斯維克孜相繼加入到背叛他的行列。艾拉對標本制作工業(yè)的興趣源自勞工階級對他的魅力。而在艾拉因是名共產(chǎn)黨員而“身敗名裂”時,標本師告訴報紙,他聲稱一直遭到艾拉的欺瞞,他和一位年輕人(內森)還試圖說服他和他的兒子反對朝鮮戰(zhàn)爭,謾罵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甚至美國。但令人質疑的是,霍勒斯的兒子既聽不見也不會說話。而艾拉秘密基地的鄰居雷蒙德?斯維克孜是個曾在礦災中受過重傷的鋅鎮(zhèn)礦工,當然也是他階級仁慈的對象,不僅在制度上試圖改變他們對制度的觀念,還在生活中補貼他錢和物品,卻聽從標本師的指示,記錄下所有停在艾拉秘密小屋前車輛的車牌號碼,然后由動物標本錄制師交給聯(lián)邦調查局。他們的行徑為眾議院反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付默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內森也因為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艾拉的“小木屋”里,便被聯(lián)邦調查局誤認為是艾拉的侄子,并因此失去獲得富布萊特獎學金去牛津作文學研究工作的機會。這就是麥卡錫時代,“這個國家是這樣開始的:道德恥辱是大眾的娛樂。麥卡錫是演出的監(jiān)制人,觀點越混亂,指控越無恥,就越迷惑人,其全面樂趣就越有勁?!?[2]254也許湯米?米納里克的忠誠是麥卡錫白色恐怖時代難得的一股暖風,他的手藝是落魄中的艾拉得以糊口的生計。滿懷夢想的艾拉最終只能賣著礦石了卻余生。
“這是在美國。你啟動這臺公共機器的時刻,除了帶給所有人災難以外就別無其他結局。” [2]273 文本的人物總是主動或被動地玩耍著背叛的游戲,揭示并引發(fā)人們深沉的思考:在社會生活日益物質化,背叛變得如此理所當然,為追尋精神夢想,人們滑向一個又一個錯誤的深淵 ,沒有人找到他的人生方向,而這就是人生?!傲_斯如此為小說命名就是要突出公共的社會生活與個人的私生活之間的緊密相連。在那樣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斷背叛他人的年代里、在那樣一個背叛行為超過歷史上任何其他時期的年代里、在那種以恐懼和不信任為主色調的歷史土壤中,必然會結出背叛的惡果,必定會讓每個靈魂都成為制造背叛的工廠?!盵5]文本中形形色色的背叛反映了傳統(tǒng)價值論理觀的破壞,而小人物在遭受背叛之后失去依靠的悲慘處境,通過麥卡錫時代小人物的悲劇反思美國的社會和政治以及人性的弱點,為構建美好的人類社會環(huán)境提供借鑒。
[1]DavidWalsh Betrayed [EB/OL] http://www.wsws.org/articles/1999/jan1999/roth-j13.shtml 2012--2-14
[2]菲利普?羅斯. 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M]. 魏立紅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3]南方朔. 交會時沒有光只有黑[Z].《我嫁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導讀. 臺北:木馬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05
[4]劉洪一. 走向文化詩學——美國猶太小說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孟憲華. 深圳晚報[N/OL]. 2011-03-20. http://wb.sznews.com/html/2011-03/20/content_1486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