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玨
浦口區(qū)地處蘇皖交界,歷史上民歌種類繁多,曾經有過數量龐大的民歌演唱群體。1958年以后,文化部門有意識地推動民歌再創(chuàng)造活動,民歌一度唱到了中南海,取得了歷史上最大的榮譽。1978年以后的十多年間,區(qū)文化工作者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民歌調查活動,搜集整理了100多首民歌資料并刊印了民歌集內部資料,為2009年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目前,浦口民歌的傳唱活動陷于最低谷之中。如何在新形勢下傳承浦口民歌,筆者提出一些思路,以供業(yè)內人士參考。
浦口區(qū)民歌、民謠歷史悠久,明初的“四季相思”、“五更調”傳唱了500多年。江浦民歌歷史上主要受到蘇北民歌的影響,無論是號子、花燈和花鼓、山歌、小調等曲調傳承,基本上屬于蘇北民歌的范疇,但是也深受蘇南民歌的影響。浦口民歌的內容無非愛情和婚姻、生產生活、民風民俗等等方面。比較知名的曲目有:《嚇老鷹》、《八老鴿子》、《十杯酒》等等。
1958年大躍進,民間歌手紛紛將傳統(tǒng)歌曲進行“社會主義”改編,從縣里到市里(地區(qū))、再到省里,開展了多輪的比賽、選拔,女歌手盧萬秀、林其秀等唱到北京。當年對民歌的改編,實際是一種篡改行為,一些原生態(tài)的東西被凈化、被改造、被“升華”,因此也就失去了民歌的原有風味。
1978年浦口學者著手進行民歌的采風和調查,整理出民間歌曲70多首,對歌詞進行了“重新創(chuàng)作”,沒有了原汁原味。1980年代又零星進行了搜集工作,遺憾的是仍然沒有大膽采用原有歌詞。2002年,在編印《江浦民間歌曲集成》(內部資料本)時,收集了110多首民歌,陳了個別的粗俗下流詞曲不再錄用,其余全部恢復采用了原來的歌詞。1980年代開展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與浦口民歌的搜集整理有所交集。
2009年,浦口區(qū)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主要是在“三套集成”中進行抄錄,沒有真正沉到基層去開展調查工作。只有在申報省、市、區(qū)三級保護名錄時,才與調查對象暨傳承人進行接觸。浦口民歌還有多少人會傳唱是個末知數。
文化部門傳承民歌是一種責任,近幾年來浦口區(qū)文化館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以下幾種傳統(tǒng)工作方式:
1.將民歌編入愛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教材
我區(qū)橋林街道將有關該地區(qū)的歷史、傳說、掌故、風俗、人情還有民歌編輯成了一大本鄉(xiāng)土教材。這部鄉(xiāng)土教材中《八老鴿子》、《嚇老鷹》等歌孩子們感興趣愛唱,而對一些山歌類調子,比如“呀嗨唻”等等長長的調子則不愛唱。但是無論如何,這樣的教育形式可以培養(yǎng)一部分少兒對民歌的了解和認識,有些人甚或就此愛上了浦口民歌。
2.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有關民歌的規(guī)范工作
2009年以來完成了《浦口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本(上、下冊)》,編輯出版了《浦邑民韻》一書。但是這本書有關民歌的部分并沒有廣泛接觸基層的民歌傳唱者。1980年代浦口登記在冊的民歌手有36名之多,二十多年后的普查工作理應再次找到他們,并將所唱的民歌錄制下來,將曲調用五線譜紀錄下來,將歌詞用普通話記錄下來,還有演唱技巧、風格和聲音特點等等,形成電子普查資料。
3.加工提高改編民歌曲目便于民歌的廣泛傳唱
浦口民歌詞多不規(guī)范、不對仗的歌詞比比皆是,民歌中的襯(虛)字太多,浦口民歌簡單易學,同時又流于簡單,對于表達復雜的事物和情感略顯不足。我們已經改編了民歌《八老鴿子》、《嚇老鷹》,這二首歌在傳唱中節(jié)奏就明快多了。
4.在各種文化、旅游活動中大力推廣各種民歌
民歌是在傳統(tǒng)農耕社會中產生和傳播,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傳播起來不是很廣,且主要是婦女在傳唱。時代在發(fā)展,傳統(tǒng)傳承方式要改進,文化部門可以有意識地在各種群眾文化活動中傳播、傳唱民歌。同時,在政府文化部門實施的特色文化建設,比如“一鎮(zhèn)一品”建設之中,可以有民歌的一席之地。民歌還可以和農家樂旅游項目結合,在綠色的田園中進行民歌對唱,或者舉辦民歌擂臺活動等等。
民歌的廣泛傳唱流布,有時可能是一時機緣巧合,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就可能使一首民歌火起來。而互聯網時代,一首民歌火起來存在著更多的偶然因素。但是,都離不開人的主動工作。
1.加強二度創(chuàng)作形成一批現代民歌
近日《南京,我愛你》被南京各界群眾廣泛接受并傳唱。該首歌曲作者表示,他是將南京多首民歌揉碎了,然后取其中之精華譜成曲子。無怪乎南京人聽到這首歌就喜歡它,因為它里面有南京民歌的影子,你熟悉其中的調子自然感到親切。雖然浦口民歌《八老鴿子》曾在今年央視音樂頻道亮相,但是還沒有在全國、全市范圍內被廣泛傳唱。浦口民歌有一百多首,應當組織作詞、作曲專家對它們進行系統(tǒng)評估,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加以提高,促使浦口民歌的華麗“蝶變”,形成一批精品力作。
2.大型主題文化活動和影視劇亮相浦口民歌
去年,央視《星光大道》走進了浦口,可惜沒有浦口民歌元素亮相。隨著今后浦口經濟的發(fā)展,江北新城日新月異的建設成就,由央視等機構舉辦的大型活動將越來越多,浦口民歌在央視等主流平臺亮相的機會還有很多。其實只要有經濟支撐,還可以請明星演唱浦口民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明星的效應是巨大的,如果我們浦口的民歌曲調優(yōu)美、動人,浦口民歌想不火都不行!電影《少林寺》讓一曲《牧羊曲》傳遍中國。今后浦口拍攝電影大片《達摩》,某首浦口民歌或可再現《牧羊曲》奇跡。
3.互聯網時代的網上視頻宣傳、專題炒作
網絡是當今民歌傳播主要平臺之一,浦口民歌要上網。投入資金制作浦口民歌CD、視頻,以全方位的形象宣傳浦口民歌。浦口民歌在網上火起來不是神話,有時是偶然的機會、有時是刻意地推動。要發(fā)起一波又一波浦口民歌的專題炒作,吸引人群圍觀、“拍磚”。人們關注浦口民歌會給浦口帶來話題、帶來機會,浦口民歌也會進入一個更高層面的發(fā)展。
浦口民歌是祖國萬花叢中的一朵曾經開放的鮮花,但是這朵花在新時期面臨凋謝。如何搶救它們并使之長久生存繁衍,是浦口當代文化工作者的責任。筆者滿懷深情地回顧了它們曾經的輝煌歲月,并對它們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意見方法。我們不希望浦口民歌成為沒有群眾廣泛傳唱的紙上的“化石”,我們希望它們生命之樹常綠,世世代代為浦口人民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