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
中國一位美學專家說過,“油畫、國畫、水粉畫、炭筆素描都有最擅長的題材,事實上,戲曲類同美術(shù),也有同樣的原理。”引人注目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戲曲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不同的藝術(shù)之長,包括音樂元素、舞臺風格、流派差異、化妝造型等,成為塑造角色的主要藝術(shù)手段。不同的藝術(shù)手段顯然適合演繹不同的題材,如京劇適宜刻畫帝王將相,越劇善于表現(xiàn)才子佳人,黃梅易于表現(xiàn)凡夫俗子,筆者從事?lián)P劇表演,依本人多年的舞臺體驗,塑造市井人物,恐怕很難有哪個劇種能與揚劇媲美。
首先是揚州音樂帶有明顯的民歌特點,猶如田野上吹來的清新的風,沾有濃濃的泥土味。既不如京劇蕩氣回腸,也不如越劇纏綿悱惻,在外地人聽來,可能有幾分“土”。然而,正是這種土氣最適合表現(xiàn)市井人物的心聲。如揚劇《皮九辣子》主人翁皮九的一段唱腔:“那一天老皮九玩了一點甩,讓你局長難下臺,我不該向你要甲魚錢,你吃我吃都是灌皮袋,我不該逼你還欠款,公家的錢本來就是路邊的柴,我還你鈔票八仟塊,這幾天的利息一并帶來,明天我送上四只大甲魚,你買一添三劃得來,原諒我皮九辣子劣性不改,耍弄干部心懷鬼胎,你是人民的兒子人民喂奶,白吃白拿應(yīng)該應(yīng)該,有你這樣的好干部,黨的威信上臺階,國家繁榮四化加快,譽滿全球走向世界,人人快活個個發(fā)財,吃肉喝酒釣魚打牌,共產(chǎn)主義早早來?!闭麄€唱腔平白如話,其反話正說、諷刺挖苦的效果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換成京劇或越劇唱腔,絕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事實上,揚劇音樂為板腔體,其中的[梳妝臺]、[大陸版]、[剪剪花]、[湘江浪]、[滿江]、[采蓮調(diào)]、[下盤棋]等都通俗如歌,唱官腔很難到位,唱民聲活靈活現(xiàn)。
其次,揚劇語言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一些韻腳也很獨特,在揚劇知音聽來,普通話絕沒有這樣的魅力。比如,揚州電視臺方言節(jié)目《今日生活》有段開場白:“地球天天在旋,揚州天天在變,家家都有彩電,我們天天見面。”揚州觀眾聽來,都覺得妙不可言,如今幾乎個個會說,而其它的普通話欄目,從未留下讓全體市民印象如此深刻的語言。再如揚劇《王譙樓磨豆腐》中的夫妻對唱,用了俏皮的形聲詞,“一更天老鼠吱吱的叫,三更天貓子喵喵叫,五更天雞子嗷嗷叫,天大亮了狗子汪汪叫……”詼諧的語言與俏皮的音樂融為一體,讓觀眾忍俊不禁。
再有,揚劇的形體動作基本源于生活,不像京劇完全夸張到程式化的地步。如表現(xiàn)村姑采蓮的舞臺形象,演員的撐船揮篙、隨波起伏、賞蓮選蓮,雙目含情,非常接近實際生活,富有鄉(xiāng)村風光、田園之趣,很像輕盈活潑的民間歌舞。再如《僧尼下山》,小沙彌頸項里的一串佛珠,轉(zhuǎn)出幾十種花樣,腳下的步履,跨出或快或慢的節(jié)奏,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天天伴著晨鐘暮鼓的小沙彌,難得輕松片刻的瀟灑和靈動。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舞臺表現(xiàn)手段,筆者還從未在別的劇種中看到。
對劇目的選擇,觀眾永遠是真正的裁判。事實上,揚劇久演不衰、傳唱至今的劇目大多數(shù)主人公都是市井人物,如《恩仇記》、《趙五娘》、《秦香蓮》、《瞎子算命》等,無不俗中有雅,雅中帶俗,雅俗共賞。
今天的揚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并繼續(xù)在舞臺上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筆者作為揚劇演員,呼吁編劇們多為揚劇寫些市井人物,展示小人物的真善美,千萬不要硬性去搞大題材,塑造“高大全”,或許,這也是揚劇在演藝市場大潮中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