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馬林
清末康有為的書法,在中國近代書壇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偟目?,書法發(fā)展到清代已呈頹勢,但康有為卻是一位突破藩籬、獨樹一幟的書家。他早期的作品多屬文案小件,鮮見辟窠大字。而清代的書家大多只重書寫本身,理論研究則較為薄弱,康有為是有別于以往書家的,留學日本就有《六朝書道論》,后有《廣藝舟雙輯》更具影響。尤其他的碑帖學理論,引發(fā)了后世的帖學之爭。他文人政治家的身份,以及戊戌變法運動過程和政治流亡,都是一種經(jīng)歷的沉淀。晚年一個時期售字為生,大幅字多了起來,風格更見成熟,被人們譽之為康南海體。
學習書法的人都有體會,受老師的指導影響是很大的,喜歡一種書體也不是一蹴而就。開始我接觸的是柳體,與康字還是有距離的,后來的隸書學習也不挨近康字,甚至有礙康字的接受。學習路徑對初學者很重要,這里我想對喜歡書法的朋友說:學習書法不只是愛好這么簡單,真的愛好是會不自覺地去思考,慢慢會清晰自己的路數(shù),修正方向。學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我會特別專注和偏好一些碑帖。我寫了數(shù)年的顏真卿,大多數(shù)人從顏的《多寶塔》,《勤禮碑》入手,我不喜歡他碑帖的效果。而選擇字不多的《告身貼》學顏,《告身帖》僅數(shù)十字。我有意識地把寸字放大到半尺余來學習,追求楷書中顏字的嚴謹和大度。后專注在康字的學習上,期間穿插著魏碑《龍門二十品》來寫。學習康有為書法,最初直觀是大氣,體會其內(nèi)涵那還是學習了很長一段時間后的事。圓渾蒼厚,這只是對康字的初步認識,而慢慢才能體會到其內(nèi)涵則是藏鋒逆筆,氣勢開展的用筆方法。用筆過程中,用臂力而不用腕力,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且不論是尺大盈字還是蠅頭小書,我都是這樣做,蠅頭小書放大多少都沒有拔高的感覺,這樣的用筆就對了,如覺得勉強一定是用筆有問題。用筆的姿意和洗練,不計點劃也是康字的特點,但成也是它,敗也是它。此運筆過程,大氣磅礴而不能大揮臂膀,橫平豎直要避免呆板,長撇大捺但不是任意揮之,故作大氣。逆筆藏鋒,遲送澀進我能接受并作發(fā)揚,但在轉(zhuǎn)折之處提筆暗過,渾圓蒼厚等方面我則有改進,康字總的看是圓筆而我則方筆健出,取姿意,摒肆意,嚴謹行書。神似就好,形似則不可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