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長安
鑒于《李斯》一劇的多次獲獎,加之近來又要對該劇的創(chuàng)作再度加工打磨,我們一班人又要邁過許許多多坎坷去面對。談到《李斯》先期創(chuàng)作的幕后,真是吃盡千辛萬苦,就如俗話所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臺上幾分鐘相對完美的呈現(xiàn),需要我們這幫人臺下日日夜夜的琢磨和精心雕刻。
例如《李斯》二場的一個舞臺硬布景,是用十幾塊板塊拼成的一個整體,有十個門洞,其中有的是封閉門洞,有的是穿透的網格門洞,它們代表各場的環(huán)境。在門洞的上方設計了槽鋼,目的是在幕間幾秒鐘的換景變換門洞。這樣的設計,使舞臺表演清楚地與天幕相隔,打開門的時候,觀眾又集中注意力到那門洞上,加之導演編排得當,會讓觀眾在門洞打開后看到精彩之處。換場時,要升上這整套大布景,所以在舞臺上又設計了一道通道平臺,這樣的設計立即給觀眾一個遠透視角的畫面展現(xiàn),新穎獨特。通道平臺的設計,經過了反復思考,不斷實踐,多方位考慮。用什么方法能做到裝拆方便,又要在舞臺上有一定穩(wěn)定性,還要美觀大方實用。就這樣的設計制作,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成形,加上兩邊臺階的連接。平臺下方還設計了一個軌道,是為了讓大片布景升上后,幾秒鐘拉上黑絲絨,讓平臺干凈美觀。實踐告訴我們,這樣平臺設計確實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效果,也得到了專家的肯定。開場秦始皇攜宮廷眾人走上大平臺,畫面高大醒目,加上遠處幾注燈光的投射,天幕的襯托,調度合理,層次分明,更加突出了該平臺的妙用所在。這就是戲曲舞美設計在特定情況下,常用的優(yōu)點讓觀眾在欣賞演員精湛表演的同時,去品味舞美的魅力所在。
談起“焚書坑儒”這一場次的設計,我一個人日夜思考,反復試驗。作為我們搞舞美設計的,要思維敏捷,盡快明白領會導演的構思意圖,直至完美完成。我就使用了PC塑料管,兩頭用繩子固定在吊桿上,PC管里裝上谷米來代替泥土。當導演編導了從大平臺上一個一個推下儒生的時候,我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起伏,情緒的控制,卡住情節(jié),然后輕輕拉下操縱繩,PC管另一頭的糧食一撮一撮地流下(流進事先準備好的大平臺后的木箱里),那“黃土”從天幕落下的瞬間,同時天幕上十幾臺電風扇扇動著“火苗”。那動人的場景給觀眾一個新的奇特感受,很新鮮生動。用觀眾看了戲后的評論來說:他們團的“機關布景”真好,現(xiàn)在的老古裝戲“玩藝”真不少,確實是一部古典大制作??!
在舞臺道具設計制作方面,也是千頭萬緒。該劇的歷史性使得道具獨特而寓意豐富。制作出來的道具,要有時代性,標志性,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將它們用虛擬象征性的表現(xiàn)手法去表現(xiàn)出來,使欣賞者了解劇情的實質,產生聯(lián)想,從美的藝術享受中獲得心靈的感應和凈化?!独钏埂返牡谰咴O計制作是多樣化的,富有時代氣息,很有辨識度。由于該劇的陣容龐大,道具繁瑣復雜,領導也說如果有難度或者時間不足,就去外地借人或者購買,我再三考慮,我們這樣的劇團資金不足,出外借人或者購買都將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當接到道具清單時,我當時一驚,道具物件太多了。出場人物大幾十人,道具作為每人一件就不少了,更何況場景加特技,那真不得了。我全情投入,查電腦,翻資料,找尺寸,力爭還原歷史。在制作“戈”“刀”等兵器上,一組一組地完成,每一件道具上面必須用石膏,油漆等材料,用制作蛋糕的方法擠出圖形、線條,刷上油漆,同時還要做舊等,每一組進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這樣拿上舞臺最起碼地要適合人物,適應時代,使用這樣的精工道具,去襯托演員,烘托氣氛。這就是我們舞美人二度創(chuàng)作要完成的任務。
《李斯》啊《李斯》,要知道幕后這一班人太辛苦了;《李斯》啊《李斯》,你的成長與“幕后英雄們”的辛勞是分不開的,記上一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