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涵,祝 榕,吳麗晶,林建聰
(1.閩江學院 體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現狀與基本設想*
孔麗涵1,祝 榕1,吳麗晶1,林建聰2
(1.閩江學院 體育部,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州市體育運動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7)
運用文獻資料、訪問調查、數理統(tǒng)計、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通過對我市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開展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認為加強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必須構建切合實際的培訓體制,并提出培訓體制構成的基本設想:完善培訓隊伍,建立群體處與高校相結合的方向;優(yōu)化培訓人員結構,合理修正培訓內容和方式;建立再培訓機制,不斷鞏固并更新知識;探索構建有效的網絡平臺,為廣大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
福州市;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現狀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起到促進體育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公民的健康體魄,放松心情,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加快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步伐。[1]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道路上,是一股很有力的隊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笆濉睍r期群眾體育工作要以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為核心,進一步強化政府職責,促進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2]。要想取得廣大健身群眾的信任,首先就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加強培訓體系的改革,提高人員素質和水平,在方法和內容上對其進行完善,使培訓工作規(guī)范化管理。近兩年來,國家體育總局在重視發(fā)展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的同時,更重視質量的提高[3]。
選取福州市群體處2007年-2010年期間組織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為研究樣本,先后對參加培訓的6期共342名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采用由有關專家協(xié)助編制的問卷表,調查內容涉及學員的基本狀況、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價值、學員對參加培訓的態(tài)度、培訓方式與培訓內容等方面。而且還對當地參加培訓學員的單位和有關管理人員以及培訓教師等23人進行了訪談。調查問卷先后發(fā)放共380份,除去無效問卷13份,問卷有效率為96.6%。訪談以集體座談和電話訪談的形式進行。通過這次調查的結果顯示,表明很多學員比較認同現在實行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這種集中培訓的固有優(yōu)勢被肯定。但是通過分析調查結果,也讓我們認識到這種培訓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完善和改進的空間。
1.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存在重數不重質的情況,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自1994年6月10日開始施行發(fā)展到現在,我國已培訓近65萬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其中國家級5 000名,一級10萬、二級20萬、三級30萬[3]。這樣的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應該說是來之不易的。不過我們卻只是一味的要求發(fā)展,雖然現在發(fā)展速度快、規(guī)模大,可是卻忽視了其中的質量問題。目前二、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了基層社會活動的大部分,他們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有關體育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薄弱,見表1、表2。
表1 福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文化程度結構(占%)
表2 福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專業(yè)知識程度比較%[4]
只有學員積極主動的參加培訓,才能保證整個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但在現實培訓中卻經常遇到學員主動性不強的情況,因為很多都是由單位指定參加的,而培訓費用也基本都是單位負擔,這部分人員大概占了87%,只有13%的學員是自己主動想要參加培訓的。當問到“如果是自費培訓你是否愿意參加”這一問題時,有57.5%的人表示不愿意,24.4%的人說可以考慮,僅有18.1%的人愿意自費參加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工作的質量。
2.培訓時間不足,培訓內容尚待加強。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安排是由各市、縣體育局為主辦,區(qū)縣文體局承辦。學習方式是以學員自學結合集中開班形式進行,時間為3天左右。培訓教材是涵蓋八章(二級)和十章(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培訓教材》,授課方式主要是理論課。根據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制度的要求,二級的授課時數是30學時,三級是20學時。不過有關規(guī)定還明確提出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自覺自學,但由于學員不是體育專業(yè)人士,既沒有理論基礎又無專業(yè)技能知識,這就在實際上存在著困難。本調查中大部分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都認為目前規(guī)定的培訓時數有點少,二級的培訓人員大概占62.3%、三級的則有76.3%。采用流動地點對以某一區(qū)域的人員為主進行集中培訓,雖然方便了學員且有區(qū)域性的特點,但是因為培訓地點的流動性,承辦單位場地設施的局限性,使學員很難進行社會體育實踐的學習,而且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老師也不方便指導學員去解決。培訓中實踐的學時太少也無法滿足學員對實踐學習的需求,本次調查的課題中,有64.5%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不怎么滿意目前的培訓內容與實際健身符合的程度,68.6%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議增加一些運動技術項目的培訓和實踐指導的指導培訓內容。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培訓上也應該側重于不同的內容,雖然根據不同的培訓級別有不同的教材,但在培訓組織管理型學員和鍛煉指導型學員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卻是用相同的教材,這就很難完成培訓的預期目的,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還需要改進。雖然很多培訓班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在培訓學員學習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fā)開設專題講座等各具特色的課程。但學習時數的不足,實踐與技術培訓還是太少,應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使學員們能真正的滿足體育實踐學習的需求。
3.教學形式傳統(tǒng),針對性不明顯。從各期培訓班所進行的培訓方式來看,培訓的方式多是以傳統(tǒng)的集中課題講授為主。為完成教材的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學員以最大的信息量,學員對教學內容的吸收情況不同,老師在課堂上教的內容太多,基本沒什么時間留給學員去討論吸收,所以學習效果降低。這種形式的培訓,還存在著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子,枯燥的教學方式很難帶動學員的主動性。教師和學員之間缺少溝通,無法相互的了解,老師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到學員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導致教師無法對學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答疑解惑。還沒有重視到現代化高科技的教學方式,如對電腦和幻燈機的使用還沒有普遍化,這些高科技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枯燥乏味,讓學員從視覺和聽覺上有直觀的感受,從而提高學員的接受效果,提交教學質量。未能充分考慮成人學習者的特性,目前來說社會體育指導員還是過于著重理論知識的部分 而真正實踐的部分太少 據美國學者約翰·斯通和里弗拉進行的大規(guī)模的調查表明,成人學習者重視知識的實用性而非學術性,重視應用性而非理論性,重視技能而非信息。從生理上來說,成人學習的過程中,機械記憶能力減弱而理解能力增強;從心理機制上講,受制于已有知識、閱歷和價值觀的影響,其有利因素在于可以聯(lián)系已有的經驗與實踐幫助對當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不利因素在于一旦學習內容與其價值目標沖突,會或多或少、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心理抵觸。因此,成人培訓首先必須把握成人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發(fā)揮其優(yōu)勢,避開其劣勢;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廣大學員在實際從事社會體育指導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是指導技術技能的實踐能力而非理論水平,有55.2%的人期望通過培訓班的學習掌握更為全面的體育技能,而期望提高自己體育理論水平的人僅占38%。
1.完善培訓隊伍,建立群體處與高校相結合的體制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管和培訓單位是由國家體育局群體司統(tǒng)籌,下屬省群體處,市群體處(科)、區(qū)縣群體科(股)承辦的。然而作為培訓活動,需要專門的人才設備來維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也不例外,傳統(tǒng)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方式,難以全面地解決社會體育培訓過程中所存在的培訓的系統(tǒng)性,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以及技術和技能等諸多問題。我國的各大體育類院校眾多,他們身上擔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人才的艱巨任務,所以要不斷提高體育的教學水平,著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的體育設施、器材比較完備,這就為培訓工作提供了各方面的必要條件。體育院、系、普通高校體育部應納入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組織體系,工作體系之中。各級社會體育主管部門應該超前認識到這一發(fā)展趨勢。而體育群體處、群體科處于社會體育實踐的最前端,執(zhí)行著國家社會體育活動的政策和計劃的實施,掌握著社會體育活動的最新動向,只要兩者的有機結合,合理優(yōu)化資源,就能更有效的進行體育培訓工作,讓我國的體育培訓工作走上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2.優(yōu)化參加培訓人員結構,合理修正培訓內容和方式
目前我市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的人員構成主要有三類,一是各級體育院校畢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他們多從事各式各樣專業(yè)工作,極少現身在健身指導現場。二是由基層推薦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干部骨干,他們有少部分參與社區(qū)體育管理工作。三是經個人申報,基層同意,體育主管通過,熱心體育公益事業(yè)積極分子,他們是實際社會體育健身工作的中堅力量。由于客觀原因他們進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難度,甚至一部分熱心體育公益事業(yè)的積極分子因各方面原因卻未能進入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大家庭。本課題調查中尚有7.9%的積極分子雖然在協(xié)助健身指導工作卻未能列入培訓隊伍。見表3
表3 福州市健身輔導站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情況表
所以應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支持力度,爭取和鼓勵更多高層次的,有專業(yè)知識的體育類人才加入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加入到體育健身的指導工作中。同時做到“三個優(yōu)先”,即:優(yōu)先培訓和審批長期活躍在城鄉(xiāng)社區(qū)體育健身站點的骨干;優(yōu)先培訓和審批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優(yōu)先培訓和審批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不斷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輸入新鮮血液。要根據不同的學員的情況,如學歷以及年齡等設置相應的課程和內容,而且還要根據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增加各種實踐項目,了解學員需求,合理加大實踐培訓在整個培訓中的比重,理論與實踐的合理組合關鍵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培訓要求合理安排,靈活應用。在整個培訓過程中突出社會性的教學特點,做到科學性與有效性的結合。
3.建立再培訓機制,不斷鞏固更新知識。要提升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質量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國家的支持和長期的不斷學習,而不是一次簡單的入門培訓。要把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和再培訓提到一個新的認識高度。學習參考國外經驗,確定周期性考核與資格核準的制度,使社會體育指導員進入良性循環(huán)。為已獲取資格的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多種形式的展示技能和工作平臺,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和競賽活動。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能力、組織水平以及綜合素質。
4.探索建立完善的網絡平臺,讓網絡的便捷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這些高科技教學方式的應用可以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枯燥乏味,讓學員從視覺和聽覺上有直觀的感受,通過社會體育培訓在網絡平臺上的建立,可以使學員根據自身需求和特點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從而提高學員的接受效果 提高教學質量 增加培訓的內容和方式 不斷地更新和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系統(tǒng)知識。通過在網絡上開設有關社會體育方面的咨詢服務,解答學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網絡已突破時空限制,同時也推進了體育培訓模式的更新,將網絡技術應用到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當中,建設既滿足培訓者的期望,又能為學員乃至全社會體育愛好者提供學習的平臺。各級主管部門應盡快探討并構建社會體育指導員網絡技術培訓體系,這是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制改革的一條經濟有效之路、全新之路。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群眾活動的組織者、體育場地的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4]。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把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比喻為全民健身工作的“牛鼻子”,要實現社會體育的總體目標,就應盡快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工作。
[1]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培訓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 ~23.
[2]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讓體育惠及更多百姓[EB/OL](2011 - 01 - 11)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79399/204463/13703362.html
[3]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成功實踐成全民健身牛鼻子[EB/OL] http://sports.sina.com.cn/o/2010 - 09 - 16/17095205036.shtml
[4]林建聰.福州市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45.
G80
A
1006-5342(2012)03-0084-03
2012-02-01
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福州市公益性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現狀的主要困境與基本設想》(JBS09134)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