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大,朱 彬
(1.重慶市云陽雙江中學,重慶 404500;遵義師范學院 化學系,貴州遵義563002)
高中有機化學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內(nèi)容,對學生非常有吸引力,學生能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教學,但學習成績卻沒有明顯提高。面對新課程,必須放棄沿用已久的教學方式,實行新課改、新教法。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教學中是否適用,關鍵要看是否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否與教學內(nèi)容的性質相符;是否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是否有利于教師發(fā)揮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地將各種教學方式有機融合,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定方法,如陳述性的知識通常采用啟發(fā)式、講授式的教學方法[1]。
由于新的課程標準與原來教學大綱的培養(yǎng)目標和編寫意圖不一樣,所以在編排體例上有很大變化,教師可以通過比較課標中同一知識點在必修內(nèi)容和選修內(nèi)容中的不同要求來把握教學的深度[2],可以結合課標,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來把握教材的廣度。對知識的傳授要循序漸進,在教學中要避免一步到位。
表1 新舊課程考試說明在有機化學部分的區(qū)別
學生剛開始學習有機化學時,往往比較感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會逐漸感到有機反應方程式比較難寫,結構多樣化,關系也較復雜。一般存在的問題有:(1)由化學式書寫同分異構體的能力較差;(2)對各類主要官能團的結構特征、主要性質和反應掌握不牢;(3)知識網(wǎng)絡化程度差,不能進行有序記憶和提取應用;(4)知識遷移能力差,自學能力較弱;(5)依賴性強、自我總結歸納能力差;(6)書寫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較差。
新課標理科綜合卷中的有機試題仍關注傳統(tǒng)的熱點和有機化學的重點知識,框圖推斷題仍為重點題型,以新材料、醫(yī)藥、農(nóng)藥、環(huán)境、社會、生活方面的內(nèi)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考查學生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它能把有機部分所有重點及主干知識,如結構、性質包含在題中,達到既考查基礎知識,又能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對促進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科學進步所作的貢獻,也可通過定性和定量結合即帶計算因素的推斷題或有機實驗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3]。
新教材有機化學知識的編排按官能團分類,從烴到烴的衍生物、從單官能團衍生物到多官能團衍生物、從小分子有機物到高分子有機物。對每一類有機物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般。首先以典型的有機物為代表,詳細研究其結構、性質,然后簡單介紹一些同系物。對典型的有機物則先重點研究其結構,接著簡述物理性質,然后著重介紹化學性質。這樣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高考試題特點及學生現(xiàn)狀,教師應在夯實有機物的分類、組成、結構與性質和有機物間相互轉化關系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方法和思維方式[4]。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老師要引導學生從結構認識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從性質理解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有機化學的一般規(guī)律與方法:結構決定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制法(工業(yè)制法、實驗室制法),再推廣到一類物質。從有機物的結構特點出發(fā),理解每一類有機物的結構特點與性質變化之間的關系,從結構特點比較不同有機物的差異,掌握不同結構有機反應的互變關系等[5]。
比如“乙烯”的教學,可先展示乙烯分子的球棍結構模型,介紹乙烯分子的結構特點時,可從分子組成講到化學鍵類型、分子的極性、空間構型;根據(jù)烯烴分子中碳原子結合的氫原子數(shù)目少于烷烴引出不飽和烴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的最簡單的不飽和烴;再從其結構和鍵能特點分析物理、化學性質。展示一瓶收集好的乙烯氣體,讓學生觀察顏色、狀態(tài)、氣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然后從雙鍵容易斷裂講解乙烯的特征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再根據(jù)絕大部分有機物易燃燒的性質講乙烯的氧化反應(補充講乙烯能跟強氧化劑如酸性高錳酸鉀溶液發(fā)生氧化反應)。最后,引導學生對含有碳碳雙鍵的烴歸類總結,介紹其物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從而掌握烯烴的一般性質。
在乙炔、苯的教學中,可反復強調(diào)這樣的學習方法:結構→性質→用途→制法→一類物質,讓學生感覺到有規(guī)律可循、有方法可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有機物的結構知識,老師可以將大學里一些簡單的有機化學理論知識介紹給學生。例如,在講CH4的結構時,老師可簡要介紹CH4的碳原子采用sp3雜化,使得CH4的立體結構為正四面體,四個sp3雜化軌道是等同的;接著講CH4的化學性質,學生就能理解為什么CH4比較穩(wěn)定,而發(fā)生二氯取代時只有一種產(chǎn)物了。在講CH2=CH2的結構時,老師要說明碳原子采用sp2雜化,C=C由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組成。由于π鍵是由p軌道側面重疊形成,重疊程度比σ鍵小,所以π鍵不如σ鍵牢固,容易斷裂,因此烯烴比較活潑,容易發(fā)生加成反應,接下來學生就能輕松地學習烯烴的化學性質了。在講解苯的結構時,老師要講清楚苯環(huán)中形成了一個大π鍵,π電子平均分配在6個碳原子上,苯環(huán)內(nèi)并不存在單鍵雙鍵交替的結構,所以苯的性質比不飽和烴穩(wěn)定,通常情況下不易發(fā)生加成反應。
除了結構,官能團對有機物的性質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老師要讓學生理解,有機物具有某個官能團,一般就會具有與該官能團相應的性質[6]。例如,醇與Na反應產(chǎn)生H2就是由-OH的化學性質決定的;醛和葡萄糖能發(fā)生銀鏡反應就是由-CHO的化學性質決定的。所以學好官能團的性質對學好有機物的性質以及有機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是非常有幫助的。表2是中學有機化學中各種官能團對應的特征反應。
表2 中學有機化學中各種官能團對應的特征反應
利用多媒體展示分子模型,或向學生展示“球棍”模型或比例模型,讓學生明白為什么C-C能自由旋轉,而C=C和C≡C不能旋轉,同時也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乙烯和苯的平面結構以及乙炔的直線結構。鹵代烴、醇、醛和羧酸的“球棍”模型能直觀、生動地把空間結構展現(xiàn)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從有機物的特殊性中發(fā)現(xiàn)普遍性,從普遍性中發(fā)現(xiàn)特殊性。以醇為例:醇能氧化為醛,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烯,這是普遍性,但(CH3)3COH 不能氧化生成醛,CH3OH、(CH3)3CCH2OH不能消去水生成烯,卻是特殊性。又如在學習第二節(jié)“烷烴”時,運用多媒體采用三維動畫的形式對丁烷的兩種同分異構體和戊烷的三種同分異構體進行動態(tài)、形象、直觀的展示,就能讓學生快速地區(qū)分分子“結構式”和“構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理解分子的立體結構,增強學生對物質結構的認識。
化學實驗有獲取知識,激發(fā)興趣的功能,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現(xiàn)象和性質的一種最基本方法。實驗的趣味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興趣,并且在實驗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驗能力的步驟為:(1)按一定的認知目的安排觀察或實驗活動;(2)讓學生獨立完成觀察與實驗;(3)啟發(fā)并指導學生得出正確合理的結論并寫出實驗報告;(4)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說明和論證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識,達到“求異”的目的。有機物的特征反應、有機物的制備、有機物的相互轉化,在許多情況下都要通過實驗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和無機化學部分的教學一樣,有機化學的教學也必須注重實驗教學,做好實驗是保證教學效果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課堂演示實驗,要注重實驗的直觀性、示范性、規(guī)范性和互動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機反應絕大多數(shù)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同樣的反應物往往因為反應條件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產(chǎn)物,所以在實驗中要向學生強調(diào)控制實驗條件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無水乙醇和濃硫酸在加熱的條件下發(fā)生反應,溫度在140℃左右發(fā)生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醚,屬于取代反應,而在170℃時發(fā)生分子內(nèi)脫水生成乙烯,屬于消去反應[7]。
學生在做實驗前,一定要做好預習工作,弄清實驗的目的、實驗所需的儀器和藥品、實驗的原理、操作步驟以及儀器的使用方法等,嚴禁邊實驗邊翻書,以避免實驗事故的發(fā)生。在實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使學生養(yǎng)成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科學作風,對于實驗中的異?,F(xiàn)象,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原因。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方案及正確評價→比較的過程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方法。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動手改進裝置、展示實驗成果的探究過程,學生享受到了實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起了探究實驗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和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化學知識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適時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甘油為什么是化妝品的重要組成成分,烹飪時把酒和醋同時加入菜中的目的是什么,肥皂為什么可以去污,為什么要用甲醛來保存尸體,重金屬中毒時為何要喝牛奶、豆?jié){來解毒,流感流行時為什么可用噴灑醋酸的方法在室內(nèi)消毒,如何鑒別羊毛織品等。學習和掌握這些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和原理,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8]。
在近幾年的高考有機框圖題中,常常利用新材料、醫(yī)藥、農(nóng)藥、環(huán)境、社會、生活方面的內(nèi)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讓學生推斷、理解和應用滲透在材料中的化學原理。對于這類題型,可按下面的策略來解題。
策略:
閱讀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讀懂所給材料,看懂圖表、文字所包含的信息(特別是隱含信息)。
思考:題目中有機結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部位在哪兒?變化的方式是什么?變化的形式是什么?反應的條件是什么?碳鏈的變化原理是什么?
理解信息:提取與題設問題有關的信息,快速準確抓住新信息的核心。
新舊知識聯(lián)系:提取學過的有機化學知識,結合捕捉到的新信息。通過分析、推理,解決新問題。
總之,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jīng)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重視有機物結構、官能團性質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jù)學情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大力提高有機化學教學的實效性,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wěn)腳跟,立于不敗之地。
[1]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26.
[2]平巧.談新課改背景下化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J].課改前沿,2012,(2):238-239.
[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用書(第二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8-72.
[4]張文甫.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究[J].現(xiàn)代閱讀,2012,(4):150.
[5]黨金寧.有機化學教學中學習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7,(33):245.
[6]侯娜.化學官能團與有機化學的學習[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0(s1):70-71.
[7]方蔚,鄧晶.興趣培養(yǎng)與有機化學教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2):139.
[8]周后芳.論新課改對高中化學教師的要求[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