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張明學 馮崴
解放軍總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853
股骨脛骨骨折患者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應用腹舒粘敷貼預防腹脹的臨床效果研究
陳雪梅 張明學 馮崴
解放軍總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853
目的探討應用腹舒粘敷貼預防股骨脛骨骨折患者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76例,將其分為腹舒粘敷貼治療組(50例)與對照組(26例)。比較兩組患者腹脹緩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結(jié)果腹舒粘敷貼治療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舒粘敷貼治療組預防術后腹脹顯效率及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腹舒粘敷貼敷臍對減輕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有顯著療效,可以顯著縮短胃腸蠕動恢復時間,促進肛門排氣。
髖關節(jié)置換術;腹舒粘敷貼;腹脹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股骨頸骨骨折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由于股骨頸骨生理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股骨頸骨骨折的治療存在較大的困難。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能夠迅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關節(jié)功能,并能早期下床活動。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腹脹是臨床常見的護理問題,直接影響術后的康復鍛煉,給患者造成痛苦,并可能是術后并發(fā)癥的前期表現(xiàn)[1-2],因此密切觀察、正確有效地處理術后腹脹十分重要。目前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預防腹脹效果有限,如禁食、腹部按摩、熱敷等,所以需要采取一種更為安全有效地預防并減輕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腹脹的方法。筆者嘗試采用腹舒粘敷貼敷臍的方法,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1年6月在解放軍總醫(yī)院骨科住院的76例股骨頸骨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進行治療。將全部研究對象分為腹舒粘敷貼治療組和對照組。腹舒粘敷貼治療組50例,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39~78歲,平均50.2歲;對照組26例,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齡33~80歲,平均52.3歲。兩組對象性別、年齡和手術方式的分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排除標準
既往患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腸梗阻、消化系統(tǒng)腫瘤等疾??;既往有胃腸道手術史;臍部疾病,如濕疹、臍疝等;術后無法配合的患者,如術后意識不清;不愿接受本方案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由同一組護士用肥皂水進行清潔灌腸。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按照標準的髖關節(jié)置換方法行手術治療。術后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護士進行標準化的預防腹脹護理,如腹部按摩、熱敷等。
腹舒粘敷貼治療組除給予術后常規(guī)護理外,由同一組護士于術后即刻采用標準化的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方法: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即刻,用腹舒粘敷貼1片,貼于臍部神厥穴。敷貼2~4 h后,患者肛門排氣,腹脹、腹痛緩解,即可取下,敷貼最長時間不超過4 h。
1.4 觀察指標
1.4.1 腹脹緩解時間自術后接受常規(guī)護理或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起,至患者主觀感受腹脹緩解的時間。
1.4.2 胃腸道蠕動恢復時間自術后接受常規(guī)護理或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起,6 h后每隔1 h用聽診器聽取腸鳴音,每次聽診5min,至聽取到腸鳴音出現(xiàn)的時間。
1.4.3 肛門排氣時間自術后接受常規(guī)護理或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起,至患者自覺有肛門排氣的時間。
1.5 療效評價指標
參照1998年全國腹脹防治學術研討會制訂標準[3]。12 h之內(nèi)腹脹、腹痛減輕,肛門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叩診無鼓音者為顯效;24 h內(nèi)腹脹、腹痛減輕,肛門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叩診無鼓音者為有效;超過48 h癥狀無改善者為無效。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舒粘敷貼治療組患者腹脹緩解時間平均4.7 h(1~10 h)、胃腸蠕動恢復時間平均3.4 h(2~5 h)、肛門排氣時間平均7.2 h(4~12 h);對照組腹脹緩解時間平均10.3 h(3~17 h)、胃腸蠕動恢復時間平均6.1 h(4~11 h)、肛門排氣時間平均11.2 h(8~16 h),腹舒粘敷貼治療組患者腹脹緩解時間、胃腸蠕動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均較對照組早,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h)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舒粘敷貼治療組預防術后腹脹顯效率為62.0%,對照組預防術后腹脹顯效率為23.1%,腹舒粘敷貼治療組比對照組顯效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舒粘敷貼治療組預防術后腹脹有效率為96.0%,對照組預防術后腹脹有效率為73.1%,腹舒粘敷貼治療組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以其術后疼痛輕、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在股骨頸骨骨折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最新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股骨頸骨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均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脹,對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均產(chǎn)生不良影響。正常人胃腸道內(nèi)潴留氣體有100~150mL。主要分布于胃和結(jié)腸內(nèi),當進入胃腸道產(chǎn)生的氣體總量超過胃腸道所吸收與排出的氣體總量時,患者有腹部脹滿感[4]。一般在術后12~24 h內(nèi)胃腸蠕動完全消失。隨著時間的延長胃腸蠕動逐漸恢復,一般在48~72 h,整個腸道恢復正常,開始排氣或排便,如果超過72 h不能自主肛門排氣則引起腹脹。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重度腹脹不僅使患者極度不適,同時腹腔內(nèi)壓力增高,膈肌上升,胸腔容積減少,影響呼吸運動;腹腔內(nèi)壓力增高會壓迫腎臟,影響腎灌注及微循環(huán),影響腎功能;腹腔內(nèi)壓力增高會壓迫大血管,影響血液循環(huán),下腔靜脈回流受阻,加上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增加[5]。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腹脹是臨床常見的護理問題,直接影響術后的康復鍛煉,給患者造成痛苦,并可能是術后并發(fā)癥的前期表現(xiàn)[1,2,6],所以如何促進術后腸功能盡早恢復,提前肛門排氣時間,預防和治療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護理質(zhì)量,成為臨床護理工作者的研究重點。
3.1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原因
①術前清潔腸道不充分,術后由于腸蠕動減弱使腸腔內(nèi)積聚食物腐敗產(chǎn)氣而致。②術中,行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或麻醉誘導期過長,吞入過多空氣;麻醉藥物的應用均使胃腸蠕動減弱。③患者術后早期需要臥床,活動量少,使胃腸蠕動功能減弱。④術后傷口疼痛、恐懼、煩躁出現(xiàn)緊張、焦慮、抑郁,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抑制副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胃腸蠕動減弱,腸管運動減慢或麻痹,使腸內(nèi)容物不能快速順利通過,出現(xiàn)腹脹,甚至梗阻現(xiàn)象。⑤術后吸氧管的刺激,患者多張口呼吸,加之疼痛呻吟,吞入大量氣體進入消化道,不被腸黏膜吸收,氣體在腸腔中游動,導致腹脹。⑥術中鎮(zhèn)痛藥及術后鎮(zhèn)痛泵使用:術后由于患者疼痛并情緒激動,使用鎮(zhèn)痛及鎮(zhèn)靜藥物,如芬太尼、咪達唑侖。芬太尼能中等程度提高胃腸道平滑肌的肌力,減少推進性活動,還可對中樞產(chǎn)生抑制,從而抑制腸管的收縮,導致胃腸道蠕動延遲。⑦術后營養(yǎng)不良,水電解質(zhì)紊亂,均可造成腸麻痹而引起腹脹,其中低鉀是患者出現(xiàn)腹脹的主要誘因。
3.2 腹舒粘敷貼預防并減輕腹脹的機制
腹舒粘敷貼是結(jié)合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內(nèi)病外治理論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外用產(chǎn)品。主要成分包括①低溫遠紅外材料:氧化鋁、氧化鈦、氧化硅等超細粉末混合物組成的低溫遠紅外輻射物質(zhì);②熱源物質(zhì):礬石、硫磺、磁石及冰片等天然物質(zhì)為主要原料的熱性芳香穿透物質(zhì)的提取物;③中藥:天山雪蓮、藏紅花、麝香、益母草、延胡索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功效。
腹舒粘敷貼敷于臍部效果顯著。從生理解剖分析,臍部具有獨特的經(jīng)皮吸收構造,豐富而敏感的神經(jīng)纖維分布,是良好的治療途徑,其敏感性高,滲透性強。臍部及周圍有腹壁上、下動靜脈及豐富的毛細血管,血液供養(yǎng)豐富,在此處用藥有利于藥物的吸收。中醫(yī)理論認為,“臍名神厥,為任脈之穴,任脈為陰經(jīng)之海,與督脈相為表里,聯(lián)系于全身氣血經(jīng)絡,交通于五臟六腑”,藥物吸收后,藥性在諸經(jīng)并行,藥效直達病所,疏通臟腑經(jīng)絡,通達氣機,和胃降逆,下氣寬腸,促進肛門排氣,達到消除腹脹的效果[5]。
敷貼劑結(jié)合了低溫遠紅外材料,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微循環(huán)、松弛痙攣的平滑肌、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保溫的功效,因此更有利于熱傳導及藥物吸收,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溫經(jīng)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
3.3 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的護理
常規(guī)的預防腹脹護理措施包括術前胃腸道準備、心理護理、早期活動、腹部按摩等。
3.3.1 術前胃腸道準備目的:清潔腸道避免術后由于腸蠕動減弱使腸腔內(nèi)積聚物腐敗產(chǎn)氣而致腹脹。術前12 h禁食,4 h禁水;術前1 d可以進行肥皂水清潔灌腸。
3.3.2 心理護理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聽取患者的主訴,解除患者的顧慮;向患者講解臥床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消除緊張、焦慮、恐懼的心理;向患者及家屬宣教,使患者保持正常的排便習慣,囑患者疼痛時勿大聲喊叫或張口呼吸,減少吞氣量。
3.3.3 早期活動患者術后2 h平臥移位,6~8 h協(xié)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1次,術后12 h給予半臥位。膝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48~72 h,酌情下地活動,每次15min,每天2~3次。早期床上活動可以防止腸道并發(fā)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輕腹脹,預防腸粘連。術后長期不活動,胃腸蠕動不能很快恢復,腸內(nèi)微生物繁殖產(chǎn)氣不能排出,導致腸脹氣。
3.3.4 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以增強腹壁肌肉和腸道平滑肌張力,刺激腸蠕動,增加小腸和大腸節(jié)律性收縮,減輕腹脹。腹部按摩時,應該取仰臥位,可以屈曲下肢,盡量放松腹肌,右手平按于腹壁上,左手疊于其上,力度均勻,先沿臍周順時針環(huán)形掌揉腹壁2~3min,再自右下腹開始,沿升、橫、降結(jié)腸走向,順時針按摩5~10min,早晚各1次。
3.3.5 熱敷腹部熱敷腹部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用熱水袋或紗布包裹炒熱的食鹽20 g、茶葉20 g、大米50 g,溫度37~42°C,間歇熱敷腹部及臍周。注意避免燙傷腹部皮膚。
3.3.6 飲食治療術后進食應視胃腸運動功能而定。早進食可通過咀嚼運動反射性引起胃腸蠕動,同時食物經(jīng)過胃腸管后可刺激腸蠕動,促進肛門排氣。術后早期胃腸道蠕動不規(guī)則時,少量飲水,除刺激消化液和激素的分泌,引起神經(jīng)反射,對胃腸道也是刺激,可促進胃腸蠕動。如患者有排氣,則可進食高能少渣、易消化的清淡流食,切忌進食甜食及牛奶等產(chǎn)氣飲食。
通過筆者的觀察,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并減輕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腹脹。所以筆者認為,在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采用常規(guī)的預防腹脹護理措施的同時,可以采用腹舒粘敷貼敷臍治療預防腹脹。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對于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患者,預防并減輕腹脹,應該采用綜合性的措施,即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基礎上,應用腹舒粘敷貼,從而有效預防腹脹,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能力。
[1]呂厚山,徐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J].中華骨科雜志,1999,49(3):155.
[2]徐衛(wèi)東,吳岳蒿.人工膝關節(jié)手術與康復[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1:104.
[3]臧文義.術后套餐的應用與預防粘連性腸梗阻[J].中國保健醫(yī)學導刊,2006,14(14):871.
[4]王艷,張恒.中西醫(yī)預防腹部術后腸粘連研究進展[J].山西中醫(yī),2007,21(6):63-65.
[5]吳清和.中藥藥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2-213.
[6]廖瑛.骨科患者康復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190.
Study on clinical effect of Fu-shu app licator stick in preventing femoral tibial fractures abdom inal distension after arthrop lasty operation
CHEN Xuemei ZHANGMingxue FENGWe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853,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u-shu applicator stick in preventing femoral tibial fractures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arthroplasty operation.Methods76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to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0 to June 2011 were divided into Fu-shu applicator stick group(50 cases)and control group(26 cases).T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cluding the time of passage of gas by anus,the time of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and the tim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remission.ResultsThe time of passage of gas by anus,the time of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and the tim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remission in Fu-shu applicator stick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While the effective power and the excellence power of the Fu-shu applicator stick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Fu-shu applicator stick canmarkedly prevent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arthroplasty operation,which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gastrointestinal peristalsis obviously,promote the tim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remission.
Arthroplasty operation;Fu-shu applicator stick;Abdomen distends
R683.42
B
1673-7210(2012)11(c)-0166-03
解放軍總醫(yī)院臨床科研扶持基金(項目編號:2010YH04)。
陳雪梅(1980.11-),女,護師;研究方向:骨關節(jié)及創(chuàng)傷疾病護理。
張明學(1954-),女,副主任護師;研究方向:骨關節(jié)及創(chuàng)傷疾病護理。
2012-04-13 本文編輯:張瑜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