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輝,吳凌云,肖紅翼 (長江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分層壓裂中短距離低頻通信裝置的研究
方 輝,吳凌云,肖紅翼 (長江大學電子信息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壓裂是提高低滲透油氣田產能的一項重要的增產技術,對多層系開發(fā)的低滲透油(井)田,多采用分層壓裂。近年來,分層壓裂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水平井油藏開發(fā)中。針對不動管柱分層壓裂時,投不同直徑的鋼球進行分層,設計一種內置電子發(fā)射裝置的投球,通過發(fā)射ID編碼信號,對安裝在不同壓裂層段的電磁閥進行識別?,F(xiàn)場作業(yè)表明,使用該裝置可以達到簡化壓裂管柱、降低施工難度的目的。
短距離低頻通信;模擬前端器件;分層壓裂;投球
在以往的不動管柱分層壓裂工藝中,通過投不同直徑的鋼球進行封堵分層,其缺點是壓裂管柱機構復雜,對管柱及部件加工精度要求高,加工工序復雜[1]。針對上述情況,設計一種在壓裂液中通過發(fā)射無線信號打開電磁閥的投球,要求發(fā)射裝置內置于?外MAX85mm投球中,傳播介質為壓裂液,管道內的壓力70MPa,投球速度8~10m/s;接收板內置在管道中(管徑?90mm~?100mm),高度lt;10mm,接收距離≥1m。由于壓裂液及管道中其他介質對信號有衰減作用,因而采用短距離低頻通信方式來實現(xiàn)信號傳遞。為此,筆者對短距離低頻通信裝置在分層壓裂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根據電磁場和電磁波理論,電磁波的衰減常數會隨頻率、傳導媒質的磁導率和電導率的增加而增大[2]。由于壓裂液是聚合物組成,會使信號幅值出現(xiàn)較大的衰減。假定是導電介質,由磁基本振子的輻射場公式得到圓形發(fā)射線圈在空間任一點產生的感應電場強度為[3]:
(1)
圖1 發(fā)射、接收線圈示意圖
式中,ST、NT分別是發(fā)射線圈的面積和匝數;α是衰減常數;β是相位常數;R1是發(fā)射線圈中心到空間任一點的距離;θ是在球坐標系中空間任一點與Z軸的夾角;IT是流過發(fā)射線圈的電流。
接收線圈與發(fā)射線圈的位置如圖1所示,則接收線圈的感應電動勢為[3]:
(2)
式中,SR、NR分別是接收線圈的面積和匝數。
在導電介質中,由于傳導電流的存在,電磁波能量會隨距離增加而衰減。考慮到壓裂液及管道中其他介質對信號有衰減作用,取電導率σ=60S/m(高于壓裂液的電導率),磁導率μ=4π×10-7H/m作為壓裂液的參數模型,計算衰減常數α(假設以平面波傳播,發(fā)射頻率f=125kHz):
(3)
傳播距離公式如下[3]:
(4)
式中,AM是發(fā)射信號的幅值;A是傳播一定距離時發(fā)射信號的幅值。
由以上分析可知,要在較高電導率介質中傳播較遠的距離,可以采取提高AM、減小A(即提高接收的靈敏度)的措施。
2.1硬件設計
該裝置的硬件結構主要包括發(fā)射機和接收機,其系統(tǒng)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硬件系統(tǒng)結構
發(fā)射機主要由電源、微控制器MCU、功率放大電路和串聯(lián)諧振天線組成。由于發(fā)射機內置在能耐壓70MPa、最大外徑?85mm的投球中,安裝空間較小且工作在井下,因此要求電源體積小、器件功耗低。采用能量密度比較高的電池供電。微控制器MCU采用Microchip公司的高性能數字信號控制器dsPIC30F4013,該器件功耗低、電壓范圍寬、運行速度快。通過微控制器MCU產生基帶信號并傳送到ASK調制電路進行載波調制,再將已調信號送到功率放大,最后通過串聯(lián)諧振天線諧振形成幅值為80V的發(fā)射信號。其碼元格式為PWM編碼(見圖3)。
圖3 PWM編碼碼元格式
接收機由并聯(lián)諧振天線、模擬前端器件MCP2030、微控制器MCU(dsPIC30F4013)和電磁閥控制電路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并聯(lián)諧振天線接收到信號后,由模擬前端器件MCP2030對小信號進行放大、濾波、解調并傳送到微控制器MCU(dsPIC30F4013),若接收的ID碼正確,則電磁閥打開。
將發(fā)射機安裝到壓裂管柱中進行模擬試驗。試驗表明,接收機能接收到正確的ID編碼信號并打開電磁閥。發(fā)射信號如圖4所示,接收信號如圖5所示。
圖4 發(fā)射信號
圖5 接收信號
2.2軟件設計
發(fā)射機微控制器MCU上電初始化后,在定時器中寫入各段時間,根據時間段來啟動或停止PWM,產生125kHz的載波,其程序流程圖如圖6所示。接收機微控制器MCU上電復位初始化后,將模擬前端器件MCP2030設置成相應的工作模式并等待發(fā)射信號的到來,其程序流程圖如圖7所示。
圖6 發(fā)射信號程序流程圖
圖7 接收信號程序流程圖
在不動管柱分層壓裂工藝中,以前通過投不同直徑的球進行分層,施工中打開的層數有限,特別是在水平井中,層數多,管線距離長,分層有一定局限性。通過筆者設計的裝置,不僅可以通過ID編碼打開更多的閥門,而且簡化壓裂管柱,降低施工難度。
[1]羅英俊,萬仁濤. 采油技術手冊[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5.
[2]徐立勤,曹偉.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龐巨豐,李長星,施振飛,等.測井原理及儀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謝處方,饒克謹.電磁場與電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3.034
TN915
A
1673-1409(2012)03-N102-03
2012-01-24
方輝 (1971-),男,1993年大學畢業(yè),工程師,碩士生,現(xiàn)主要從事自動檢測與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吳凌云(1963-),女,1986年大學畢業(yè),碩士,副教授,現(xiàn)主要從事信號處理、智能控制及自動化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