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婷婷
做患者最信賴的腫瘤治療中心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本刊記者 陳婷婷
北京腫瘤醫(yī)院又名: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是一個接受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和北京市衛(wèi)生局兩個上級管理的單位。該院始建于1976年,是一個以消化道腫瘤防治為重點,乳腺癌防治為龍頭的三級甲等腫瘤??漆t(yī)院,集醫(y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預防、治療、康復相結合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周總理“一定要攻克腫瘤”指示的號召下,1972年12月25日,北京市政府(當時的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批準成立“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受到了來自黨和國家各級領導人的深切關懷。1975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委員會朱德委員長,為“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親筆題名。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經歷了種種磨礪后,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腫瘤醫(yī)院引進了一大批業(yè)務能力強、能獨立開展研究工作、出科研成果的精英人才。新的工作環(huán)境使他們在文革中被壓抑多年的工作熱情重新燃燒,他們以滿腔的熱情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雖然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籌建實驗室、開展科研、臨床和培訓干部等工作卻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在北京腫瘤醫(yī)院老一輩醫(yī)務工作者的努力下,當時的北京腫瘤醫(yī)院已經有病因、流行病學、生化、免疫、細胞生物及遺傳六個研究室,并已擁有消化道、肺癌、淋巴瘤及乳腺癌等幾個臨床專業(yè),100張住院床位,一時間“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的基礎研究在國內腫瘤界聲名鵲起,為該院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歷史步入21世紀,北京腫瘤醫(yī)院迎來了新的發(fā)展,他們本著“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建院方針,開始大步向前。
2008年,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被教育部批準立項建設為“惡性腫瘤發(fā)病機制及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2010年5月通過驗收,正式掛牌運行?,F(xiàn)在,研究所有8個基礎研究室,1個中心實驗室和1個臨床實驗室。先后負責承擔國家攻關課題、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課題200余項,省部級課題200余項,國際合作研究10余項,自1985年起,一直與美國NCI合作開展胃癌的流行病學研究。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110余項,專利20余項。在國內外生物醫(yī)學專業(yè)雜志上共發(fā)表論文3000余篇,SCI論文350余篇。近5年年均獲得科研經費近2000萬元。
利用“惡性腫瘤發(fā)病機制及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這一平臺,北京腫瘤醫(yī)院整合北大校內外資源,積極尋求業(yè)內外廣泛的合作空間,目前已經進行了多次不同層面的學科交叉合作研討會,對于加快腫瘤的轉化研究,造就國內一流交叉學科,進一步全面加快發(fā)展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的總體實力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院內,該院鼓勵臨床和基礎密切結合,科研方向已由純基礎的科學研究逐步轉化為以解決臨床問題為重點的科學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該院圍繞腫瘤在臨床診療中的實際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轉化應用研究,并取得了諸多有重要臨床意義的研究成果,對指導臨床有效用藥具有重要意義,分別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其中:
乳癌研究:雌激素受體(E R)陽性是乳癌病人使用三苯氧胺治療的適應癥,但仍有部分病人無效,通過對近千例病人的臨床標本研究,解云濤教授研究小組首次發(fā)現(xiàn)雌激素受體ER-α36高表達是乳癌ER陽性病人用三苯氧胺治療無效的重要原因,對指導乳癌治療具重要意義。其研究結果發(fā)表于國際著名腫瘤臨床期刊J Clin Oncology上。
肺癌研究:胸部腫瘤內科的王潔教授等利用DHPLC技術,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用外周血DNA進行EGFR突變檢測的方法,克服了許多中晚期肺癌病人常因取材困難而無法進行EGFR的突變檢測,導致臨床盲目用藥的問題。該研究為肺癌靶向治療病人的選擇提供了易于實施的檢測方法,其結果發(fā)表于國際著名腫瘤臨床期刊J Clin Oncology上。
黑色素瘤研究:腎癌黑色素瘤內科郭軍教授帶領的團隊首次報道了用伊馬替尼治療C-KIT變異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臨床研究,其有效率比標準治療方案提高近4倍,為中國黑色素瘤患者的個體化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工作在2010年美國癌癥年會上進行了專題討論,并在國際最著名腫瘤臨床期刊J Clin Oncology上發(fā)表。
胃癌的研究:游偉程教授負責的“胃癌多因素隨機化化學干預試驗”,是世界上人群樣本量最大、時間長達7.5年的胃癌及癌前病變的雙盲隨機對照干預研究。通過嚴格的人群對照試驗顯示,清除幽門螺桿菌具有明顯降低胃癌癌前病變及胃癌發(fā)生的趨勢,對胃癌預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JNCI》)。
北京腫瘤醫(yī)院除了在基礎研究上大施拳腳外,在臨床技術方面也突飛猛進。
多年來,該院一直致力于乳腺癌、胃癌、肺癌、結直腸癌、肝癌、食管癌、惡性淋巴瘤、婦科腫瘤、頭頸部腫瘤、骨腫瘤以及惡性黑色素瘤、腹部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造血干細胞移植病區(qū)等各種腫瘤的診斷和綜合治療。倡導多學科協(xié)作,整合各科室醫(yī)療資源,成立了乳腺癌、淋巴瘤、肝癌和胃癌等單病種協(xié)作組,為患者提供規(guī)范的個體化綜合治療。其中:
乳腺中心為乳腺癌患者提供包括早期診斷、手術治療、系統(tǒng)性輔助治療和術后隨訪康復指導在內的全方位服務。術前新輔助治療、保乳治療和以前哨淋巴結活檢為基礎的保留腋窩治療為本中心的特色,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
胃腸外科強調胃腸道腫瘤的規(guī)范、綜合、個體化治療,重視對患者的全方位關懷。肝膽外科完成各種高難度肝臟及胰腺手術并倡導大腸癌肝轉移多學科協(xié)作治療。同時,在規(guī)范化治療的基礎之上,倡導和推廣個體化治療,目前該院消化道腫瘤內科綜合治療領域引導國內發(fā)展方向并達國際先進水平。開展腹部腫瘤微創(chuàng)治療,該院腹部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是國內腫瘤??漆t(yī)院中最早成立的腹腔鏡治療消化道腫瘤的專業(yè)科室。
胸外科開展肺癌和食管癌的規(guī)范化手術切除及符合國際標準的淋巴結清掃工作,利用胸腔鏡和縱隔鏡進行的胸部微創(chuàng)手術,并結合手術進行術前、術前新輔助化療。
骨與軟組織腫瘤科提倡肉瘤的規(guī)范化綜合治療,借助腫瘤醫(yī)院專業(yè)化平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淋巴血液內科在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已走在國內前列。
腎癌黑色素瘤內科倡導國內腎癌與黑色素瘤達到或接近國際標準的規(guī)范化個體化治療。
放療科在國內率先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快速旋轉調強加速器、CT模擬定位機,在動態(tài)調強治療、同期放化療、熱療、腫瘤基因治療結合放療根治腫瘤的臨床應用及科研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西醫(yī)結合科在有效控制腫瘤的前提下,總結并制定了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的協(xié)定處方,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醫(yī)學影像科建成了P A C S/R I S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醫(yī)學圖像的全數字化,開展綜合應用多種影像手段的檢出診斷、精確分期及療效評價、預測的臨床應用和研究工作。
超聲科開展超聲引導下規(guī)范化射頻消融治療肝癌,對非手術適應證及特殊部位肝癌取得良好療效,應用超聲造影劑,提高了疾病診斷率和鑒別診斷率。
核醫(yī)學科引進了最新一代PET/CT及醫(yī)用回旋加速器,并在國內率先開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結顯象及癌胚抗原(CEA)陽性腫瘤放免顯像。
檢驗科前處理設備和檢驗儀器的一體化,以及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實現(xiàn)了檢驗結果的準確快速,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病理科應用分子病理學和病理信息學的先進理論和技術不斷地擴展傳統(tǒng)病理學的任務,進行腫瘤的分子分型,為個體化治療服務提供必要的依據。
三十五年的風風雨雨,三十五年的一樹繁華,如今的北京腫瘤醫(yī)院已經在胃癌、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骨腫瘤以及惡性黑色素瘤、胃腸腫瘤微創(chuàng)外科、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各種腫瘤的診斷和綜合治療方面都有了高素質的專業(yè)團隊,他們秉承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追蹤國際前沿的醫(yī)學理念,倡導多學科協(xié)作,并整合各學科的醫(yī)療資源,成立了乳腺癌、淋巴瘤、肝癌和胃癌等單病種協(xié)作組,為病人提供規(guī)范的個體化綜合治療,使病人在這里得到最好的、最適宜的治療,成為深受患者信賴的腫瘤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