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子福,徐香玖,王治民
(甘肅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科,甘肅蘭州730000)
螺旋CT三維血管成像在頸部動脈性病變診治中的應用
成子福,徐香玖,王治民
(甘肅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科,甘肅蘭州730000)
目的評價螺旋CT三維血管成像(3D-CTA)在頸部動脈性病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45例患者應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顯示技術(VRT)以及血管分析(VA)軟件進行圖像重建及分析。結果45例頸部動脈病變中,3D-CTA顯示頸動脈鈣化斑塊伴狹窄25例,頸動脈體瘤5例,頸內動脈閉塞3例,頸總動脈假性動脈瘤2例,頸動脈鞘內神經源性腫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動脈鈣化狹窄5例,椎動脈瘤3例。以上幾種重建技術均能顯示病變發(fā)生部位、大小、形態(tài)、范圍,對病變可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VRT能三維立體顯示病變,MPR、CPR、MIP均能顯示血栓、鈣化。結論螺旋CT三維血管成像能夠全面清晰地顯示頸部動脈病變,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診斷,有助于治療方案的制訂,評估手術風險。
3D-CTA;血管造影;頸部動脈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我院進行臨床檢查診斷的頸部動脈病變患者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45~87歲,平均67.5歲。
1.2 檢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機,掃描范圍自顱底Willis環(huán)至主動脈弓下緣,造影劑為非離子型造影劑優(yōu)維顯(先靈公司)或歐乃派克(GE公司)。造影劑總量75~100m l,注射速度3~5 ml/s。全部病例掃描后對所得原始圖像進行薄層重建,然后傳輸至AW4.2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包括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積顯示技術(volume renderingtechnique,VRT)以及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VA)。
1.3 圖像分析
由兩位有經驗的CT診斷醫(yī)師對橫斷位和重建圖像進行分析,并對病變進行診斷。
45例頸部動脈病變中,顯示頸動脈鈣化斑塊伴狹窄25例,頸動脈體瘤5例,頸內動脈閉塞3例,頸總動脈假性動脈瘤2例,頸動脈鞘內神經源性腫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動脈鈣化斑塊伴狹窄5例,椎動脈瘤3例。
頸、椎動脈鈣化斑塊伴狹窄30例,VA及MIP圖像清楚地顯示出斑塊的位置、大小,動脈狹窄程度、長度及近、遠端管腔顯影情況。因為椎動脈穿行于椎間孔內,采用CPR能排除椎骨干擾,清楚地顯示椎動脈完整走行的情況。VA及MIP也能清楚地顯示頸、椎動脈瘤及假性動脈瘤瘤體大小、范圍及是否有附壁血栓。軸位對于頸動脈鞘內占位病變的范圍判斷有一定困難,而MIP可以從多角度觀察占位病變的范圍以及對周圍血管的壓迫情況。MIP及VRT可直觀顯示頸動脈體瘤空間位置、形態(tài)及瘤體與動脈主干和分支之間的關系。VA、MIP及VRT圖像均能顯示術后支架形態(tài)、人造血管空間位置和吻合口情況、近遠端血管顯影情況,還能顯示支架內是否通暢,見圖1、圖2。
圖1 頸動脈體瘤
圖2 頸內動脈閉塞
3.1 3D-CTA成像技術的優(yōu)勢
3D-CTA是一種微創(chuàng)、快速且能提供高質量圖像的檢查手段。螺旋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實現(xiàn)了亞秒級的掃描速度,空間分辨率和后處理技術[1]也顯著提高,這都為3D-CTA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前景,現(xiàn)在的掃描技術應用專門的軟件可在1 min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得到分辨率極高的頸部血管系統(tǒng)圖像。
3.2 3D-CTA在頸部動脈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頸部3D-CTA由于是一次性完成整個頸部動脈的成像,包含范圍大,因此,對臨床懷疑頸部動脈性病變的患者可以一次性找到發(fā)病原因,節(jié)約了檢查時間和造影劑,更易于患者接受,適用于頸部動脈或其分支狹窄、栓塞、動脈瘤、腫瘤鈣化等病癥。傳統(tǒng)DSA不能獲取血管橫斷位圖像,只能使用血管內徑變化評價狹窄程度。對于偏心性狹窄,受投影方位的影響,有時會夸大狹窄程度,而3D-CTA則可以利用血管橫斷位圖像準確地做到這一點。與DSA相比,3D-CTA屬微創(chuàng),禁忌少更易被患者接受。3D-CTA應用各種后處理重建技術進行多角度、多軸位、多平面地觀察顯示頸部血管,可清晰顯示血管的形態(tài)、走行及扭曲等情況,已成為臨床診斷頸部血管疾病較可靠的方法之一[2~4]。
3.3 3D-CTA在頸部動脈性病變治療中的應用
本組45例患者中,CPR能把整條迂曲頸主動脈沿中軸線剖開重建,使三維圖像變成二維,并能同時觀察動脈壁內外的情況;CPR、MIP可清晰顯示內膜瓣、破裂口、真假腔的相互關系,以及血栓、鈣化和主動脈受累的范圍,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治療依據(jù)及確定手術方式;MIP較好地顯示了管壁鈣化、血管瘤的全貌,但不能顯示內膜瓣及真假腔,三維空間關系顯示欠佳。本組5例頸動脈體瘤,2例頸總動脈假性動脈瘤,3例椎動脈瘤VR均能夠進行透明容積重建,清晰地顯示頸動脈病變的整體形態(tài)及其與分支血管及周圍血管的關系;MIP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瘤體情況,對附壁血栓、鈣化顯示清晰,對瘤體范圍及鄰近血管受累程度暴露甚佳;VR能顯示血管結構的空間立體效果,有利于區(qū)分重疊的血管,可以清晰顯示瘤體范圍、大小及其與分支血管的關系,但對瘤體內部的結構顯示欠佳。MIP較好地顯示血管壁鈣化和瘤體的鈣化,彌補了VR的不足[2,3,5],為臨床外科提供術前近似實體的解剖概念,從而為手術方式的選擇、入路等術前準備提供依據(jù),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在術前預測手術的難易程度、手術風險、手術效果。
總之,3D-CTA方便、形象、直觀、微創(chuàng),綜合應用其各種技術,能準確顯示頸部動脈病變的部位、程度、范圍以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等,還能顯示術后支架形態(tài)、人造血管空間位置和吻合口情況、近遠端血管顯影情況及支架內是否通暢,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可靠的診斷,對臨床診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Klingenbeck Regn K,Schaller S,F(xiàn)lohr T,et al.Subsecond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basicsand application[J].EurJ Radiology,1999,31(21):110-124.
[2]李明利,金征宇,張云慶,等.多層螺旋CT頭頸部低劑量對比劑血管成像的可行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3):214-217.
[3]齊滋華,崔鳳玉,王青,等.16層螺旋CT在血管病變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22(4):453-456.
[4]Ofer A,Nitecki SS,Linn S,et al.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of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in tra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AJR Am JRoentgenol,2003(18):719-724.
[5]Chow LC.CT angiography of the arterial system[J].Radi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40(4):729-749.蕢
R195
B
1671-1246(2012)12-0136-02螺旋CT血管成像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尤其是螺旋CT三維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 angiography,3D-CTA)以其較高的時間與空間分辨率、更長的解剖覆蓋、更有效的對比劑效用、更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在顯示頸部動脈系統(tǒng)疾病中具有極大的優(yōu)勢。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相比,3D-CTA能夠微創(chuàng)、快速、準確地診斷血管性病變,3D-CTA在國外已發(fā)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但國內報道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