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鄂平 丁愛玲 陳華 劉欣茹
(1.鄖陽醫(yī)學院 體育課部; 2.鄖陽醫(yī)學院 生化教研室 湖北十堰 442000)
基于大學生健康行為的心理分析①
楊鄂平1丁愛玲2陳華1劉欣茹1
(1.鄖陽醫(yī)學院 體育課部; 2.鄖陽醫(yī)學院 生化教研室 湖北十堰 442000)
采用文獻、問卷、數(shù)統(tǒng)計等方法,考察784名大學生健康行為與其健康心理的關系。結果表明:①大學生健康心理與其健康行為存在顯著正相關,健康心理可以有效地解釋和預測個體健康行為的發(fā)生和改變。②健康心理是影響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回歸方程為:健康行為=50.97+5.69×健康保護動機+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動+3.45×健康干預策略。其影響程度從大到小依次為: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
健康行為 健康成功信念 健康保護動機 健康合理行動 健康干預策略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向全球公布:“個人健康與壽命40%取決于客觀條件(其中遺傳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yī)療條件占8%,氣候因素占7%),60%取決于自己”。從這組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影響健康和壽命的兩大因素中,先天遺傳僅占15%,后天因素高達85%。醫(yī)學專家研究成果證實,英年早逝者有91%屬后天自身因素造成。其結果為,人們的行為方式對其健康有直接影響,進而向更積極的維持健康和獲得健康的保健方向轉移。已有的文獻資料表明,健康行為的好壞受到健康心理制約,并最終支配著人們的健康行為。目前,健康心理學領域對疾病的關注從治療轉向對疾病的積極預防,全球性、區(qū)域性健康促進戰(zhàn)略也在全面制定和實施(如美國全民健康促進方案healthypeople2010),大學生的健康行為及健康行為改變已引起心理學、公共衛(wèi)生學、學校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研究者的重視。健康行為指個體為了預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為,包括改變健康危險行為、采取積極健康行為以及遵醫(yī)行為。[1]許多學校嘗試開展各種形式健康心理教育活動,并試圖探索一套有效的健康心理教育模式來改變大學生健康行為。然而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我國對大學生健康行為的研究和干預仍停留在流行病學分析和健康教育階段,缺乏從心理社會學角度開展對健康危險行為干預活動,由此使預防干預效果不盡人意。
本研究旨在通過大學生健康行為和健康心理的特點及其關系的探討,識別有效的健康心理應對策略。揭示大學生健康行為所具有的心理特點,構建健康行為改變的目標模型,為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健康行為改變的工作提供心理學依據(jù)。
選取鄂西北三所普通高校(較好、中等、較差學校各一所),在每所高校大一、大二、大三隨機抽取1個班,總計3所高校18個班級850名大學生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784份,有效回收率92.23%。有效被試分布情況如表1。
在開放式問卷調查、初試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參考已有的健康行為[1],健康心理[1~5],編制出《大學生健康行為量表》和《大學生健康心理量表》正式問卷。量表采用5級記分制。其中,大學生健康行為由健康危險行為(吸咽、酗酒、飲食無規(guī)律、睡眠不足、營養(yǎng)過剩(超重或肥胖)、無節(jié)制上網(wǎng)[1])和積極健康行為(經(jīng)常鍛煉、定期體檢[1])兩部分組成共14題,主要測量大學生健康行為現(xiàn)狀,以正向題為據(jù),得分越高表明健康行為越差;大學生健康心理由健康保護動機(自我效能感、易感性、獎勵機制[2])、健康成功信念(易感性、嚴重性、有效性、障礙性[1])、健康行動計劃(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行為控制[3])和健康干預策略(問題解決、合理化[4]、干預方案[5])四部分共13題,以正向題為據(jù),得分越高表明健康心理越好,對健康行為影響因素的作用越大。
表1 有效被試分布情況表
表2 大學生健康行為和健康心理總體狀況
表3 大學生健康行為與其健康心理的相關矩陣
為確保問卷的科學性,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作了預測,并根據(jù)結果對問卷題目進行調整和反復修訂,力求使問卷的每一道題目清晰且表述明朗,正式使用的問卷題目經(jīng)過兩次施測獲得信度,初步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認知水平和行為意向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shù)介于0.55到0.91之間,符合團體施測標準。
集體施測法,由主試到各學校各年級親自發(fā)放問卷并收回。問卷由被測獨立完成,問卷調查表中的每道題都要求被試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感受填寫。
采用SPSS11.0forwindows統(tǒng)計軟包錄入數(shù)據(jù)和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大學生健康行為和健康心理的狀況如表2所示。在5點評價量表中,被試大學生的積極健康行為3.26屬中等(中等水平為3點)偏上,健康危險行為2.29屬偏少。被試大學生健身心理總體水平為3.57,屬中等稍偏上。從健康行為和健康心理分布狀況來看,對表1經(jīng)OnewayANOVA單因素變量分析(數(shù)據(jù)表經(jīng)重新整理以各因素為自變量,其得分為因變量)知:各種健康行為、健康心理之間差異非常顯著(F=90.32,P<0.001);多重比較S-N-K法表明:積極健康行為高于健康危險行為,健康保護動機高于其它三項,其次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行動計劃和健康干預策略。
為探究中學生的健康心理與健康行為的關系,我們對其做了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健康行為(健康危險行為、積極健康行為)的二個維度與健康心理(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各個維度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見表3)
健康保護動機與健康行為的相關。當學生意識到健康威脅很嚴重、自身為疾病易感人群時,才認識到行為改變代價少等好處,并有信心和能力改變行為。如果對學生積極的健康行為給予內外部獎勵,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易感性,提高參與鍛煉的意圖,就可以促進鍛煉行為的發(fā)生。
健康成功信念是學生對自身健康行為產生的效果的一種認識評價。當學生感知到行為轉變的好處大于壞處或障礙時,行為的轉變成為可能,否則學生健康行為則可能依舊維持原有的不健康行為。
健康合理行動是由行為意圖決定的,行為意圖是影響行為發(fā)生改變有重要的預測因素,行為意圖又受到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的影響[3]。當學生感知到他人、社會支持和期望程度,為實現(xiàn)這種行為目標所采取的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時,它對健康行為的預測作用。
表4 對各回歸模型的檢驗
表5 各模型的回歸系數(shù)
健康干預策略與健康危險行為負相關,干預程度越強,危險行為的學生人數(shù)減少,即減少了學生發(fā)生危險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對危險行為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健康干預策略與積極健康行為正相,干預策略提升了學生對問題行為的意識,認識到改變問題行為的益處和代價,新行為代替舊行為就可能發(fā)生。
學生的健康心理各要素之間有顯著相關。在學生的健康行為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健康保護動機、信念、計劃,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健康行為的進行地認知,也影響到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過程。有效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能有效激發(fā)高水平的健康保護動機,增強健康成功信念,感知到不良行為的易感性,增強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預測作用。
為探究健康心理是否是影響大學生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下面對大學生的健康行為與其健康心理各要素做了多元回歸分析。
對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四個變量都進行回歸,均進入回歸方程。其中健康保護動機的回歸系數(shù)最大(5.69),其次為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動(3.50),健康干預策略的回歸系數(shù)最小(3.45)。這說明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四個因素都可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行為,其中健康保護動機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梢哉f,這四個方面可以預測學生的健康行為?;貧w方程為:健康行為=50.97+5.69×健康保護動機+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動+3.45×健康干預策略。通過該公式可以說明健康的積極情感動機、堅定的健康成功信念、合理的行動計劃以及必要的健康干預策略將有利于改變個體的健康行為。
通過多重回歸分析得到的標準偏回歸系數(shù)可看出,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將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行為,決定系數(shù)R=0.92(P=0.000),即健康心理可解釋大學生健康行為92%的變異,其中,健康保護動機解釋力最大,可解釋29%的變異;其次是健康成功信念,可解釋22%的變異;再次為健康干預策略、健康合理行動,分別可解釋21%、20%的變異。
⑴被試大學生的積極健康行為3.26屬中等(中等水平為3點)偏上,健康危險行為2.29屬低等偏上,積極健康行為高于健康危險行為。被試大學生健身心理總體水平為3.57,屬中等偏上。
⑵被試大學生健身心理與其健身行為之間呈正相關。大學生的健身行為與其對健康行為的感知、易感性,堅定的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干預策略的正確性,健康行動計劃有密切的關系,并隨著大學生健康心理水平的提升,其健康行為呈向上趨勢。
⑶被試大學生健身心理各要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在學生的健康行為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健康保護動機、信念、計劃,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健康行為的進行地認知,也影響到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過程。有效健康干預策略的實施能激發(fā)高水平的健康保護動機,增強健康成功信念,感知到不良行為的易感性,增強行為態(tài)度、主體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圖的預測作用。
⑷健康保護動機、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合理行動、健康干預策略四個方面可以預測學生的健康行為?;貧w方程為:健康行為=50.97+5.69×健康保護動機+3.50×健康成功信念+4.10×健康合理行動+3.45×健康干預策略。
⑸健康心理可解釋大學生健康行為92%的變異,其中,健康保護動機解釋力最大,可解釋29%的變異;其次是健康成功信念,健康干預策略、健康合理行動,分別可解釋22%、21%、20%的變異。
⑴教師幫助學生通過對其健康心理的教育,讓學生感知到疾病的易感性、嚴重性,感知到健康行為改變的好處和障礙,可以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健康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促進行為改變的重要因素[6],它可提高學生的健康行為轉變信念。
⑵學校制定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健康危險行為轉變的長效獎勵機制,減少健康威脅的嚴重性和易感性,增強應對過程中的反應有效性和自我效能感,激發(fā)學生出現(xiàn)健康行為的保護動機。
⑶學校要積極開展有意義的健康活動,建立行為目標設置模型,營造良好的健康行為教育環(huán)境,增強感知行為的控制變量,端正行為態(tài)度,實現(xiàn)主體規(guī)范,轉變行為意圖,促使健康行為向健康合理行動方面轉化。
⑷學??梢詫τ形kU健康行為的學生教育分階段進行,運用有效的強化管理、刺激控制等手段,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與其所在階段相匹配的干預方案。
[1]Phillip L. Rice .健康心理學[J].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2]Prentice-Dunn S, Rogers R W.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yond the heath belief mode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86,1(3):153~161.
[3]Sanderson C A[J].Health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Inc,2004.
[4]汪向東,王希林,馬虹[主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9~115.
[5]Quinlan K B.McCaul K D .Matched and Mismatched intervention with young adult smokers :testing a stage theory[J].Health Psychology,2000,19(2).
[6]Melamed S,Rabinowitz S,Feiner M,Weisberg E,Ribak J.Usefulness of the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ory in expiaining hearing protection device use among male industrial workers[J].Health Psychology,1996,15(3):209~215.
G80-05
A
2095-2813(2012)02(b)-0001-03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軟科學基金項目(635ss04035)。
楊鄂平(1956~):男,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