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周德瑞
蜚聲中外儺堂戲
文 本刊記者 周德瑞
德江儺文化豐富而多彩的面具藝術,在保存的完整性和豐富性上,堪稱“世界的瑰寶”。
在遠離都市喧囂的貴州東北大山中,至今盛行著古老而神秘的儺活動,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儺藝師們就會帶著略顯夸張的面具,伴隨著叮叮當當?shù)蔫尮穆暿治枳愕?。這種起源于宗教祭祀的戲劇,已演變成一種驅邪納吉的民間活動。
在德江縣,當?shù)鼐用裾垉淖畛R娫蚴墙o未成年人“過關”。儺字由“人”字和“難”字組成,按照字面解釋就是人有困難請神來幫忙,當?shù)鼐用裣嘈磐ㄟ^儺儀式可以沖掉所遇到的麻煩。
唱儺戲在當?shù)厥羌笫?,一般要唱好幾天,在這幾天中,主人會邀請街坊鄰居來家里共進晚餐。儺戲由開壇請神開始,儺藝師們精心布置儺堂神案,桌上供著令牌、竹掛、師刀、玉印、牌帶、頭扎、牛角,馬鞭等法器以及香燭、紙錢和供品,桌下四周則擺滿儺堂戲面具和刀、槍、弓、箭等道具。一切就緒,儺藝師們則吹響牛角,擺起古怪的手勢,口中念念有詞,跟著鑼鼓的節(jié)奏跳起古怪的舞蹈,通常一段舞下來,儺藝師們已大汗淋漓,但這才剛剛開始,稍后儺藝師們會帶來儺戲中最精彩的部分——儺技。
按照傳統(tǒng)的做法,儺技通常在午夜時分舉行,儺戲中總有突破人體承受極限的表演,這是源于人們最原始的一種求生本能。儺藝師們會將一捆點燃的香放進自己口中,亦或用舌頭去舔燒得火紅的鉗子,驚險的表演常常會獲得觀眾一片喝彩,有時也嚇得一些膽小的觀眾閉上雙眼,不敢觀看,深怕儺藝師們燙傷了嘴,可儺藝師們這時仿佛真是天神附體,無論任何危險的動作都毫發(fā)無傷。
在德江有130多名儺藝師活躍于鄉(xiāng)里,是當?shù)鼐用駣蕵返闹匾獌?nèi)容,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沒有誰會去糾纏儺戲是否真有驅邪納吉的神效,因為這只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寄望。
楓香溪會議會址 1934年6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在賀龍、夏曦、關向應的率領下,由洪湖地區(qū)轉戰(zhàn)千里挺進楓香溪,6月19日在這里召開了中共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會議作出了“在紅軍中重建黨團組織,恢復政治機關,在楓香溪建立黔東特區(qū)根據(jù)地”等重大決定,建立起了貴州高原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jù)地。
德江儺堂戲在明朝已見于地方史志,說明在明代中期儺堂戲已經(jīng)盛行。 1981年貴州省文化廳在思南縣舉辦民間戲劇調演時,德江儺堂戲被引起重視,后經(jīng)專家學者數(shù)年的發(fā)掘、整理以及各界的大力宣傳,儺堂戲古老神秘的面紗被漸漸揭開,展示在世人面前。1986年儺堂戲代表隊赴京演出,轟動文化藝術界,受到了曹禺、馮其庸、華君武、黃永玉、曲六乙等專家的高度贊賞,被譽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自1987年以來,先后有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和臺灣、香港等國內(nèi)外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來德江考察,調研。
儺戲中總有突破人體承受極限的表演,圖為儺藝師正在進行絕技表演。(任志平/攝)
儺堂戲中最主要的道具——面具,也早已名揚海外,從德江縣收集到的儺面具,其中大部分還是清代時期的古老面具,有的是民國時期的古物,面具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不愧為藝術珍品。一批批外國學者和友人紛紛慕名前來考察儺堂戲,他們回國后又在報刊上發(fā)表了介紹儺堂戲和儺面具的文章和照片。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稻畑耕一郎說:“對非洲面具和美洲面具的研究,為人類學提供了重要線索。德江儺文化豐富而多彩的面具藝術,在保存的完整性和豐富性上,堪稱‘世界的瑰寶’?!?/p>
(責任編輯/張?zhí)烀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