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屬于一種進行性肺功能下降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發(fā)病過程主要是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導致下呼吸道發(fā)生感染,同時,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能出現反復發(fā)作且無法徹底性治愈。有文獻顯示,呼吸道病毒感染與嚴重且反復發(fā)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關系密切,并最終導致呼吸衰竭[1]。當前普遍認為感染是引起AECOPD的主要因素,約占所有AECOPD病因的60% ~80%[2]。細菌感染引起的AECOPD報道較多,而病毒感染由于相對難于分離及檢測,對其認識性不夠,且病毒感染對AECOPD的相關性研究報道較少。因此,為進一步了解病毒感染在AECOPD發(fā)病過程中特點及影響,從而指導AECOPD的預防和治療,現對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176例的AECOPD患者的病毒感染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176例AECOPD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公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3]。其中男105例,女71例,年齡38~86歲,平均年齡為(63.5±13.7)歲,將此176例患者納入Ⅰ組,另選擇此期間與上次COPD急性發(fā)作3個月后來本院門診隨訪的133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納入Ⅱ組,其中男81例,女52例,年齡41~87歲,平均年齡為(64.6±14.3)歲。COPD組患者血常規(guī)及胸部X線檢查與上次未出現明顯表現,且呼吸系統癥狀平穩(wěn)。以上兩組患者均無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腎疾病、糖尿病、慢性免疫性疾病及其他肺部疾病等癥狀,并在納入研究后2周內未使用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再選擇我院此期間體檢的健康人群80例患者納入健康組,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齡41~82歲,平均年齡(65.6±11.3)歲。全部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吸煙指數上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及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的IgM和IgG抗體進行檢測。在顯色及終止反應后進行記錄,空白孔吸光度(A)值為“0”,陰性對照值為1~3孔。IgG檢測:0.15+陰性對照平均值為臨界值。IgM檢測:0.1+陰性對照平均值為臨界值。標本IgM及IgG檢測值高于臨界值即為陽性。全部試劑均購至廣州天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試驗步驟及方法嚴格遵守說明書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人群病毒感染率結果 Ⅰ組病毒感染陽性率、IgM陽性率、IgG陽性率分別為80.7%(142/176)、19.3%(34/176)、76.7%(135/176);Ⅱ組的分別為 72.9%(97/133)、3.8%(5/133)、69.2%(92/133);,健康組的為 31.3%(25/80)、5.0%(4/80)、28.8%(23/80)??梢?,Ⅰ、Ⅱ組患者的病毒感染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Ⅰ組的IgM陽性率顯著高于Ⅱ組和健康組(P<0.05),Ⅰ、Ⅱ組的IgG陽性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
2.2 3組人群病毒特異性抗體IgM、IgG陽性率結果 從表1中可見,Ⅰ組患者IgM中ADV、RSV陽性率顯著高于Ⅱ組和健康組(P<0.05),Ⅰ、Ⅱ兩組患者 IgG中 ADV、RSV、CMV、HSV均顯著高于健康組(P<0.05)。Ⅰ組患者病毒感染情況較為嚴重,其IgM的陽性率從高到低依次為ADV、RSV、CMV、HSV;IgG陽性率從高到低依次為 HSV、CMV、ADV、RSV。且從表中還可見,部分患者存在2種或2種以上的病毒感染情況。
表1 3組人群病毒特異性抗體IgM、IgG陽性結果(例,%)
宿主被由于病毒感染而逐漸失去了對病原微生物排出的功能,致使病毒能夠在較低的速度下進行連續(xù)的繁殖,從而引起潛在、持續(xù)的病毒感染情況,參與AECOPD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Norris等[4]研究顯示,大多數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毒都能夠引起潛在的感染現象。
當前對病毒感染在COPD的發(fā)病機制所產生的作用主要表現[5]為:(1)病毒感染引起氣道狹窄:COPD病毒感染后能對氣道的上皮細胞產生直接的傷害作用,導致氣道上皮細胞壞死,減少了NO及內皮細胞源舒張因子的產生,使氣道出現狹窄。且呼吸道上皮細胞同樣可以產生對黏膜下成纖維細胞增生及代謝有抑制作用的活化物質,減少了上皮細胞抑制物質的合成,引起支氣管及肺泡臂結締組織的增生,亦能引起氣道出現狹窄。(2)病毒感染引起氣道炎癥:呼吸道病毒感染后,能使上皮細胞的氧化應激被誘發(fā),使炎性細胞得到活化,進而加劇了炎性細胞進入氣道,而炎性細胞能釋放大量的活性物質,使炎癥加劇,從而使呼吸道上皮的損傷情況進一步加重。(3)病毒感染影響氣道的神經調節(jié)。當病毒到達下呼吸道后能引起組織出現損傷,而導致氣道的感覺纖維神經暴露,降低了降解緩激肽的功能,同時,病毒感染還能使M2受體基因的表達下調,提升膽堿能反應程度。同時,病毒感染還能使組胺N-甲基轉移酶的滅活能力下降,造成氣道腔出現狹窄。
因地區(qū)差異及病毒種類分布的不同,呼吸道病毒感染所占比例也各不相同[6]。本研究采用血清特異性抗體對各組患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結果顯示:Ⅰ組患者的IgM陽性率顯著高于Ⅱ組和健康組,提示病毒近期感染與AECOPD密切相關,而RSV與ADV檢出陽性率相當,差異不顯著,其次為CMV、HSV。Ⅰ、Ⅱ組患者的IgG陽性率顯著高于健康組,而兩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從而顯示病毒潛伏和反復感染與COPD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且Ⅰ組RSV與ADV的IgM陽性率顯著高于Ⅱ組和健康組,且高于本組其他病毒IgM陽性率,為RSV、ADV感染是COPD病情的進展的重要因素提供了部分依據。
總之,病毒感染與AECOPD關系密切,且病毒潛在的反復感染是CDPD病情的發(fā)展惡化的重要因素。但病毒感染存在一定的時間性和區(qū)域性,而病毒種類也比較繁多,所以,對其參與COPD病情進展過程的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大樣本深入研究。
[1]Sethi S.Infection as a comorbidity of COPD.Eur Respir J,2010,35(6):1209-1215.
[2]Wunderink RG,Waterer GW.Update in pulmonary infections 2010.2011,184(2):186-190.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4]Norris KA,Morris A.Pneumocystis infection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Immunol Res,2011,50(2-3):175-180.
[5]Dimopoulos G,Lerikou M,Tsiodras S,et al.Viral epidemiology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ulm Pharmacol Ther,2012,25(1):12-18.
[6]Kanazawa H.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nd pulmonary disorders:potential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Expert Rev Clin Immunol,2006,2(5):8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