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成 梁衛(wèi)娟 陳海龍 桂 迪 黃樂華
(寧波市明州醫(yī)院 315100)
咳嗽變異型哮喘(CVA)是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藥在臨床上應用極為廣泛,大部分患者經過支氣管擴張藥治療可有效緩解癥狀,但部分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并不明顯。因此,我們對這兩類患者的相關病理指標進行初步分析,從而為更有效地開展目標性治療提供參考。
1.1 病例選擇及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來本院接受治療的CVA患者。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診斷:①咳嗽反復發(fā)作或持續(xù)時間超過1個月,無喘息發(fā)作,運動后加重;②季節(jié)性發(fā)病或在變應原環(huán)境下發(fā)作頻率增大或病情加重;③哮喘多發(fā)生于夜間或凌晨,抗生素治療無效;④無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⑤有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或病史。納入標準:X線胸片、胸部CT、心電圖未見異常,無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心肺功能不全及妊娠患者,無急性重癥患者。符合上述條件者共74例,其中男48例,女26例;年齡24~78歲,平均47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支氣管擴張藥治療,具體如下:特布他林2.5mg/次,二羥丙茶堿200mg/次,口服,每日3次,治療時間為1周。根據治療效果,將患者分為有效組和無效組。其中無效患者加用糖皮質激素潑尼松25mg/d,口服,治療時間為1周。
1.3 統計指標 ①辣椒素咳嗽敏感性試驗[1]:根據Fujimura等建立的方法,以吸入辣椒素溶液誘發(fā)最低5次咳嗽的最低辣椒素濃度為咳嗽閾值C。②肺功能檢測:采用Master Screen Diffusion肺功能儀檢測,統計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預計值、用力肺活量(FVC)/預計值、FEV1/FVC、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預計值。采用德國Jaeger公司APS霧化器進行支氣管激發(fā)試驗,統計PD20FEV1值。③炎性介質測定:誘導痰上清液在室溫下解凍,采用美國R&D公司的ELISA試劑盒按照說明書操作,檢測白細胞介素5(IL-5)、前列腺素D2(PGD2)、組胺和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水平。
支氣管擴張藥治療1周后有效56例(75.7%),咳嗽閾值(4.1±0.7)μmol/L;無效18例(24.3%),咳嗽閾值(8.2±1.6)μmol/L。兩組的咳嗽閾值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t=15.30,P<0.01)。
由表1可見,上述指標兩組差別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炎癥介質相關指標比較 (x- ±s)
由表2可見,上述四項指標水平有效組均高于無效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目前一般認為,CVA發(fā)病機制與典型哮喘基本相同,均存在以氣道高反應和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的變態(tài)反應性炎癥。但其和典型哮喘也有所不同,具體表現在氣道炎癥反應程度較輕,炎癥累及范圍主要局限于中央氣道,誘發(fā)平滑肌痙攣的閾值較高,但對咳嗽的敏感性較低[2-3]。
支氣管擴張藥的作用主要是控制哮喘急性發(fā)作,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氣道高反應,從而達到間接緩解咳嗽的目的,但無抗炎作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通過降低靶細胞中的嗜酸細胞、嗜堿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數量,抑制炎性介質和細胞因子的活化和釋放,誘導產生磷脂酶A2抑制物免疫調整蛋白的合成,阻止血管內皮活化因子的生成與釋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支氣管黏液腺分泌,達到抑制氣道炎癥反應的目的。咳嗽是CVA發(fā)作的重要病理基礎,因此緩解咳嗽,對于減少哮喘發(fā)作頻率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患者所處變應原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很難保證不再受到刺激,因此很難徹底消除咳嗽,所以一般給予對癥緩解治療。由于大多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支氣管收縮,因此采用支氣管擴張藥可以較好地緩解癥狀。本次74例患者中有56例采取支氣管擴張藥治療有效,提示了該類藥品的廣泛適用性;但還有18例治療無效,也提示了該類藥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x- ±s)
從本文統計結果來看,有效組FEV1/預計值、FVC/預計值、MMEF/預計值和PD20FEV1低于無效組,FEV1/FVC高于無效組,雖然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也提示了無效患者病情相對較輕。此外,有效組IL-5、PGD2、組胺和ECP水平均顯著高于無效組,也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我們分析,在CAV發(fā)作機制中,氣道高反應和炎癥反應可能扮演著相互影響又相對獨立的角色。而支氣管擴張藥的有效性,可能取決于氣道高反應和炎癥反應在誘導咳嗽中占據的比例。無效患者病情相對較輕,我們分析,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氣道高反應狀態(tài),但不足以引起咳嗽,而炎癥反應才是引起咳嗽的主要機制。無效患者咳嗽敏感性相對較低,病情相對較輕,按常規(guī)來說,其炎癥反應也相對較輕,但可能此類患者的哮喘發(fā)作,取決于炎癥反應的相對比例,而非絕對比例。此外,本次研究中無效患者加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后,有效性大為增加,也進一步提示了炎癥反應在此類患者發(fā)病機制中的重要性。
李馨等[4]通過對上述兩類患者進行相關指標的分析,認為CVA可能存在支氣管擴張藥治療有效和無效兩種亞型,支氣管收縮程度可能是決定支氣管擴張藥療效的重要因素。對于是否存在亞型,我們的研究中并無明顯證據,但支氣管收縮程度導致的氣道高反應嚴重程度,確實對支氣管擴張藥療效有重要影響。除此因素外,還可能與氣道高反應和炎癥反應在哮喘發(fā)病中占據的相對比例有關。當然,這只是我們的初步推論,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探討。
[1] 奎向和.咳嗽變異型哮喘4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21(7):46-47.
[2] 黃關林.咳嗽變異型哮喘34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09,11(14):1529.
[3]Shaw RJ,Djukanovic R,Tashkin DP,et al.The role of small airways in lung disease[J].Respir Med,2002,96(2):67-80.
[4] 李馨,余莉,魏為利,等.支氣管擴張藥治療有效和無效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比較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