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發(fā)春
(作者為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秘書長)
2012年2月24日是胡適五十載冥誕,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胡適誕辰12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年。作為歷經清朝、民國兩個政權的人,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恰恰是胡適參與中國社會改革的邏輯起點。胡適最早參與的社會運動就是辛亥期間編輯《竟業(yè)旬報》,主張反清和改良中國社會,1911-1912年又是最早一位在美國報刊發(fā)表文章,為新生的共和政權辯護的海外的青年中國學者。胡適去世50年了,我們再來回顧這位歷史人物的貢獻和影響,可以述說的有很多,每位學者的看法或有不同,竊以為就其人生的歷史貢獻,起碼有幾個層面不能忘記:
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一大貢獻,是他倡導“白話文學正宗論”。1915年洪憲帝制復辟,也就是在那一年,蔡鍔等反袁軍起,中國政治格局大變動,最后袁氏中華帝國成黃粱美夢,蔡鍔等成為民國初期扭轉歷史樞紐的關鍵人物。過去我們習慣由政治層面論衡人物。在我看來,1915年,蔡鍔等反袁世凱的貢獻是政治上去舊,而胡適、陳獨秀的貢獻是文化上啟新。新文化運動何時開始的,學界有不同說法,有說1917年,也有說1919年五四開始算起,我比較贊成1915年說。那一年兩個安徽人,在太平洋的東西兩岸做了一件主旨同一的事,陳獨秀辦《青年》(新青年)雜志,胡適在留學地美國開始探討中國文學改良問題,倡導白話文學正宗論,進而引發(fā)新文化運動的勃興。
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過,延安時期他曾對采訪的美國記者斯諾說過,胡適是對他早年有很大影響的一位人物。事實也是如此,毛澤東在湖南辦自修大學,成立問題研究會,辦白話文的雜志《湘江評論》等,都得到過胡適的鼓勵、支持。毛澤東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之一,也是受新文化啟蒙哺育成長起來的第一批新式知識分子;他對胡適的歷史貢獻是了解的。
換句話說,毛澤東生前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一直強調要建立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如果我們拋開政治歧異,由其本義講,胡適倡導白話文學革命以及以白話文學為基礎的新文學新文化建設,可能是最符合毛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要求。文言文二千多年不能在中國大眾之中普及,大眾化從何而來?沒有大眾聽得懂、看得明白、說得流暢的便利文章,科學知識也不容易傳播和普及;民族性不是狹隘的民粹,也要建構在科學的文明的基礎之上。而民族的文明提升,有賴于文化的普及,白話文是適合大眾普及的最良善的文化工具。而眾所周知,毛澤東的白話文寫得最好!
胡適的歷史貢獻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胡適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大體上學界都有認同,可以把它概括為:既有新文化興起階段的倡導之功,又有新文化成長過程中驅動引擎之力。胡適既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理論指導者,又是開拓新文化事業(yè)忠實的踐行人。就此事來論,我想借用唐代詩詞家溫庭筠《江南詞》改述:“過盡千帆皆不是,世上流行白話文!”中國言文不一的歷史得以改寫,適合大眾的白話文流行,民國時期以白話文為基礎,革新后成為國語,1949年后我們建設現代漢語,總而言之,白話文流行了近百年了,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未來,白話文還將是我們大眾便利使用的表情達意的最好工具。新文化時期倡導白話文運動,胡適的功勞甚大,對現代中國人的思想世界和文化生活的轉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胡適
胡適是一位思想家,對近代中國思想界是有貢獻的。胡適的思想超越了狹隘的地域或國情論者局限,更富有世界性。我們要細數他對國家的傾情付出有很多,如果說,提倡“白話文學正宗論”,推動播種新文化,驅動中國文藝復興事業(yè),矢志一點一滴改良民國時期貪腐、疾病、貧窮的中國社會,是他與大多數中國人共同的理想追求;那么立場堅定地公開提出,中國要“充分世界化(現代化)”,無疑是他的一個不可不說的思想奉獻,也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社會向世界開放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發(fā)展路徑。
讓我們細致品味一下胡適說的話對今天的中國是否還有價值:“一個民族也和個人一樣,最肯學人的時代就是那個民族最偉大的時代;等到他不肯學人的時候,他的盛世已過去了,他已走上衰老僵化的時期了。我們中國民族最偉大的時代,正是我們最肯模仿四鄰的時代:從漢到唐宋,一切建筑、繪畫、雕刻、音樂、宗教、思想、算學、天文、工藝,哪一件里沒有模仿外國的重要成分?佛教和他帶來的美術建筑,不用說了。從漢朝到今日,我們的歷法改革,無一次不是采用外國的新法;最近三百年的歷法是完全學西洋的,更不用說了。到了我們不肯學人家的好處的時候,我們的文化也就不進步了?!?/p>
這是胡適1934年6月在一篇《信心與反省》文章中對中國歷史提出反思、對現實中國提出愿景的一段話。他對中國必須邁入全球化時代有著較早預知,主張學習先進,學習西方,中國要融入全球化文明步伐,為此不惜世人加在己身的非議和誤解。
中國融入全球化歷史進程,充滿了歷史的滄桑;它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艱苦努力下逐漸實現的。近代以來,中國被動地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向西方學習,向西方尋求真理,是在古老的東方文明大國與西方文化激烈的沖撞中逐漸達成的進步觀念。提出學習西方,最早的不是胡適。林則徐、徐繼畬一輩已經主張睜眼看世界,李鴻章、郭嵩燾等洋務派雖敗卻足以殷鑒后世的學西方實踐。康有為、嚴復、孫中山等一批先進人士,都是在時代的激烈論爭中,努力堅持向西方學習的方向,被毛澤東看作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代表“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但是民國成立后,中國的社會政治局面在北洋政府統(tǒng)治下墜入黑暗,復古思潮與西化的論爭,在新的形勢下更加激烈。胡適等新文化領袖人物,站到了時代的前列,以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倡導學習西方,立場堅定地主張中國要世界化(現代化),當時作為一個學者的胡適年齡不過30歲左右。
在新文化運動興起的那個時段,康有為、嚴復、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等近代思想文化界大佬們都依然占據著歷史的舞臺??涤袨槭侵谋;庶h人,醉心孔學;以《天演論》影響國人觀念的嚴復,卻非議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文化革新;孫中山等國民黨人困于社會政治失利,在思想文化上難以建樹;梁啟超撰寫出版《歐游心影錄》,認為歐洲的科學破產了,號召青年要請出孔子、老子、墨子三位大圣,打東方文明牌,去拯救大海那邊的西方文明;年輕學者梁漱溟發(fā)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以新鮮的文化多元論,反對西化論。是胡適立場堅定地告訴國人,將來中國科學化與民治化,“是無可疑的”。
他提出中國要一心一意接受西方新文明,而不是抗拒或有選擇性的采納 。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 ,亦即 “一心一意的現代化”,或“全力的現代化”,指出中國學西方的目標就是充分的現代化;1930年代他嚴厲批評有國民黨背景的十教授提出所謂“中國文化本位論”主張,大聲疾呼現在的人說“折衷”,說“中國本位”都是空談,此時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盤接受這個新世界的新文明?;仡櫚倌隁v史,我們發(fā)現,盡管胡適很多時候被誤解為“全盤西化論”者,但是他所倡導的以西化即他心目中的“現代化”來改造中國文化,用“充分的世界化”再造中國新文明,基本路徑沒有錯。胡適提出的文化惰性主義觀念,對文化本質及其表現形態(tài),有著非同一般的清醒認識。對這段歷史,今天的國人在憂深思遠的回味中或許不無心得。而我們也要歷史地看待胡適堅定倡導的中國要充分的世界化,主張向西方學習的觀念主張。
胡適在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歷史影響,當然不能是胡適朋輩和弟子們戲臺內的喝彩。說胡適是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影響的歷史人物,是要證據的。對建國后社會政治運動了解的學者都知道,1950年代對胡適思想的批判,中科院等機構曾經分為九個批判小組從哲學、文學、史學、政治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予以最猛烈的抨擊,涉及政治思想、杜威實驗主義、哲學方法論、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文學理論、小說考證、民間文學研究、史學理論、中國史學史、禪宗史、考據學、教育思想、語言文字學等學科領域的重大主題,可見胡適一生涉及的思想文化和知識領域確實廣泛。簡單梳理下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文化史,我們發(fā)現胡適扮演主角或側身其中的重大主題論爭,就有共和和立憲制度、文言與白話文論爭、問題與主義論爭、無政府主義批判、東西文化論戰(zhàn)、科學與人生觀論爭、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論爭、無神論與宗教問題論爭、實驗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傳播、整理國故運動、中國社會史論爭、中國本位文化與全盤西化論爭、新月時期人權運動論戰(zhàn)、惟生論與新生活運動批判、聯省自治運動與武力統(tǒng)一、民主與開明專制論爭、自由主義與第三條道路等。有沒有胡適,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思想文化史照樣寫得出;但可以想象,少了胡適,近代思想文化史也會少了些精彩的篇章。在此想引用已故著名華裔學者唐德剛先生的一段話。1991年,唐德剛先生在臺灣胡適誕辰百年紀念的一次演講中,曾嘗試給胡適歷史地位予以定位。他認為胡適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可以同文武周孔、諸子百家等文化大人物一起排隊的百人之一,是與當下中國人最靠近的一位對中國文化起到棟梁作用的歷史人物①。唐公的評價是否妥當,大家可以討論。最近余英時先生評論胡適,“胡適在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的確遠在其他同輩學人之上”“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②。
胡適與蔣介石(右)在一起
再簡單說說胡適與近代中國政治的關系。對中外政治史有起碼常識的人,都知道政治的基本涵義之一,就是“處理眾人之事”。所以只要有社會人群的存在,政治就不可避免,也無法避開;對那些追求自由平等和人類真理的學者來說,議論和參與政治,也是正常社會的正?,F象。那么在不正常的民國社會里,根據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議論和參與政治,也是積極的而非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一位早年就成名的思想家,在二十世紀激蕩的年代里,不可能繞開政治或者說自外于政治。胡適作為一位自由主義思想家,一輩子主張民主與科學、自由和平等,反對專制獨裁,反對暴力,強調社會漸進改良、理性、容忍、進步,在面對政治強人的時候亦能基本不改其政治主張。最新公布的《蔣介石日記》中關于胡適的記載和反映蔣氏內心的筆端評價,就值得回味,對學術界思考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也有較好的啟發(fā):
安徽績溪上莊胡適故居內胡適坐像
1958年4月10日,胡適回臺灣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典禮當天蔣介石與“副總統(tǒng)”陳誠到會祝賀并出席胡適主持的院士會議。據在現場的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呂實強《如歌的行板——回顧平生八十年》等記載,蔣介石蒞臨講話,言論之中有兩段話引起胡適當面頂撞。一是蔣氏先夸獎胡適學問和品德,話鋒中卻提到五四時期“打孔家店”舊事,說“那就是關于提倡打倒孔家店。當我年輕之時,也曾十分相信,不過隨著年紀增長,閱歷增多,才知道孔家店不應該被打倒,因為里面確有不少很有價值的東西”。胡適則正言回之:“承總統(tǒng)對我如此的稱贊,我實在不敢當,在這里仍必須謝謝總統(tǒng)。不過對于打倒孔家店一事,恐怕總統(tǒng)是誤會了我的意思。我所謂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權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學說,凡是不允許人家懷疑的、批評的,我都要打倒?!雹鄣诙卧挘Y氏言論中詆毀大陸共產黨政權之余,要胡適任院長后的中研院擔負反共抗俄等政治任務:“因此,期望教育界、文化界與學術界人士,一致負起恢復并發(fā)揚我國固有文化與道德之責任。”在全場人員臉上神色已經為之凝固、情緒高度緊張的氛圍中,胡適仍然出言反駁道,“剛才總統(tǒng)對我個人的看法不免有點錯誤,至少,總統(tǒng)夸獎我的話是錯誤的?!彼赋鲋醒性旱呢熑问牵骸罢劦轿覀兊娜蝿?,我們不要相信總統(tǒng)十分好意夸獎我個人的那些話。我們的任務,還不只是講公德私德,所謂忠信孝悌禮義廉恥,這不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所有一切高等文化,一切宗教,一切倫理學說,都是人類共同有的??偨y(tǒng)對我個人有偏私,對于自己的文化也有偏心,所以在他領導反共復國的任務立場上,他說話的分量不免過重了一點。我們要體諒他,這是他的熱情所使然。我個人認為,我們學術界和中央研究院挑起反共復國的任務,我們做的工作,還是在學術上,我們要提倡學術?!雹?/p>
胡適不愿意人們誤解他參與領導的五四時代文藝啟蒙運動真諦所在,也不想蔣氏給“中研院”這樣的學術單位派政治任務,用其胡適式淑世主義態(tài)度擋回。當天蔣介石為自己精心思考的推獎胡適和布置“中研院”目標任務的演講辭被胡適頂撞,耿耿于懷,當場要拂袖而去,被陳誠拉住。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收藏的《蔣介石日記》(手稿)等資料讓我們了解一件事:蔣氏當晚在日記寫下一段大罵胡適文字:
“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舉。第一次乃是民國十五年冬、十六年初在武漢受鮑爾廷宴會中之侮辱。而今天在中央研究院聽胡適就職典禮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說是求全之毀,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tài)已深,不久于人世為慮也。 十時,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參加院長就職典禮,致辭約半小時,聞胡答辭為憾,但對其仍禮遇不予計較……因胡事終日抑郁,服藥后方可安眠?!雹?/p>
上述蔣氏日記的記載,學者或有不同解讀。竊以為在近代中國能找到一位學者的言論讓最高統(tǒng)治者難堪下不了臺,夜不能寐,吃了安眠藥還睡不著;第二天還是吃了安眠藥安睡不了,對胡適不爽和忌恨情緒維持一周難以消解,這樣的歷史場景近代中國實在不多。起碼這段史料證明,胡適作為一位學者,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當胡適一輩前后學者還不能由自己的社會角色意識,自覺地認知如何與執(zhí)政者相處時,胡適表現出的知識理性精神,已經超越了同輩們社會生活的認知時空,其實認識問題的時空差距,也正是大多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地方。所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批胡運動,那些說胡適是“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忠實走狗”的人,往往是運動之中不能不說,要說也只能說得一時,多年后就不會再說,因為經不起歷史的檢驗。
去過安徽績溪的人們都知道,此地邑小士多,代有聞人。名人多,自然名人故居多。胡適是由徽州走出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最早用“徽駱駝”、“績溪牛”等提煉徽文化精神的一位學者,他的文化遺產應該得到故鄉(xiāng)人民的高度重視。2009年,筆者指導幾位研究生去徽州作“當代徽州人對徽州文化的認同研究”課題研究時,意外發(fā)現不僅是現在人們重視徽派村落、建筑民居等物化的歷史文化遺產,當下大多數徽州人,依然認同胡適與朱熹、戴震,認為他們都是代表徽州文化的符號式人物。因此,對胡適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和研究,有其必要性,新世紀的中國應具有更寬大的胸懷和文化自信擁抱曾經飄落海外的徽州之子。
胡適已經故去半個世紀,早年所生活的績溪故鄉(xiāng),物化的文化遺產物件,例如被修繕的故居已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媒介報道,2008年12月,在紀念胡適誕辰117周年學術座談會上,績溪本地的文化學者提出興建“胡適紀念館”建議。筆者認為,如果要建,還是要事先研究和規(guī)劃好。例如現今績溪上莊胡適故居的胡適白色半身坐像,兩旁懸掛的蔣(介石)氏挽聯——“ 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與胡適生前手書的“努力做徽駱駝”作楹匾搭配,多少有點差強人意。胡適是二十世紀中國在當時有貢獻、對后世有大影響的學者,已經刻在歷史的年輪之上,不需要家鄉(xiāng)人再給他添加什么褒揚溢美之詞。胡適的墓園在臺灣南港“中研院”內,墓碑上的文字是做過北大圖書館館長的學者毛子水撰寫,那樣的手筆眼下國中已難尋覓。蔣氏曾給胡適寫的流傳甚廣的挽聯,本為他人代擬。胡適去世當天,蔣介石日記以“胡適心臟病暴卒”、“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yè)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記錄和惡貶,無悲意,有竊喜。這也是近代中國政治家對知識分子口是心非之一例。
竊以為,胡適的故鄉(xiāng)人,或許在將來可能建筑的胡適坐像碑石上,刻錄下胡適生前喜歡、也是他精心創(chuàng)譯的羅伯特·勃朗寧一首詩《你總有愛我的一天》,可能更有意象。詩錄如下:
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我能等著你的愛慢慢地長大。
你手里提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種,六月才開的嗎?
我如今種下滿心窩的種子,
至少總有一兩粒生根發(fā)芽,
開的花是你不要采的,——
不是愛,也許是一點喜歡罷。
我墳前開的一朵紫羅蘭,——
愛的遺跡,——你總會瞧他一眼;
你那一眼嗎?抵得我千般苦惱了。
死算什么?你總有愛我的一天。
讀過胡適著述和了解胡適人生經歷的人們,口誦心惟,自有定評,褒善貶惡,自在人人,抑或是最好的文辭。
注釋:
①唐德剛:《胡適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1991年12月臺北耕莘文教院演講。引見《胡適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
②余英時:《胡適是20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家》,上海,《東方早報》2011-12-16。
③引自潘光哲:《胡適和蔣介石的“抬杠”》, 《隨筆》,2008年第4期。
④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七冊,,臺灣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4年版,第2665頁。
⑤《蔣介石日記》手稿,1958年4月10日。引見陳紅民等《差異何其大—臺灣時代蔣介石與胡適對彼此間交往的記錄》,《近代史研究》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