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麻一青 季紅益
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北京 麻一青 季紅益
本文總結了普通高校對殘疾人教育的各種管理模式,并將其歸納成四種:獨立設置殘疾人高等教育學校,校一級管理,校、院二級管理,混合管理。指出這些模式是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所構建,同時討論了各種管理模式的特點,提出未來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與建議。
殘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學院;管理模式
殘疾人高等教育,是殘疾人在高等教育機構進行學習接受教育并獲得相應學歷證書的過程,它包括獨立設置高校、高校的二級學院(系)、成人教育、電大、自考、遠程教育學院、網絡學院等,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5年山東濱州醫(yī)學院,在全國開始專門招收肢殘學生;1987年,北京大學招收21名來自全國各地殘疾學生;同年長春大學面向全國對視障、聽障學生實施單考單招政策;1997年天津理工學院,2000年北京聯(lián)合大學都開始招收聽障、視障學生(詳見招生情況表)。2008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2]、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意見的通知》[3]都明確要求:加快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發(fā)展,進一步完善殘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應依據有關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錄取標準的殘疾考生,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招收。高等特教學院要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擴大招生規(guī)模,拓寬專業(yè)設置,提高辦學層次。這些法律法規(guī)和方針政策都表明,我國政府在未來一個時期將更加重視發(fā)展殘疾人高等教育。截至2011年底,經教育部批準,我國實施單考單招政策(指經教育部和省、市考試院批準,由招生院校根據考生實際情況,單獨命題、單獨組織考試、單獨錄取的招生政策)。專門招收殘疾人的高等院校18個,在校生近5000人,年招生計劃約為1349人。近30年通過單考單招政策進入大學的殘疾人達30000多人。
肢殘和輕度聽障、視障學生也可以通過普通高考,進入高校就讀。十一五期間,高校錄取殘疾學生約30000人[4]。2002年經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批準,北京成人高考自2003年起面向殘疾人實施單考單招政策[5]。該政策首開成人教育對殘疾人實行特殊政策,而且肢殘也列入政策的實施范圍,到2011年底累計招生1600多人。2004年,中央電大成立了殘疾人教育學院,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面向殘疾人開展高等學歷教育,截止到2011年累計招生7000多人[6]。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以殘疾人在普通高校就讀為基礎,在特殊教育學院(殘疾人教育學院)就讀為骨干,殘疾人高等繼續(xù)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式就讀為輔助的格局。
我國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招收殘疾人情況表
殘疾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學校中殘疾人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置(特教學院或殘疾人教育學院,以下簡稱特教院)、隸屬關系、職責分工和職權劃分制度的總和,是管理組織體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復合體[7]。它的特點是以普通高校為依托,特學院組織實施,資源共享,專業(yè)學院(系)參與的教育活動。特教院管理模式是學校長期辦學經驗的積累與總結,并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所構建。普通高校殘疾人高等教育負有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兩大基本職能,對象的特殊性、形式的靈活性、規(guī)格的多樣性、內容的適應性是其顯著特點。目前我國18所招收殘疾人普通高校基本上可歸納成四種模式:獨立設置殘疾人高等教育院校,校一級管理,校、院二級管理,混合管理。
1.獨立設置殘疾人高等院校
學校根據中央與地方殘疾人教育保障政策和學校的總體發(fā)展規(guī)劃,編制年度計劃和長遠規(guī)劃。其特點是:學校有專職教師隊伍,豐富的教學資源,各類配套設施,有一套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有相對獨立而自成體系的辦學制度;管理機構比較健全,領導班子齊全;有獨立的財務,有辦學自主權,在辦學過程中有較大的獨立性;有充足的辦學經費及自我發(fā)展的經濟能力和空間。
2.高校內殘疾人教育一級管理模式
特教院既是辦學實體,又是管理主體。特教院統(tǒng)攬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全部工作,確定辦學目標、組織分配資源、協(xié)調各方關系等,在校管理下制定規(guī)章制度,組織專業(yè)申報、單考單招,負責學籍、學歷證書的管理,教師、教材、教學、考核、經費等工作全部由特教院負責。其特點是:一是運行簡單,信息失真和損耗少,效率高。“特教院→系部主任→職員”,關系簡明令行禁止,能對教學過程進行及時監(jiān)控和調整,利于教學計劃的全面實施,便于實施統(tǒng)一的教學和學生管理;二是保障教學質量。特教院是教學實體,系主任、任課教師及班主任是由學院統(tǒng)一聘任、考核,促使教職員工對殘疾人高等教育進行研究,遵循特殊教學的規(guī)律,班主任對殘疾學生盡職盡責。特教院對教學計劃、大綱、教學方法、命題、考試的評估體系健全提供了保證;三是降低辦學成本。教學的統(tǒng)籌安排,專職管理,能夠有效利用資金;四是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yè)能持續(xù)發(fā)展,擺脫依附性。責權利的統(tǒng)一,激發(fā)特教院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加注重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加重視管理的規(guī)范化,各項工作容易到位。有利于特教院在殘疾人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中做大做強,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該模式也有明顯的不足,首先,不能充分調動各院系的積極性,教學資源的調配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殘疾人高等教育實現規(guī)模效應。其次,缺少規(guī)范的管理鏈,難以形成監(jiān)督,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因此,該管理模式比較適應于規(guī)模不大,專業(yè)相對單一的殘疾人高等教育。
3.高校內殘疾人教育二級管理模式
特教院為管理主體,院系為辦學實體。學校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職能和教學職能相分離,管理層由特教院和其他院系組成。特教院以行政管理為主,傳達教育主管部門關于殘疾人教育的方針政策,負責制定規(guī)劃和戰(zhàn)略,規(guī)章制度,履行宏觀管理職能,負責單考單招,考試、成績、學籍、教材以及對教學質量和教學過程監(jiān)督和控制。院系負責按教學計劃實施教學,安排院系教育資源的使用,制訂課表,安排教師,組織學生考試,實施考勤和日常的學生管理,即完成教學組織和學生管理。該模式弊端在于:一是運行層次多。特教院與學生溝通的難度和復雜性變大,計劃方案會因為逐層分解而變得模糊不清失去了原有的宗旨。院系是平級單位,在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政策以及實施各項工作任務等方面,需要多方協(xié)調才能落實,因此效率不高;二是教學質量難提高。殘疾人高等教育要遵循按需施教,個別化教育原則,應根據殘疾人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而院系教師習慣用固有的教學方法套用到殘疾人教育,使得學生難以適應,影響教學質量。
4.高校內殘疾人教育混合管理模式
混合模式是以校一級、二級中的一種為主導,另一種為輔的靈活和務實的管理模式。其特點是特教院與院系形成分工,由院系與特教院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以行政為主要手段,以各自的價值取向來調節(jié),實現對殘疾人的教育目的?;旌瞎芾砟J接欣谔亟淘号c院系的協(xié)調,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理,減少矛盾,適用于規(guī)模較大的殘疾人高等教育?;旌瞎芾砟J皆谝欢ǔ潭壬鲜且患壒芾砗投壒芾淼慕徊?,有著很強的適應性。
1.模式的選擇
普通高校殘疾人高等教育應采用二級管理模式,即特教院管理為主,院系組織教學,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xié)作是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其優(yōu)勢:一是利于高校殘疾人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充分調動和利用全校資源,如師資、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實驗實習等,保障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共享資源,滿足殘疾學生的心理歸屬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大學的學習情境中;二是利于調動專業(yè)院系的工作積極性,促進殘疾人教育事業(yè)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三是特教院可以從具體的日常教學、學生管理中解脫出來,從整體上把握全局、統(tǒng)籌全校的殘疾人教育工作。從而利于殘疾人教育的各項政策、標準的統(tǒng)一,促進教學管理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實現二級管理的預期目標,應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特教院具有科學決策和良好的管理協(xié)調能力,具有較高的威信;二是各院系有較高的殘疾人教育積極性和良好的全局觀念。二級管理模式運用得當,就能釋放各部門的能量,動員全校的積極性,全方位地開展殘疾人教育,促進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
2.當前高校殘疾人教育模式改革必須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二級管理模式中,教學單位為殘疾人教育服務時,在教學形式、內容、方法、學生管理等方面容易按照普通高等學校固有的模式操作,不具有殘疾人教育特色和針對性。因此,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1)處理好學校、特教院、辦學單位三者之間的關系。普通高校殘疾人教育的主體是學校和代表學校行使管理職權的特教院,管理對象是各院系,管理者和辦學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力。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要明晰它們的不同作用和相互關系,處理好權力與利益。辦殘疾人高等教育,一講質量,二講效益,在效益中,社會效益是辦殘疾人高等教育過程中容易忽視但又非常重要的內容。職、權、利的合理分配是教育管理的一項基本要求,分配好能保證各院系的積極性,促進平等競爭和管理的暢通無阻。(2)理順關系,明確責任與權利。高校給予特教院管理全校殘疾人教育的職責,也要賦予其一定的行政權利。特教院是校內殘疾人教育的管理主體,應該具有相當的統(tǒng)籌管理權,包括學校殘疾人教育工作總體規(guī)劃與計劃權,對各院系參與殘疾人高等教育辦學的宏觀調控和協(xié)調權,以及一定的經費處置權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特教院計劃、監(jiān)督、服務、指導、協(xié)調和評估等方面的職能。(3)特教院要有職責明確的工作科室,加強校內外交流特別是與社會企事業(yè)單位合作。各學院要有專門負責殘疾人教學的分管領導,配備專門的教學秘書和學生輔導員,建立各項工作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規(guī)章制度,如《殘疾人高等教育條例》、《殘疾學員手冊》、《殘疾人高等教育分管領導職責》、《專兼職教師職責》等。合理分配辦學經費,建立殘疾人高等教育辦學的激勵機制,使全校殘疾人教育的管理既保持規(guī)范有序,又充滿活力和靈活性。(4)健全殘疾人高等教育分配機制。為調動各方辦學積極性,擴大辦學規(guī)模,學校應創(chuàng)新殘疾人教育財務分配體制,建立靈活多樣的激勵機制和運作模式。
【1】唐忠輝.論我國殘疾人受高等教育的法律保障[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意見.2008-04-23新華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4/23/content_80361 56.htm.
【3】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意見的通知〔2009〕41號[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22130.htm.
【4】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2006-2010年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統(tǒng)計年鑒.[EB/OL]http://www.cdpf.org.cn/sjcx/node-5061.htm,2010-3-10.
【5】北京教育考試院.北京高等教育招生改革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8.
【6】劉增輝.開展殘疾人高等教育集中體現了電大的核心價值.[EB/OL].2011-01-20.http://dianda.china.com.cn/zhuanti/content_3974295.htm.
【7】黃偉.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4):10.
【注】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09YJE880002。
(編輯 劉麗娜)
(作者單位:北京聯(lián)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