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志鋒,閻帥威,張國璽,洪 磊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速度素質對提高青少年中長跑運動員成績的作用
閻志鋒,閻帥威,張國璽,洪 磊
(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本文通過對王軍霞、邦達連科、北京男子中長跑隊、奎羅伊等優(yōu)秀運動員的各項運動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研究說明了速度素質在中長跑運動中的重要性,建議在運動訓練和選材過程中對其引起足夠重視。
速度素質;中長跑;運動成績;運動訓練
通過對當前高水平田徑賽事的長期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中長跑項目正向著以耐力為基礎、速度為核心、力量作保證為競技能力構成特點的方向發(fā)展。于是以往的訓練模式便不可避免的被打破,新的訓練模式勢必應運而生。而新的訓練模式下,速度素質的被重視已是大勢所趨。由于中長跑的過程中無氧代謝產(chǎn)物會隨比賽時間的推移和強度的增強而不斷累積,所以在保證運動員發(fā)展專項耐力和有氧代謝能力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其速度素質和機體無氧代謝的糖酵解系統(tǒng)供能能力。
2.1 研究對象
速度素質在提高青少年中長跑運動員運動成績方面所起的作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通過圖書館、互聯(lián)網(wǎng)等渠道,以電子檢索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的方法對中長跑運動訓練發(fā)展歷史、趨勢以及供能特點進行分析研究。
2.2.2 比較分析法通過查閱資料對王軍霞與邦達連科10000米分段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北京青年中長跑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青年運動員速度素質的比較分析;對潞河中學田徑隊青年女子中長跑運動員進行為期一年訓練前后專項成績的指標展開分析。
3.1 中長跑運動訓練方法的演變與速度素質
中長距離跑(簡稱中長跑)是田徑項目中以運動員速度、耐力素質為競技能力主導因素的體能主導類運動項目,屬于田徑運動中的徑賽項目。根據(jù)比賽項目距離的長短劃分可分為中距離跑和長距離跑。隨著運動訓練及其相關學科的發(fā)展,中長跑的訓練方法也在不斷演變,大致由3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1896 ~ 1916年,以不間斷長跑訓練為主,較多依賴于運動員個人天賦和自我控制能力。第二階段,約在20世紀40 ~ 60年代,受“二戰(zhàn)”影響,只有瑞典等少數(shù)中立國家在中長跑項目上的水平有較大提高。里法特萊克訓練法以及除此之外的間歇訓練法、重復訓練法以及適用于高水平運動員的模式訓練法,以代謝過程的原理把速度和耐力結合起來的馬拉松式訓練法,里迪亞德訓練體系等都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速度素質在中長跑專項中的訓練中受到普遍重視。20世紀70年代以后中長跑訓練開始進入新的階段,整體訓練方法是這一階段初期較為先進的訓練方法之一,它通過分析影響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各個因素并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同時依據(jù)遺傳特征、身體素質特點、能量的儲備與代謝、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對運動員進行全面控制。事實證明,隨著動中長跑項目的運動強度大、平均速度快、沖刺距離長新特點的出現(xiàn),中長跑職業(yè)運動員的速度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3.2 中長跑運動的機體供能特點
中長跑是田徑中競爭較激烈的項目之一,主要是由于其供能特點決定的??梢钥吹?,在國際田聯(lián)舉辦的高水平職業(yè)比賽和奧運會比賽中,該項目運動員的各項競技能力在穩(wěn)步提高,對抗和競爭也日趨激烈,有時甚至是以厘米為單位的差距來決定名次。這自然對選手的速度和與其相對應的供能代謝系統(tǒng)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跑進全程來看,作為人體能量利用率最高、生化反應最充分、能源儲備量最大的有氧代謝功能系統(tǒng)的功能是伴隨整個比賽過程的。但在大強度的激烈比賽中,運動員身體以肌肉中儲存的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為能量來源的磷酸元系統(tǒng)會在比賽開始后10秒左右的時間內被耗盡,而在整個高強度、順時位移速度不斷發(fā)生改變的比賽過程中則一定離不開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不斷重復再合成的ATP來保證變速和提速的動力來源。由于糖酵解是機體在缺氧情況下進行不完全分解釋放能量來維持運動所需的生化過程。因此,產(chǎn)生的代謝產(chǎn)物堆積所產(chǎn)生的機體疲勞加劇和機體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的逐步適應協(xié)調達到工作最優(yōu)狀態(tài)的二次呼吸、極點、穩(wěn)定工作狀態(tài)等隨著比賽的進行依次出現(xiàn)。而單純以有氧代謝供能為主的情況已經(jīng)逐漸不適應競技水平越來越高的高水平賽事。
表1 潞河中學田徑隊中長跑專項女生入隊時各項成績列表
表2 潞河中學田徑隊中長跑專項女生一年訓練后各項成績列表
表3 王軍霞與邦達連科萬米比賽過程中各時段用時數(shù)據(jù)
表4 北京男子中長跑運動員與前世界紀錄創(chuàng)造者奎羅伊各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對比
3.3 速度儲備與速度素質
所謂速度儲備就是運動員的絕對速度與專項平均速度之差。通過比賽可以看出,運動員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都需保持平穩(wěn)較快跑速才能取得較好運動成績。這是建立在運動員具有較好速度儲備基礎上的。由于中長跑比賽勝利的基礎是耐力,而核心在速度,所以絕對速度能力儲備越大,提高成績的可能越大,該運動員最后沖刺階段獲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3.1對潞河中學田徑隊中長跑訓練同學的調查分析根據(jù)表1研究發(fā)現(xiàn)該運動隊隊員100米項目入隊成績普遍較差。
而經(jīng)過與表2數(shù)據(jù)對比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根據(jù)隊員自身條件經(jīng)過近一年速度素質針對性訓練使其100米項目成績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后,其專項成績亦出現(xiàn)相應提高。由此可見,速度素質的提高對她們專項成績有顯著影響。雖然有個別樣本不符,但差異極小。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之所以造成這種現(xiàn)象與其訓練時間、方法有密切關系。有教練認為中長跑就是比耐力,所以只注重有氧訓練,結果耐力有所提高,但速度卻沒有跟上,以至成績難以提高。而運動成績有顯著提高的研究對象均以先提高速度素質基礎兼顧耐力素質基礎,然后過渡到專項素質訓練,如專項800米的運動員可以經(jīng)過400米訓練之后逐漸變換項目長度。
3.3.2王軍霞與邦達連科絕對速度的比較與分析表3顯示,王軍霞在整個比賽過程中每千米平均用時2'57",最后3000米每千米平均用時2'43"。這對萬米項目來說不光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耐力基礎,更要求運動員有一定的速度能力作為保證。相比較來看,邦達連科每千米平均用時3'06",這說明她在耐力方面和王軍霞有一定差距,每千米要落后王軍霞約9";王軍霞7000米之后開始加速,最后1000米用時僅2'40",而邦達連科則在最后1000米才開始加速,且用時2'56"才完成,這說明王軍霞在速度能力方面較邦達連科有明顯優(yōu)勢。由此可見,在高水平比賽中,速度對于最終比賽成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馬俊仁教練在對運動員進行大運動量訓練的基礎上還加強了速度訓練??梢姡\動員基本耐力素質作為基本,速度素質及其儲備將成為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勝的關鍵。
3.3.3 北京青年男子中跑運動員與世界優(yōu)秀青年運動員速度素質的比較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男子中長跑運動員絕對速度與國外優(yōu)秀選手存在的差距是我國該運動男子項目運動成績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認為我國女子中長跑項目在世界賽場取得的成績普遍優(yōu)于男子,還應歸功因于運動員過硬的速度素質。
由表4可以看出,100米成績與運動員相應的專項成績基本呈正相關關聯(lián)。這是由于在中距離跑項目中,運動員的100米成績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其速度素質。而速度素質又與專項成績的提高密切相關。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2005年以后的世界級田徑比賽中(2005年以前也存在但趨勢不甚明顯),運動員從起跑到途中跑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跑速,而且伴隨突然加速變速等途中跑的戰(zhàn)術運用,另外終點沖刺的距離也在不斷延長,這就要求運動員必須有一定的高速奔跑能力——速度素質。與世界級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員相比,北京市中長跑隊運動員的速度素質相對較差,因此認為提高其運動成績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切實提高速度素質。同樣,我國男子中長跑項目要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需從提高速度素質著手,并且在選材方面予以重視,在訓練過程中加大速度訓練所占的比重。
4.1 結 論
4.1.1從中長跑運動訓練方法的演變來看,提高運動成績的關鍵在速度,速度的核心又在于絕對速度和速度儲備。
4.1.2由中長跑功能特點出發(fā),運動員磷酸元和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與專項成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
4.1.3中外中長跑運動員由于訓練方法單方面的因素差異,導致其相應競技能力、最終運動成績都具有顯著性差異。
4.2 建 議
4.2.1以提高絕對速度和速度儲備為手段推動運動成績的提高。
4.2.2在訓練實踐中重視作為速度素質發(fā)展基礎的供能系統(tǒng)的訓練必須提上日程。
4.2.3中長跑訓練可以先從短于自己專項的項目開始(越野跑除外),然后逐漸過渡至專項,可以取得“以短促長”的效果。
[1] 姜麗,李棟.論速度素質對中長跑訓練的重要作用[J].沈陽體育學院,1995(1).
[2] 強建明,喬玉芳.中長跑訓練應重視力量耐力訓練[J].山西體育科技,1996(1).
G822
A
1674-151X(2012)02-016-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2.02.009
投稿日期:2011-11-29
閻志鋒(1985 ~),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