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峰 張玉娟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50014)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病,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心絞痛作為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中醫(yī)歸屬“胸痹”范疇。中醫(yī)學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本文就此擬補腎活血針法治療冠心病穩(wěn)定性心絞痛,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分析研究如下。
參照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學會(AHA)修訂的《慢性穩(wěn)定型心紋痛診療指南》,選取穩(wěn)定型勞累性心絞痛患者進行觀察。中醫(yī)辨證及癥候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符合心腎虧虛、心血瘀阻證,胸悶、胸痛,疼痛在心前區(qū)或后背部,入夜更甚,伴腰酸乏力,畏寒肢冷,氣短,心悸,汗出,頭暈目眩,舌紫暗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沉微。辨證時,具有胸痛、胸悶主癥之一,其他癥狀具有2項及舌脈支持者,即可診斷。
入選病例均為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山東省中醫(yī)院針灸門診及心血管病房住院患者。共收治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41歲;病程最長15年,最短6個月;合并高血壓27例,腦血管病19例,糖尿病10例。將符合納入標準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按照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原則,根據隨機數字表,將受試者進行隨機編號,以1:1的比例分為觀察組33例和對照組33例。按照受試者入選順序給患者選擇與隨機號一致的試驗方法。分組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對照
治療組:主穴:腎俞、太溪、心俞、膈俞穴、內關。兼陰寒凝滯者加關元;兼痰濁壅塞者加豐隆,足三里。
操作手法:腎俞、心俞、膈俞穴向棘突方向斜刺1.5寸,腎俞、心俞施捻轉補法1分鐘,留針期間行針一次,共留針30分鐘;膈俞施捻轉瀉法1分鐘,留針期間行針一次,共留針30分鐘,均令針感沿兩肋向前胸放散;內關直刺0.5寸,施捻轉補法1分鐘,令針感向肘部放散。每日1次。
對照組:消心痛10mgTid,拜阿斯匹靈100mgQd,倍它樂克12.5mgBid,心絞痛發(fā)作時,硝酸甘油1.2mg舌下含服。
兩組治療中,每周查心電圖,觀察S-T段、T波變化,4周為1療程。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2002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組織編寫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觀察患者靜息心電圖及臨床癥狀改變。
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即“正常范圍”)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yōu)橹绷ⅲ渴一蚴覂葌鲗ё铚纳普摺?/p>
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
加重: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加深(達25%以上者);或直立T波變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異位心律、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見表2。
表2 治療后心電圖改善情況的比較(X2)
兩組比較心電圖改善情況,觀察組心電圖改善率81.82%,對照組心電圖改善率54.55%,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觀察組效優(yōu)于對照組。
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心絞痛基本消失或達到顯效標準,基本不用硝酸甘油;
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持續(xù)時間等主要癥狀減輕或達到有效標準;
無效:癥狀無改變;
加重:心絞痛等主要癥狀加重,必須服用硝酸甘油或者硝酸甘油用量增加。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改變療效比較(X2)
以癥狀為標準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有效率90.91%,對照組有效率69.70%,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觀察效優(yōu)于對照組。
中醫(yī)學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胸痹以心腎陽虛,脈絡淤阻為基本病機,證屬本虛標實。治療則應標本兼治,扶正通絡止痛,以達到通則不痛,榮之則緩的目的。表3中,觀察組癥狀改善有效率達90.91%,對照組有效率69.7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補腎活血針法在改善心絞痛癥狀方面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在試驗中我們還觀察到,針刺感明顯感傳者心絞痛緩解時間縮短,且發(fā)作次數減少明顯,常一次取效。也驗證了針刺“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的理論。在心電圖改善情況上,觀察組總有效率81.8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4.55%,由此得知補腎活血針法能夠較好的改善心肌供血,標本兼顧,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