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康復效果觀察
張梅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方法選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14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70例,采用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措施;心理護理干預組70例,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分,平均住院時間及復發(fā)率等。結果兩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較干預前均顯著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以及1年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結論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滿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精神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病程。
心理護理;精神分裂癥;康復;效果
精神分裂癥作為臨床精神科常見疾病類型之一,具有病程長,復發(fā)率高等特點[1,2],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精神分裂癥發(fā)病機制還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自身疾病、環(huán)境、性格等因素密切相關[3,4]。臨床報道顯示[5],有效心理護理能夠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及預后。筆者選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70例,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探討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
作者單位:273500山東省兗礦集團總醫(yī)院東院區(qū)精神科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精神科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精神分裂癥患者140例,均符合陳彥方編著《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6]中精神分裂癥臨床診斷標準;全部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齡25~61歲,平均(35.7±5.7)歲,平均病程(6.2±1.3)年;心理護理干預組(70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齡23~67歲,平均(36.0±6.4)歲,平均病程(6.0±1.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方面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措施;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采用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每周舉行一次精神分裂癥疾病及恢復相關知識講座,分析患者心理特點,著重宣傳藥物服用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7];特別是介紹復發(fā)之前癥狀,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控制。②定期組織社交活動,如唱歌,打乒乓球,看電影等,使得患者注意力得到轉移,不良情緒得到緩沖[8]。③針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況,采用支持性心理疏導,通過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疏導、啟發(fā)等使得患者不良心理得到宣泄,并感受到來自家庭及護理人員的溫暖,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臨床治療。
1.3 觀察指標 于干預前后分別進行患者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分[9]等評分,記錄患者住院時間以及隨訪1年精神分裂癥復發(fā)例數(shù)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0軟件進行,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較干預前均顯著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較干預前均顯著改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干預后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分比較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復發(fā)率比較 對照組和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分別(135.6±18.5)d,(92.4±11.3)d;對照組和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1年復發(fā)率分別41.4%,8.6%;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以及1年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復發(fā)率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復發(fā)率比較(±s)
注: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平均住院時間(d)1年復發(fā)率(例,%)對照組 70 135.6±18.5 29(41.4)心理護理干預組 70 92.4±11.3 6(8.6)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多發(fā)慢性精神類疾病之一,患者多表現(xiàn)為個性、情感及思維等方面分裂,青壯年多見。國內研究顯示[10],我國精神分裂癥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近年來國內外報道指出精神分裂癥治療除藥物控制外,臨床有效心理護理亦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通過包括定期健康宣教,加強溝通交流、緩沖不良情緒,對患者進行有效心理疏導、支持,從而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快康復進程。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較干預前均顯著改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且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干預后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評分、陰性癥狀量表(SANS)評分、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分、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心理護理干預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以及1年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康復效果滿意,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精神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縮短病程。
[1]朱春風,劉小花.工娛療改善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研究.實用護理雜志,2000,16(11):8.
[2]國效風,趙靖平.心理社會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結局的作用.國際精神病雜志,2006,33(4):205-207.
[3]陳淑清,王述彭,劉靜芬.精神病護理學.吉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13,114,119.
[4]林曉紅.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心理護理效果觀察.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22):2701.
[5]張紅英,吳偉娥.應用循證護理對緩解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負性心理的療效觀察.中國民康醫(yī)學,2009,7(14):1713.
[6]陳彥方.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75-78.
[7]鄭婕,高美玲.心理-康復護理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效果的觀察. 當代護士,2006,11(7):70-71.
[8]熊應菊,張希文.精神分裂癥發(fā)病誘因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護理學雜志,2006,1:66.
[9]黃秀麗,胡德龍.心理干預在伴有心理障礙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中的應用觀察.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8(14):127-128.
[10]陳樹橋,周逸如,陳麗鈺.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與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