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詩
自然界中不少動物擁有感人的“親情”,如羊的“跪乳之恩”,鴉的“反哺之義”。同樣,海洋中某些雄性魚類,表現(xiàn)出強大的“父愛”,十分感人。
富有父愛-海龜
海龜因種類不同而生活地域略有差異,但都有共同點,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交配期。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份為產(chǎn)卵期。每當夜間,先是雌龜爬上海灘,在沙灘高潮線的沙地掘巢產(chǎn)卵,并掩埋好卵之后,就獨自離去,返回大海不再復返。
可是,富有父愛的雄海龜,這時就辛辛苦苦地獨自擔當起護巢的艱巨任務。雄龜日夜守衛(wèi)在巢穴周圍,連狂風惡浪都趕不走它。一旦受外界刺激驚動,便不再返回海里;若有其他動物闖入巢內(nèi)偷吃卵,它就十分勇敢地與之搏斗,直至趕走為止;如果發(fā)現(xiàn)龜卵被海流沖走,就一個個把它銜回。就這樣堅持到孵化出幼龜為止,然后護著幼龜一同奔向大海。
愛子如命-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是鮭魚的一種,主要產(chǎn)于北半球。在亞洲北部海洋洄游的大馬哈魚,其故鄉(xiāng)就在我國的黑龍江省?!按篑R哈”三個字,是我國赫哲族的語言,意即“大眼大嘴的魚”。
每年大馬哈魚到達產(chǎn)卵場后,便急于尋找配偶。這時雄雌魚互相嬉戲追逐,極度興奮活潑。當它們定情之后,雙雙對對的情侶即匆忙地籌備筑巢。
先由雄魚辛勤地用前鰭在泥沙上面扒出碗大巢穴作為“洞房”,雌魚即在其上排卵,這時雄魚則寸步不離地守候左右,待雌魚排卵完畢,而雄魚也就全身顫動,將精子灑在卵的上面,進行體外受精,然后蓋上粗沙或小圓石粒,此時“終身大事”遂告成功。
過后,雌魚便離開巢穴,洄游到大海去。愛子如命的雄魚就用前鰭掘沙粗卵,并日日夜夜警惕地守衛(wèi)著卵穴,不許其他魚接近,特別是其他雄魚來騷擾,就用彎曲的兩頜去咬對方,奮力驅(qū)除直至筋疲力竭才罷休。它寧可疲累至死,也要全力保護自己的后代。
大馬哈魚從產(chǎn)卵到孵成幼魚,約經(jīng)90天時間,這時雄魚已骨瘦如柴了。極度衰竭的雄魚便被無情的海流帶走,或被沖到岸邊成了鳥獸的佳肴。
忠實殷勤-刺魚
雄刺魚是魚類中的“慈父”,體格健強,性情溫柔。每年一到繁殖的季節(jié),雄刺魚便格外地忙碌。它在海邊或河岸淺水的水草間選好一個水流較緩和平穩(wěn)的場所,就趕忙筑起巢穴,迎接雌刺魚安心產(chǎn)卵。在魚卵孵化期間,忠實的雄刺魚表現(xiàn)得十分殷勤,它每時每刻在巢穴周圍巡視,守護著它們的小寶貝,并隨時用新材料加固巢穴或清洗巢穴。
平時,雄刺魚頻頻扇動胸鰭,使巢穴內(nèi)部不斷地增加新鮮的水流,讓卵在孵化過程中得到充分的氧氣。待卵孵化成小魚了,雄刺魚就把巢穴的上部立即拆掉,同時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
小魚剛孵化出來,帶有卵黃囊,游泳不大方便,愛子心切的雄刺魚不準它們離開巢穴半步。如有其他魚類游了進來,它就逐個趕走。此時小刺魚在巢穴內(nèi)以卵黃囊內(nèi)的物質(zhì)為營養(yǎng)。當這些營養(yǎng)物質(zhì)消耗完了,小刺魚也就長大了,然后游向大海。
雄性養(yǎng)育-海馬
海馬是生長在南方熱帶淺海里的一種小型魚類,與一般魚類不同的是,它的頭部形似馬頭,因而得名海馬。小海馬是從雄海馬肚子里生出來的,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原來海馬在發(fā)情交尾時,雌海馬把卵產(chǎn)在雄海馬臀鰭的末端,有一個由兩層皮膜摺迭而成的孵卵囊里,它和澳大利亞袋鼠的“育兒袋”有點相似。“育兒袋”中有許多分支血管,可以保證供應“胎兒”的營養(yǎng)。
孵化出來的小寶寶仍然匿居在雄海馬的皮袋里生活。雄海馬就這樣懷著胎,含辛茹苦地擔負著“母親”的使命。
過20多天,“胎兒”發(fā)育成熟,到了分娩的時候了,這時雄海馬那長長的尾巴緊緊地卷在海藻類的植物上,本能地依靠腹肌的收縮力量,將身體一仰一伏,把小寶寶一尾接一尾地產(chǎn)出來進入魚類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