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敏華
宋代城市的演藝產(chǎn)業(yè)十分發(fā)達,演藝市場對于節(jié)目的需求量非常大。除了勾欄瓦舍的正規(guī)演出,其他階層特別是社會底層的人們,也像今天的“達人秀”一樣,有機會參加選秀,也有希望因演技出眾而躋身演藝界。這些人在未“達”之時,每每被稱為“路岐人”,在十字路口“撂地”賣藝。南宋《都城紀勝》載:“……執(zhí)政府墻下空地,諸色路岐人,在此作場,尤內(nèi)駢闐。又皇城司馬道亦然。……其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場之人。”
古代小商販每每擅長歌唱,因為做買賣需要吆喝,唱“廣告歌”,練就了一副好嗓子?!白愿羲藜拔甯?,沿門唱賣聲,滿街不絕?!备璩獌?nèi)容也是原創(chuàng)的,甚至即興編就。曲牌中的【甜水令】【包子令】【紫蘇丸】等,皆是“市人采其聲調(diào),間以詞章”慢慢形成的。
宋代“達人秀”的秀場不少,皇家也會為他們搭臺。元宵夜,皇家在宣德門外搭鰲山,中間是五色燈彩組成的“皇帝萬歲”四個大字,舞臺有上下兩層,上層是皇家梨園子弟表演,下層“露臺”就看民間演藝了。
“先是,京尹預(yù)擇華潔及善歌叫者謹伺于外,至是歌叫竟入”,京官們已經(jīng)對他們進行過“海選”了,這相當于當今之上“央視春晚”了。上過皇家元宵聯(lián)歡活動的,當然就“一朝聞名天下知”,甚至“一夕致富”了!
宋代的“達人”叫“道人”。“道人”指有才能、有技術(shù)之人,所以元代的紡織業(yè)女改革家尊稱“黃道婆”。楊萬里曾作《贈剪字吳道》一詩,送給吳姓剪紙藝人,因尊重他高超的剪藝,稱他為“吳道”。由此可見,“達人”首先應(yīng)當是“有道之人”。
(那沁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