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沈麗 林永賀 鄒記興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動物科學(xué)學(xué)院,廣東廣州 510642)
消化酶主要指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統(tǒng)分泌的具有催化食物分解的一類酶。魚類通過消化酶的消化作用把攝入的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zhì),再運輸?shù)浇M織細(xì)胞中,從而獲得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后代的物質(zhì)和能量[1-3]。消化酶活性是反映魚類消化生理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biāo),其高低關(guān)系到魚類對營養(yǎng)物質(zhì)消化吸收的能力[4-5],從而影響魚類生長發(fā)育的速度。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魚類消化酶活性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養(yǎng)殖的雜交鱧是由雄性的烏鱧和雌性的斑鱧雜交所得的子一代(F1),在生產(chǎn)上綜合了雙親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雜交優(yōu)勢,如具有肉質(zhì)好、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個體大等特點[6]。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雜交鱧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能力,本文對雜交鱧及其親本的肝臟和消化道各部位的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提供雜交鱧雜交優(yōu)勢證據(jù),也為日后雜交鱧配合飼料配方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
試驗所用的雜交鱧、斑鱧和烏鱧各30尾于2010年7月14日取自中山市三角鎮(zhèn)裕榮水產(chǎn)繁殖場。試驗魚養(yǎng)殖環(huán)境相同,均體質(zhì)健壯,無病害。
勻漿機(DY 89—2)、冷凍離心機(Eppendouf的 Centrifuge 5804R)、酶標(biāo)儀(Molecular Devices的 Sepecrta Max M5)。
活魚運回后暫養(yǎng)72 h,待其排盡腸道內(nèi)食物后,于冰塊上進行解剖,分別取出肝臟、胃、幽門盲囊、十二指腸、前腸、中腸和后腸,剝除多余的脂肪和結(jié)締組織,再用4℃的蒸餾水洗凈消化道內(nèi)容物,用濾紙吸干水分,于-80℃超低溫冰箱冷凍保存。酶活性測定前,將樣品融解、稱重、剪碎、放入勻漿器中,加入9倍重量的4℃生理鹽水,同時將勻漿器置于冰水浴中進行勻漿,制成10%的組織勻漿液。將勻漿液分別轉(zhuǎn)入離心管中,于2 500 r/min、4℃的離心機中冷凍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80℃超低溫冰箱冷凍保存,一周內(nèi)測完所有酶活。
樣品蛋白含量及相關(guān)酶活性都采用南京建成的試劑盒進行測定。淀粉酶活性定義為:組織中每毫克蛋白在37℃與底物作用30 min,水解10 mg淀粉定義為1個淀粉酶活性單位;胃蛋白酶活性定義為:每毫克組織蛋白在37℃每分鐘分解蛋白生成1 μg氨基酸相當(dāng)于1個酶活性單位[1個酶活性單位=1 μg酪氨酸/(min·mg組織蛋白)];胰蛋白酶活性定義為:在pH值8.0、37℃條件下,每毫克蛋白質(zhì)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每分鐘使吸光度變化0.003即為一個酶活性單位;脂肪酶活性定義為:在37℃條件下,每克組織蛋白在本反應(yīng)體系中與底物反應(yīng)1 min,每消耗1 μmol底物為一個酶活性單位。
試驗數(shù)據(jù)用平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 (X±SD)表示,用SPSS14.0進行T檢驗統(tǒng)計分析,用Excel2003作圖。
表1 雜交鱧及其親本消化組織的淀粉酶活性(U/mg prot.)
由表1可知,雜交鱧肝臟和十二指腸中的淀粉酶活性:雜交鱧>斑鱧>烏鱧,雜交鱧顯著高于其親本(P<0.05),斑鱧與烏鱧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胃和中腸中淀粉酶活性:斑鱧>雜交鱧>烏鱧,斑鱧顯著高于烏鱧 (P<0.05),雜交鱧與其親本間無顯著性差異 (P>0.05);幽門盲囊中,斑鱧>雜交鱧>烏鱧,斑鱧和雜交鱧顯著高于烏鱧(P<0.05);前腸中,雜交鱧>斑鱧>烏鱧,雜交鱧和斑鱧顯著高于烏鱧(P<0.05),雜交鱧與斑鱧無顯著差異(P>0.05);后腸中,斑鱧>雜交鱧>烏鱧,斑鱧顯著高于后兩者(P<0.05)。
雜交鱧及其親本各組織的淀粉酶活性平均值的變化見圖1,其變化大致呈現(xiàn)從胃到十二指腸升高,再從十二指腸到后腸慢慢降低的趨勢,在肝臟和幽門盲囊中都相對偏低。
表2 雜交鱧及其親本消化組織的胰蛋白酶活性(U/mg prot.)
由表2可知,在肝臟中,只有斑鱧檢測出了胰蛋白酶活性;胃中,斑鱧>雜交鱧>烏鱧,斑鱧顯著高于烏鱧(P<0.05),而雜交鱧與其親本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十二指腸中,雜交鱧>烏鱧>斑鱧,雜交鱧顯著高于斑鱧(P<0.05),烏鱧與雜交鱧、斑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幽門盲囊和前腸中,烏鱧>雜交鱧>斑鱧,且3種魚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烏鱧只在中腸中檢測出胰蛋白酶活性;后腸均未檢測出胰蛋白酶活性。
雜交鱧及其親本各組織的胰蛋白酶活性平均值的變化見圖2,斑鱧的胰蛋白酶活性在胃中最高,至十二指腸降低,前腸部位又升高,之后再降低,出現(xiàn)兩個峰,幽門盲囊的胰蛋白酶活性相對較低;雜交鱧則在十二指腸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后降低,在幽門盲囊胰蛋白酶活性較低;烏鱧消化道的胰蛋白酶活性從胃開始升高,至前腸最高,然后降低。
由表3可知,胃的胃蛋白酶活性大小為:雜交鱧>烏鱧>斑鱧,然而它們之間均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十二指腸,烏鱧>雜交鱧>斑鱧,烏鱧的胃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斑鱧和雜交鱧(P<0.05),而雜交鱧和斑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幽門盲囊中,斑鱧>烏鱧>雜交鱧,斑鱧與雜交鱧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前腸的胃蛋白酶活性為:雜交鱧>烏鱧>斑鱧,且相互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中腸的胃蛋白酶活性也是雜交鱧>烏鱧>斑鱧,斑鱧與前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后腸未檢測出胃蛋白酶活性。
表3 雜交鱧及其親本消化組織的胃蛋白酶活性(U/mg prot.)
3種魚各組織的胃蛋白酶活性平均值的變化見圖3,斑鱧和雜交鱧的胃蛋白酶活性變化趨勢均是在胃中最高,至十二指腸降低,前腸部位又升高,之后再降低,出現(xiàn)兩個峰,這與斑鱧的胰蛋白酶的活性變化趨勢相類似,只是斑鱧幽門盲囊胃蛋白的酶活性比前腸稍高;胃蛋白酶活性在烏鱧的消化道中同樣是胃中最高,然后降低,幽門盲囊的胃蛋白酶活性明顯比十二指腸和前腸都低。
表4 雜交鱧及其親本消化組織脂肪酶活性(U/mg prot.)
由表4可知,肝臟中的脂肪酶活性:斑鱧>雜交鱧>烏鱧,但這3種魚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胃和前腸的脂肪酶活性:雜交鱧>斑鱧>烏鱧,后腸:雜交鱧>烏鱧>斑鱧,且雜交鱧脂肪酶活性顯著高于其親本(P<0.05);十二指腸和中腸的脂肪酶活性:雜交鱧>烏鱧>斑鱧,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幽門盲囊中,烏鱧>雜交鱧>斑鱧,烏鱧和雜交鱧顯著高于斑鱧(P<0.05)。
3種魚各組織的脂肪酶活性平均值的變化見圖4,斑鱧各消化組織的脂肪酶活性變化是胃部最高,而后從十二指腸至后腸逐漸降低,在肝臟和幽門盲囊中的脂肪酶活性處于中等;雜交鱧的脂肪酶活性變化與斑鱧相似,但在幽門盲囊中脂肪酶活性極高;烏鱧的各消化組織的脂肪酶活性從肝臟到幽門盲囊逐漸升高,幽門盲囊處脂肪酶的活性極高,從幽門盲囊至前腸迅速降低。
本研究所采用的雜交鱧及其親本的樣本都來自于中山市三角鎮(zhèn)裕榮水產(chǎn)繁殖場,養(yǎng)殖環(huán)境相同,且經(jīng)過運輸及暫養(yǎng),至解剖時,魚均處于饑餓狀態(tài),全部魚的消化道內(nèi)不存在食物殘渣。因此,可以認(rèn)為這些魚的攝餌狀態(tài)是一致的。
7個不同的消化組織中雜交鱧的淀粉酶活性在肝臟、十二指腸等部位顯著高于其親本(P<0.05),前腸部位也高于親本,但與斑鱧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其它4個處于中等水平,總體具有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這可能是雜交鱧比其親本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魚類淀粉酶的活性分布也明顯與食性有關(guān)[7]。倪壽文[8]研究了草魚、鯉、鰱、鳙、尼羅非鯽淀粉酶活性,Agrawal[9]比較了肉食性、雜食性魚類淀粉酶的差異后均指出,草食性魚類具有較強的淀粉酶活性,而肉食性魚類最弱。因此,可推斷出,雖然雜交鱧及其親本都屬于肉食性魚類,但在雜交鱧的配合飼料中能添加相對更高比例的糖類物質(zhì)。另外,有人認(rèn)為,不同的魚類分泌淀粉酶的器官有差別,有的魚類是由肝胰臟一種器官分泌的,有的魚類腸道是分泌淀粉酶的重要器官[7-8]。我們的研究表明,腸道是雜交鱧及其親本分泌淀粉酶的主要器官。
在不同的消化組織中,3種魚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各有高低。在肝臟中,只有斑鱧檢測到了胰蛋白酶活性,其它兩種魚未檢測到,在胃中,斑鱧的胰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雜交鱧和烏鱧(P<0.05),但在幽門盲囊和前腸,它的活性最低,且顯著低于雜交鱧和烏鱧(P<0.05);在十二指腸中,雜交鱧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顯著高于斑鱧(P<0.05),其它的居中;烏鱧的幽門盲囊、前腸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顯著高于斑鱧和雜交鱧(P<0.05),在中腸中,只有烏鱧檢測到蛋白酶活性。而胃蛋白酶活性,在幽門盲囊斑鱧最高,且與雜交鱧差異顯著(P<0.05);在胃、前腸和中腸雜交鱧最高,雜交鱧前腸的胃蛋白酶活性顯著高于其它兩種魚(P<0.05);在十二指腸則是烏鱧最高,與其它兩種魚相比差異顯著(P<0.05)。就總體而言,烏鱧各消化組織中的蛋白酶活性比其它兩種魚略高些,雜交鱧次之。這可能與魚的食性有關(guān)[2,9],斑鱧相對溫和,烏鱧則更兇猛。但其差別不甚明顯,可能是由于饑餓引起肝臟組織結(jié)構(gòu)變化,胃腺厚度下降[10],導(dǎo)致了這些器官的蛋白酶分泌量降低[11],使各種魚之間的差別也減少。Dask等[12]對丁歲魚(Phoxinus tinca)、黑鱸(Micropterussp.)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肝胰臟主要分泌蛋白酶原,蛋白酶原在腸致活酶的作用下激活,故肝胰臟的蛋白酶活性弱,而腸液能增強蛋白酶的作用。高春生[13]研究也發(fā)現(xiàn),淇河鯽魚和普通鯽魚肝胰臟中的蛋白酶活性小,顯著低于腸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我們的研究表明,這3種魚肝臟中的胰蛋白酶活性都比較弱,而在胃、十二指腸和前腸中較高,這與以上的結(jié)論較為相似。譚北平[14]對太湖沿岸區(qū)幾種肉食性魚類蛋白酶活性的研究表明,肉食性魚類食物消化主要在胃中完成,小腸僅僅是進一步消化由胃排空而來的已被充分消化的食糜。喬秀亭等[15]報道,烏鱧的胃、腸和肝胰臟蛋白酶活性大小順序:胃>腸>肝胰臟。我們對這3種魚的胃蛋白酶活性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雜交鱧在不同消化組織中的脂肪酶活性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在胃、十二指腸、前腸、中腸和后腸都是最高的,且雜交鱧胃和前腸的脂肪酶活性與斑鱧和烏鱧相比差異顯著(P<0.05)。而烏鱧各組織的脂肪酶活性次之。這表明魚類脂肪酶活性與食性并沒有明顯的相關(guān)性[4,16]。李瑾[17]對中華鱘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表明,腸道是消化脂肪的主要部位,而幽門盲囊中一般不存在脂肪酶,本試驗結(jié)果有所不同,在雜交鱧和烏鱧的幽門盲囊中有極高的脂肪酶活性,斑鱧的也并不低。而Buddington及Dask等的研究顯示,脂肪降解和吸收主要發(fā)生在腸前部,幽門盲囊位于這里,并有胰腺酶存在[18-20],這與本試驗的部分結(jié)果相同。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斑鱧分泌脂肪酶的主要部位在胃部,烏鱧在幽門盲囊,而雜交鱧在胃部和幽門盲囊都能大量分泌脂肪酶。
試驗研究表明,雜交鱧消化組織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相對于它的親本來說,有一定程度的優(yōu)勢,但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則烏鱧相對較高。
[1]陳進樹.魚類消化酶研究及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9,21:35-36.
[2]陳進樹.魚類消化酶研究進展[J].生物學(xué)教學(xué),2009,34(12):4-5.
[3]劉敏,張輝.魚類消化酶的研究進展[J].漁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08,6:6-10.
[4]陸明龍,朱希,趙衛(wèi)紅.鱸魚、草魚和鯉魚的消化酶活性比較研究[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08,5:58-59.
[5]吳莉芳,秦貴信,劉春力,等.飼料大豆蛋白對鯉魚消化酶活力和血液主要生化指標(biāo)的影響[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9,37(8):63-69.
[6]鄒記興,卓孝磊.雜交鱧養(yǎng)殖及其產(chǎn)業(yè)發(fā)展概述[J].當(dāng)代水產(chǎn),2011,1:54-57.
[7]周景祥,陳勇,黃權(quán),等.魚類消化酶的活性及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J].北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1,2(1):70-73.
[8]倪壽文.草魚、鯉、鰱、鳙和尼羅非鯽淀粉酶比較研究[J].大連水產(chǎn)學(xué)院學(xué)報,1992,7(1):24-31.
[9]Agrawal V P.Digestive Enzymes of Three Taleose fishes[J].Acta.Physiol.Hung,1975,46:93-98.
[10]付世建,鄧?yán)?張文兵.南方鲇幼魚胃和肝臟的組織結(jié)構(gòu)及其在饑餓過程中的變化[J].西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9,24(3):336-342.
[11]田宏杰,莊平,高露姣.生態(tài)因子對魚類消化酶活性影響的研究進展[J].海洋漁業(yè),2006,28(2):158-162.
[12]Dask M,Tripathi S D.Studies on the digestive enzyme of grass carp[J].Aquac.,1991,92:21-23.
[13]高春生,肖傳斌,王艷玲,等.淇河鯽魚與普通鯽魚消化酶活性研究[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6,4:72-74.
[14]譚北平.太湖沿岸區(qū)幾種肉食性魚類蛋白酶活性的研究[J].湖北農(nóng)學(xué)院學(xué)報,l995,15(2):96-98.
[15]喬秀亭,王良臣,宋學(xué)軍,等.不同pH條件下烏鱧胃、腸、肝胰臟蛋白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南開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98,31(3):102-105.
[16]倪壽文.草魚、鯉、鰱、鳙和尼羅非鯽脂肪酶活性的比較研究[J].大連水產(chǎn)學(xué)院學(xué)報,1990,5(3/4):19-24.
[17]李瑾,何瑞國,王學(xué)東.中華鱘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J].水產(chǎn)科技情報,2001,28(3):99-103.
[18]Buddington R K,Doroshov S I.Digestive enzyme complement of white sturgeon[J].Comp.Biochem.Physiol.,1986,83A:561-567.
[19]DaskM,ChoshA.Studiesonthecomparativeactivityofsomedigestive enzymes in fry and adult of a mullet[J].Aquaculture,1987,2:9-15.
[20]徐革鋒,陳俠君,杜佳,等.魚類消化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功能及消化酶的分布與特性[J].水產(chǎn)學(xué)雜志,2009,22(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