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軍,陳永敢,陳光宙,陳忠蔭,李艷麗
(瓊州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海南 三亞 572000)
靈芝的生物活性成分十分豐富,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決定了它功能的多樣性[1]。據有關研究表明,目前已分離到靈芝的150余種活性成分,有多糖類、核苷類、生物堿類、氨基酸、蛋白質類、三萜類和礦質元素等[2],具有抗腫瘤、保肝解毒、預防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抗過敏、抗衰老、抗神經衰弱、治療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作用[3]。除醫(yī)學外,靈芝在食品、飲品以及保健品產業(yè)都占有一定的市場與地位,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及經濟價值[4]。靈芝既不同于一般藥物對某種疾病起治療作用,亦不同于一般營養(yǎng)保健食品只對某一方面營養(yǎng)素的不足進行補充和強化,它的獨特之處主要在于它是在整體上雙向調節(jié)人體機能平衡,調動機體內部活力,調節(jié)人體新陳代謝,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促使全部的內臟或器官機能正?;?,從而從根本上達到治病強身保健的目的[3]。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對藥用靈芝中活性成分進行不同的研究:靈芝活性蛋白[5-8]、靈芝多糖[9-11]、靈芝三萜[12-14]和靈芝酸[15-17]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不同栽培方式對靈芝活性成分的影響的報道。
1.1.1 材料
靈芝采收后及時將污物清理干凈,在60℃的條件下在干燥箱內干燥24 h,然后用20目的粉碎機粉碎,最后用帶拉鏈的塑料帶密封備用。
1.1.2 藥品
葡萄糖,廣州化學試劑廠;熊果酸和香草醛,上海晶純試劑有限公司;牛白蛋白、考馬斯亮藍G250,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活性炭、蒽酮、三氯甲烷、磷酸、冰乙酸、氯化鈉、硫酸銨、碳酸氫鈉、鹽酸、氫氧化鈉、無水乙醇、硫酸和高氯酸均為分析純。
1.2.1材料來源
野生靈芝來源于尖峰嶺自然保護區(qū),栽培用的菌種來源于從尖峰嶺自然保護區(qū)獲得的經過分離出的同一管母種,栽培料用直徑15 cm、長20 cm印度紫檀的木段,發(fā)菌結束后進行不同方式的栽培,其他條件均相同。
1.2.2 測定方法
靈芝多糖的測定參考蒽酮-硫酸法[18],用葡萄糖做的標準曲線為:y=0.7622x+0.0122,R2=0.998。
靈芝蛋白的測定參考考馬斯亮藍G-250法[18],用牛血清白蛋白做的標準曲線為:y=0.6643x+0.0009,R2=0.999。
靈芝三萜的測定參考直接光度法測定法[19],用熊果酸做的標準曲線為:y=0.4144x-0.01,R2=0.9934。
用南京農業(yè)大學王韶華教授發(fā)明的stst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不同栽培方式對靈芝活性成分的影響見表1。
表1 不同栽培方式對靈芝活性成分的影響
從表1可知,靈芝多糖方面,尖峰嶺處理的和野生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可能是由于菌種來源于同一子實體,前期一個是在實驗室中發(fā)菌,一個是在自然中發(fā)菌,但子實體生長階段條件則基本相同的緣故;其他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椰糠處理的最高,可能是菌絲也能從椰糠中吸收一部分糖分,且椰糠中糖分相對豐富,而太白山處理的多糖含量最低,可能是由于太白山土壤貧瘠造成的,靈芝多糖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椰糠、尖峰嶺、野生、果園、太白山,因此,靈芝多糖的含量與栽培基質有直接關系。
靈芝蛋白方面,尖峰嶺處理的和野生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造成的原因與多糖相同,其他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椰糠處理的最高,但西校區(qū)處理的最低,這與多糖含量不同。靈芝蛋白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椰糠、尖峰嶺、野生、太白山、果園,因此,靈芝蛋白的含量也與栽培基質有直接關系。
靈芝三萜方面,尖峰嶺處理的和野生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其他處理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椰糠處理的最高,西校區(qū)處理的最低,靈芝三萜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為椰糠、太白山、野生、尖峰嶺、果園,因此,靈芝蛋白的含量也與栽培基質有直接關系。
靈芝多糖、蛋白、三萜類化合物是靈芝中的主要活性物質,也是衡量靈芝質量的重要指標[20]。該研究對同一靈芝菌不同栽培方式的多糖、蛋白和三萜含量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由于分離的子實體來源于尖峰嶺,前期人工發(fā)菌,出菇返回原生地,出菇條件相同,所以和野生相比,3種活性成分的含量無顯著性差異,但不同處理之間差異性極顯著,這說明產地的子實體活性物質的含量不同,這可能與周圍基質中的養(yǎng)分含量的多少有關。
[1]YUE Qing-Xi,GUAN Shu-hong.Interaction of Ganoderma triterpenes with docetaxel and cisplatinin cytotoxicity against human carcinoma cells[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08,6(5):367-371.
[2]Saltarelli R.Food chemistry[J].Contents Lists Available at Science Direct Food Chemistry,2009(2):143-151.
[3]劉存芳.靈芝營養(yǎng)成分綜述[J].南江科技,2008(5):122-129.
[4]Russell R,Paterson M.Ganoderma:A therapeutic fungal biofactory[J].Phytochermistry,2006(22):1985-2001.
[5]Huie CW,Di X.Chromatographic and electrophoretic methods for Lingzhi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components[J].J Chrom atogr B,2004(812):241-257.
[6]Ngai PH,Ng TB.A mushroom(Ganoderma capense)lectin with spectacular thermostability,potent mitogenic activity on sp lenocytes and antip roliferative activity toward tumor cells[J].Biochem Bioph Res Co,2004(314):988-993.
[7]Tian YP,Zhang KC.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roteinase:A inhibitor from Ganoderma lucidum by submerged fermentation[J].Enzyme Microb Tech,2005(36):357-361.
[8]Peng YF,Zhang LN.Characteriz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protein complex from Ganoderma tsugae mycelium by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laser light scatter[J].J Biochem Biophys Methods,2003(56):243-252.
[9]曹琦珍,林樹錢,王賽貞.靈芝多糖肽對人肺癌細胞侵襲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9(6):653-656.
[10]李穎博,李宇華,王瑞.靈芝多糖對腫瘤細胞與內皮細胞相互作用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2):250-253.
[11]林華型.靈芝多糖抗腫瘤靶向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8,24(4):428-430.
[12]付立忠,吳學謙,李明焱,等.靈芝品種子實體多糖和三萜含量分析與評價[J].中國食用菌,2009,28(4):38-40.
[13]林應興.靈芝子實體不同生長階段多糖與三萜類物質含量的研究[J].亞熱帶農業(yè)研究,2009,5(3):152-154.
[14]楊小英,竹劍平.破壁與不破壁靈芝孢子粉三萜類化合物含量比較[J].藥物分析雜志,2010,30(11):2227-2228.
[15]楊海龍,吳天祥,章克昌.靈芝酸的分子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系[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2002,21(3):249-253.
[16]周昌艷,唐慶九,楊焱,等.靈芝中有效成分靈芝酸的抑制腫瘤作用研究[J].菌物學報,2004,23(2):275-279.
[17]劉海良,宋愛榮,黃芳.樹舌靈芝發(fā)酵液中靈芝酸的提取及測定[J].食用菌學報,2008,15(3):68-71.
[18]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9]王江海,袁建平,徐世平,等.薄層色譜-光度法測定靈芝孢子油中的總三萜含量[J].中國食品學報,2004,4(3):76-78.
[20]黃小琴,鄭林用,彭衛(wèi)紅.靈芝多糖與三萜類的提取純化工藝研究進展[J].食用菌學株報,2005,12(3):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