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宏
我永遠都忘不掉那惟一一次的觸電經歷。
小學二年級的某個下午,獨自在家中看完電影《上甘嶺》的我,還沉浸在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雄壯舉中。我找到了一根細小的鐵棒當作“爆破筒”,客廳墻上那兩個黑洞洞的電源插孔,便成了假想中噴射著火舌的敵人機槍口。匍匐前進、翻越障礙、翻滾躲避子彈……在完成了一系列復雜的“戰(zhàn)術動作”后,我勇敢地站到了電源插孔前,大喊了一聲“同志們,沖??!”把那根細鐵棒,狠狠地插進了那個小孔里……
只要你被電擊中過,就不難想象后面發(fā)生的事情:幾分鐘后,當我從昏迷中蘇醒過來,發(fā)現(xiàn)自己離“肇事地點”——那個電源插座,足足有3米遠,除了全身酸痛,那根落在不遠處、被打成S形的細鐵棒,還在我的左手背上留下了一個尖銳的傷口。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盡可能地遠離那些類似電源插座和電線之類的東西。20多年來,我也一直以為,那種類似于“一記重拳”,把我從房間這一頭打飛到另一頭,并在我左手背上留下一道永久傷疤的強大力量,來自電流。
但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打飛我的力量,其實來自我的愚蠢,還有我自己的肌肉。
許多被電流擊中的人,在不自覺中被打飛的距離,會令人驚訝不已。和一個叫蘇菲的美國主婦比起來,我“飛行”的距離實在算不上什么。
上世紀80年代,在一個潮濕的停車場取車時,蘇菲遭到突如其來的雷電襲擊。當她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離受電擊的位置居然有12米遠。
雖然這個女人幸運地存活下來,但她的神經系統(tǒng)受到了永久性的損傷。除此之外,她全身的數(shù)塊肌肉群出現(xiàn)了扭傷,還有部分關節(jié)嚴重骨折。
這正是在強電流對肌肉群的沖擊下,人體肌肉釋放出的巨大力量。
在人體的任何一個肌肉群中,都有負責彎曲(收縮?。┖拓撠熒熘保ㄊ鎻埣。┑募∪?,在正常狀態(tài)下,它們受到大腦的控制,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
但電流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它經過人體時,大腦還來不及控制。此時,脊髓的條件反射,使得所有的肌肉群活動起來,收縮肌和舒張肌不能得到足夠的指令,便會強烈收縮,產生出比有意識用力時大得多的力量。
這便是所謂的“應激反應”。一位母親在情急之下,可以抬起一輛汽車,救出壓在車下的孩子;一名精神病人狂躁起來,幾個看護人員也無法將其制服;我和蘇菲從這一頭“飛”到另一頭……種種“神秘的力量”,都來源于此。
當然,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這種“應激反應”并不是多余的東西,它更多的是出于保護人體自身,而被保留至今。
為什么一個受到電擊的人,會被肌肉群的“應激反應”彈開,而不是保持不動?這是因為,受到電擊而被摔出,脫離了與帶電物體的接觸,往往能拯救你的生命。
的確,如果不是肌肉群收縮救了我,也許后果就不再是父親回家后的一頓臭揍那么簡單,我也許再也沒有機會度過接下來的20多年時光,坐在這里看著左手的那道傷疤,心有余悸地寫著這篇稿子。
但不幸的是,有時也會出現(xiàn)意外的情況。在一些場合,如果你不小心以抓握的動作,接觸到帶電的物體,那么臂部和手部的肌肉收縮,發(fā)出極大的力量,反而會緊抓住導電物不放。如果無法脫離電源,又不能及時得到救助,就很有可能引起心室的纖維性顫動,導致死亡。
上世紀90年代,瑞典一個不知名的搖滾樂隊組合就碰上過這樣的事情。這個樂隊的主唱正在臺上表演,但手上的金屬話筒接地不良,導入了強電流,他不自覺地緊抓住了話筒,無法放手。而更為不幸的是,他倒在臺上翻滾,大聲喊叫,可樂隊的其他成員和臺下的觀眾,都以為他還在表演,直到他不動彈了,有人覺得不對勁,才切斷了電源。但這個樂隊主唱,已經帶著未完的表演,離開了人世。
是的,這個故事的結論就是:用手背去接觸導電物,比用手掌抓住它,要安全得多??赡阆肴ピ囋噯??反正我不敢。
摘自《天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