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洋
□ 楊紅山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金點子”,巧用礦泉水瓶吸出注水管道閥門廢液,解決了維修注水泵的難題。 張成富 攝
在同事眼里,他工作雷厲風行,與人溝通時有點“木”;在兒子眼里,他就像個木頭人一般,從沒見他流過淚。
“喲,臉怎么曬得這么黑?”面對闖進辦公室匯報的楊紅山,西北油田分公司特管中心主任衛(wèi)懷忠下意識地冒出了這句話。
塔河油田新水源地建設(shè)正在進行著,楊紅山天天在現(xiàn)場,大漠里的日頭這樣毒,楊紅山能不黑嗎?!
“喲,臉怎么更黑了!像鐵樹皮一樣!”一個月后,衛(wèi)懷忠休假回來,又是楊紅山來匯報生態(tài)恢復(fù)林維護管理工作??粗@個當年沙參2井搶險敢死隊的隊友,衛(wèi)懷忠已經(jīng)有些心疼了。
楊紅山“跑現(xiàn)場”有癮,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這個“嗜好”。方志順在搬遷運輸管理隊工作,與楊紅山同住在一個基地。他說:“每次看見楊隊,都是風塵仆仆地從現(xiàn)場趕回來。”而與他同在供水管理隊工作的宣傳員張成富說:“每次搶險作業(yè),無論日夜,我的鏡頭里總有楊隊的身影?!?/p>
在工作中雷厲風行的他,卻在與人溝通時有點“木”。張成富說:“每次要寫他時,他總說,別寫我,把我們的員工好好寫寫。他們太辛苦了!”
為了寫一篇沙參二井的紀念文章,記者需要采訪楊紅山,了解當年搶險前后的細節(jié),于是便與他約定了采訪日期。
誰知,約定的日期一拖再拖,直到一周之后,我接到楊紅山打來的電話,說是今天要去安全周檢,來回400多公里,在路上有的是時間接受我的采訪,末了他加了一句:“我們基層的宣傳力量比較薄弱,我向你‘報料’沙參二井的‘八卦’,你也得順便采訪我們在野外站點的員工,他們很不容易,應(yīng)該宣傳一下?!?/p>
我放下電話,哭笑不得,這還是張成富所說的有點“木”的楊紅山么?他簡直是將算盤敲得噼啪響,將采訪搞成“買一送一”了。
楊紅山是典型的西北漢子,身形魁梧,一看就大大咧咧的,當我問起當年的細節(jié)時,楊紅山卻陷入久久的沉默。
1984年,位于沙雅隆起雅克拉構(gòu)造帶上的沙參2井發(fā)現(xiàn)油氣,實現(xiàn)了中國古生界海相油氣首次重大突破,震驚了世界,由此拉開塔里木盆地大規(guī)模油氣勘探的序幕。但由于當時防噴器失靈,造成油井不間斷井噴。當年24歲的楊紅山義無反顧地參加了由13人組成的搶險敢死隊。
聽著他講述著那些塵封已久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那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年代。末了,楊紅山說:“當時我們的安全意識很弱,每天搶完險回到駐地,我們都用汽油來去除身上的油污,現(xiàn)在想起來都后怕?!?/p>
“說實話,當時做搶險敢死隊隊員,心里也擔心,但是,該我們沖到前面的時候,還是沒有絲毫猶豫。我覺得,我就應(yīng)該這么做!”說著,楊紅山開始擦拭眼角。我這才從故事里走出來,發(fā)現(xiàn)他的眼圈通紅。原來,這樣一個鐵錚錚的漢子,在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時,也會落淚。
我曾經(jīng)用BQQ采訪過楊紅山的兒子楊陽,今年剛到油田工作的大學畢業(yè)生。楊陽說,從他記事起,由于父親常年在大漠里工作,他很少與父親在一起。后來自己去外地求學,父子在一起的機會更少了。楊陽回憶說:“在我的印象里,我爸就像個木頭人一般。長這么大,我沒見他流過淚?!?/p>
我不知道,他的兒子聽到這些故事,親眼看到父親落淚會是什么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