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志勇
(黑龍江省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慢性胰腺炎是一種胰腺的常見病癥,在過去經(jīng)常使用CT、超聲來進行診斷,近些年來伴隨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軟硬件設備的進展,使得使用于檢測腹部變?yōu)榭赡堋4殴舱癯上瘢╩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有著優(yōu)秀的軟組織分辨率,能夠清晰的對胰腺的正常解剖結構與病變進行顯示[1],特別是針對輕型或者早期的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功能的評估,MR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很大的優(yōu)勢。筆者針對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確診的2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與MPCP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確診的2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發(fā)病年齡為19~69歲,平均年齡45.3歲。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癥狀為反復發(fā)作性或間斷性的疼痛和上腹不適,患者在急性發(fā)作時會忽然發(fā)生劇烈腹痛,同時伴有腹瀉、厭油、惡心等癥狀。
CT掃描: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sensation16MSCT掃描機。在檢測前要求患者常規(guī)禁食8小時,檢測前1小時內(nèi)叮囑患者口服約900mL溫開水。MRCP掃描: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chǎn)的CONCERTO 0.2T磁共振成像機,采用8通道體線圈。要求患者在檢測前禁水、禁食。
將26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與MRCP影像收集。由高年資醫(yī)師對胰腺病變的各種影像進行觀察,然后對胰腺病變的情況進行評定。
對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學特征進行總結分析。使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CT與MRCP檢查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鑒別診斷上的統(tǒng)計學差異。對計量資料使用χ2檢驗,當P<0.05時為具有顯著差異。
CT與MRCP掃描對26例慢性胰腺炎臨床診斷的敏感性見表1。MRCP的敏感性高于CT,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1 CT與MRCP對慢性胰腺炎診斷的敏感性比較(n,%)
CT與MRCP掃描對26例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異常檢出率見表2。MRCP的胰腺異常檢出率高于CT,但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CT與MRCP對慢性胰腺炎的胰腺異常檢出率比較(n,%)
慢性胰腺炎診斷在過去主要依靠CT檢查,但是因為胰腺所處的位置較為隱蔽,導致臨床診斷尤其是早期診斷有一定的難度[2]。近些年來伴隨著MR的發(fā)展,臨床對慢性胰腺炎的診斷得到了提高。對慢性胰腺炎近些系統(tǒng)與全面的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CP必不可少的要素。慢性胰腺炎的MR檢查是非創(chuàng)傷性的一種檢測辦法,不但能夠對胰腺形態(tài)改變情況和與周圍組織解剖情況進行展現(xiàn),并且可以對胰腺的纖維化的程度進行了解[3],能夠比CT更早的顯示出慢性胰腺炎的病變情況。MRCP能夠對胰膽管正常結構與病變進行顯示,同時一些MR的新興技術-MR灌注成像、細胞特異性對比劑與動態(tài)增強掃描等的使用,促使MRI成為了臨床診斷胰腺疾病的十分重要的檢測方法,有著比較高的臨床診斷使用價值。
[1] Tian YT,Wang CF,Shan Y,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ultrasonography,multi-slice spiral CT,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ssessment of TNM staging and assessment of respectability in pancreatic carcinoma[J].National Med J Chin,2008,88(40):2829-2832.
[2] Ren Y,Jin ZY,Xue HD,et al.Comparison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valuation of the un-resectability of blood vessels in pancreatic tumor[J].Acta Acad Med Sin,2006,28(1):76-79.
[3] Mansfield SD,Scott J,Oppong K,et al.Comparison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with operative and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suspected pancreatic and periampullary malignancy[J].Br J Surg,2008,95 (12):1512-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