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麗
陳云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chuàng)者、奠基人之一;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從中國民主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在這一恢弘的歷史長卷中,處處鐫刻著陳云從一名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具有遠見卓識的革命和建設領導人的傳奇人生軌跡,同時也記錄著這位偉人成長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靜謐溫潤的江南小鎮(zhèn)練塘,地處滬西青浦區(qū)西南,四季雨水豐澤、萬物長青。一條市河逶迤延綿,穿鎮(zhèn)而過,孕育了世代傍河而居的水鄉(xiāng)人民。1905年5月11日,雞鳴丑時,終日勞作的小鎮(zhèn)村民正沉浸在香甜的美夢之中。突然,鎮(zhèn)東開米行的簡陋小屋里傳來一陣嘹亮的嬰兒啼哭聲,他就是陳云,就這樣平平常常地降臨人世。
由于幼年喪父,陳云過早地領略了生活的艱辛,也養(yǎng)成了他沉著、文靜的性格。對家庭的不幸和充滿心酸的幼年生活,陳云印象很深。他曾痛苦地回憶:“我母是當我5歲時(指虛歲)即死。吾母生我之后即患瘋病,終年在床不能自己大小便。所以沒有奶吃,我自小身體均差,與母親的病有很大關系。母親死后,還欠了人家?guī)资膫?,只剩下一只床,二只凳子,一只桌子?!毙业镁烁改复箲z,陳云8歲時被送到鎮(zhèn)上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對知識的渴求使他暫時忘卻了童年的陰霾。
早期的啟蒙者——張行恭
1917年,12歲的陳云在練塘鎮(zhèn)顏安小學校長杜衡伯的保薦下進入顏安小學讀書。在陳云讀書時,學校實行新式教育,調整了課程設置,增設了音、體、美教學,進行“仁、智、勇”教育,聘請一些接受了新文化的老師來授課。在這里,陳云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至關重要的啟蒙者——班主任張行恭老師。
張行恭,字子謙,上海松江人,為人熱情,思想進步,文學造詣頗深,學生們很喜歡聽他的課。他是一位身穿長袖青衫,眼帶黑框圓鏡,滿腹經綸,渾身上下彌漫著溫文爾雅書卷氣的中年儒生。即便如此,每每談及外國列強割據(jù)中國的滄桑歷史,張行恭總是義憤填膺,拍案而起。張行恭滿腔的愛國激情,無疑感染著少年陳云。在張行恭的課堂上,一個個關于洪秀全金田起義、林則徐虎門銷煙等轟轟烈烈震動大半個中國的英雄故事,一幕幕關于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又因維新變法慷慨就義的“戊戌六君子”的豪情壯舉,都栩栩如生地頻頻閃現(xiàn)在陳云的腦海里。陳云的眼界逐漸開闊起來,愛國思想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慢慢生根發(fā)芽。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fā),這個消息很快傳到青浦,極大地振奮了水鄉(xiāng)人民的愛國熱忱。1939年在延安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時,陳云回憶道:“五四的時候我才15歲,是一個高等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我們由一個姓張的教員領導著進行了罷課和運動,之后又進行了宣傳和演劇?!边@位姓張的教員就是陳云的班主任老師張行恭。當時,陳云在張行恭老師的帶領下,參加顏安小學高小部師生組成的救國十人團。他們還自發(fā)組成救國儲金會,用捐來的錢購買紙張、旗幟等宣傳用品。古鎮(zhèn)蜿蜒的青石路仍然娓娓訴說著當年浩浩蕩蕩的小小童子軍,揮舞旗幟,諷刺投降賣國賊,弘揚愛國精神的熱血激情?!八{醒來!”“廢除賣國條約!”——英勇少年稚嫩的口號聲,久久回蕩在練塘古鎮(zhèn)的上空。通過這次愛國運動,年僅15歲的陳云在思想和能力上都得到了一次錘練,并由此萌發(fā)了他對中國民族運動的深深思索。
時隔6年,21歲的陳云撰文分析了五四運動對中國民族運動的重大意義:“五四運動的發(fā)生,給帝國主義一個莫大打擊,同時也推進了中國民族運動的潮流。這是在中國民族運動上占著重要位置的一次運動?!痹诔浞址治霭胫趁竦匕敕饨ㄉ鐣l件下中國革命形勢的基礎上,陳云同時指出中國民族運動的未來:“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占全國人口80%強的農民,是民族運動中唯一大主力。農民不參加運動,中國革命鮮有希望。”“農民是中國民族運動的主力,但是如何把成千上萬的農民組織起來,又如何訓練已組織起來的農民,把他們引上正軌,使之和全國的工人、學生、小商人及一切革命分子,同在反帝國主義的旗幟下面去做民族運動的工作,這是中國很急迫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恩師張行恭不僅啟蒙了陳云的愛國思想,錘煉了陳云的領導能力,而且在陳云的人生轉折點上,幫助他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對此,陳云在人生的彌留之際,曾對女兒陳偉蘭意味深長地說:“從青浦到上海,這是我人生中間,非常重要的一段,這步邁出去以后,才有機會接觸到共產黨,才有這一生?!?/p>
1919年夏,陳云于顏安小學高小部畢業(yè),因家境貧困,第三次面臨輟學的困境。他自己曾回憶道:“我是在練塘的高等小學畢業(yè)(民國8年,那時已15歲,指虛歲),畢業(yè)后當然無力升學,眼看著有錢的同學一個個到外縣和上海升學,我只能在家內幫助抱小孩,做些小酒店的雜務?!?919年秋季開學后,張行恭老師從松江度假回來,到各個畢業(yè)生家里家訪,當他了解到學業(yè)優(yōu)異的陳云因為經濟困難而株守在家時,不禁勾起了憐才之心,即刻委托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的二弟張子宏,希望他能幫自己優(yōu)秀的學生在商務館謀一職位。大約在一個月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陳云揮手作別水鄉(xiāng)的親人,背著簡單的行裝,搭乘一葉小舟,經松江到達上海,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開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多年后,陳云在他的自傳中這樣寫道:“我衷心感謝你和子宏先生,因為你們幫助我離開練塘進入商務館,在那里使我有可能走向革命的方向。沒有先生的指引,就沒有我的今天?!备袘讯鲙熤橐缬谘员?。
革命引路人——張元濟
商務印書館,這所創(chuàng)始于1897年初的近代出版機構先驅,自20世紀初張元濟入主以來,昌明教育,傳播新知,商務印書館形成了近代出版企業(yè)、出版家和學者合作的格局,于中國近代文化發(fā)展與傳承貢獻頗巨。
張元濟,號菊生,生于1867年,浙江海鹽人。這位被茅盾(即沈雁冰)贊譽為“不但是個有遠見、有魄力的企業(yè)家,同時又是一個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人”,曾在光緒18年(1892年)中進士,做過京官。戊戌變法失敗后被革職,張元濟到上海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歷任編譯所所長、經理、監(jiān)理、董事長。十月革命后,張元濟以其特有的政治敏感性,出版了大批介紹包括馬列主義在內的新思想新理論書籍。在他的感召下,商務印書館也因此成為先進知識分子、知名學者的薈萃之地。來自安徽懷寧的陳獨秀、浙江嘉興的沈雁冰、江蘇武進的董亦湘、浙江紹興的蔡元培、江蘇蘇州的葉圣陶等人都曾在此奮筆疾書,宣揚民主,傳播新知。
就是在這個文化氛圍濃厚的環(huán)境中,一方面,陳云利用圖書資源特別豐富的有利條件,通過勤奮好學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陳云通過與董亦湘等先進分子的交流,開始接觸到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思想和政治主張。每當夜幕降臨,燈紅酒綠的大上海,總是閃現(xiàn)著無限的浮靡與奢華。然而,這一切都與陳云無關。他如饑似渴地遨游在民主新知的浩瀚海洋之中,暢想于《馬克思主義淺說》和《資本制度淺說》等開明新意的進步書籍里。透過商務印書館的木櫞紗窗,總能見到一位長衫少年手捧書籍、來回踱步的纖瘦身影。此時,陳云的心中不覺產生了“必須要改造社會,才能解放人類”的革命信念。在此之前,陳云還很年輕,曾“很贊成吳佩孚,后又很相信國家主義派是‘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五卅運動前后,陳云從商務印書館的國民黨黨員那里接觸到三民主義,“覺得孫中山的道理‘蠻多”。但陳云仍然不斷追求,并且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氨仨氁脑焐鐣?,才能解放人類”——人生觀的這種根本性轉變,標志著陳云由一個好學、上進的店員,開始成長為一名思想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
得益于張元濟昌明教育,傳播新知的民主思想,陳云在商務印書館的學徒生涯變得意義非常。也許當初他本著報答舅父母養(yǎng)育之恩,為一己求謀生之路的單純愿望來到了這里,但歷史的使命和個人的不懈追求,讓他無法置身事外?!皣遗d亡,匹夫有責”,在革命歲月的洗禮中,陳云開始真正承擔起時代賦予他的使命。1982年商務印書館建館85周年時,陳云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題詞:“商務印書館是我在那里當過學徒、店員,也進行過階級斗爭的地方?!毙轮袊闪⒑?,張元濟擔任過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史館館長等職。1984年8月14日,陳云欣然為設在浙江海鹽的“張元濟圖書館”揮毫題寫?zhàn)^名,表達他對張元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思想之燈塔——毛澤東
陳云有一個關于辯證唯物論的著名論述,叫做:“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這一思想蘊涵了陳云學習哲學思想后的深刻體會,更是陳云在實際工作中的思想精髓。對此,人們也許會心生疑惑: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哲學——這門曾經被人們誤解為“神秘玄學”的學科,何以成為陳云長期伏案研究的“座上客”?陳云之所以開始學哲學,主要是得益于毛澤東對其思想的點撥,其中更承載著陳云與毛澤東的深深情誼。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被選為主席。1933年1月,陳云從上海奔赴中央蘇區(qū)。對這位最先上山打游擊,一次次“黃洋界上炮聲隆”,帶領紅軍以少勝多,打得敵人落花流水的傳奇性人物,陳云早有景仰。初次相識,陳云如此描述對這位湖南人的印象:“似乎一介書生,常衣灰布學生裝,暇時手執(zhí)唐詩,極善辭令?!痹诖撕髢扇诵囊庀嗤ǖ牟⒓缱鲬?zhàn)中,陳云不僅領略了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壯志,更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佩服得五體投地。尤其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毛澤東深入剖析李德等人在軍事上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提出了深入敵人后方采取運動戰(zhàn)術的創(chuàng)造性戰(zhàn)略思想,讓陳云豁然開朗,頗受啟發(fā)。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具有偉大歷史轉折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弊鳛槊珴蓶|惺惺相惜的革命戰(zhàn)友,陳云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關鍵時刻,為毛澤東投了決勝的一票,為實現(xiàn)黨的歷史轉折作出了重大貢獻。在1941年10月22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陳云特別談到對毛澤東的認識過程:“見面后,認識上有變化,感覺他‘經驗多。遵義會議后,開始知道毛主席懂軍事,紅軍南渡烏江后,才佩服他的軍事天才,認為‘毛主席是中國革命的旗幟?!?941年10月8日,在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討論王明錯誤時,陳云更是堅定不移地支持毛澤東。他義正辭言地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只是軍事上很行,因為遵義會議后紅軍的行動方針都是他的主意。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zhàn)》后,我便了解了他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實際上,毛澤東政治、軍事都很好?!?/p>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陣腳;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飛奪瀘定橋,粉碎了敵人的陰謀詭計。紅軍在控制瀘定橋之后,中共中央在瀘定城舉行“瀘定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黨組織決定派遣陳云到上?;謴桶讌^(qū)黨組織工作。于是,陳云在四川天全縣靈關殿秘密離開長征隊伍,作為中央代表前往上海。1935年9月,陳云又奉命離滬赴蘇,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工作。
在蘇聯(lián)期間,陳云曾到列寧學校系統(tǒng)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每當夜深人靜之時,身處異地、心系革命戰(zhàn)友的陳云,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經常會思考人為什么會犯錯這樣一個問題:如黨內的一些領導人像陳獨秀、瞿秋白、李立三都是有學問的人,為什么還會犯錯誤?他聯(lián)系自己的經歷思考,過去自己也犯過錯誤,犯錯誤的重要原因是否因為經驗少呢?對這些問題,陳云看得很重,但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陳云不曾想到,他心中的這一疑問,會在他與毛澤東在延安的再次相逢中,得到圓滿的解答。
延安的夜晚,總是那么的寒冷。透過主席房門的亮光,依稀看到昏暗的煤油燈下,毛澤東身披破舊軍大襖,手執(zhí)旱煙,正在認真地批閱著文件。在外徘徊許久的陳云,終于鼓起勇氣叩開了主席辦公室外半虛掩的房門。陳云一進屋,就開門見山說明了來意,希望主席能夠幫助他找到少犯錯誤或者不犯大的錯誤的途徑。輕柔的月光灑滿了整個屋子,裊裊煙霧之中清晰地閃現(xiàn)著主席炯炯的目光。只見主席抖了抖身上的大衣,笑著打破了沉寂,“工作經驗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方法更重要嘛!犯錯誤的重要原因就是你的思想方法不對頭。我建議你學學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主席一語破的,令陳云茅塞頓開。1981年,陳云曾回憶道:“毛澤東同志親自給我講過三次要學哲學。在延安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我身體不大好,把毛澤東同志的主要著作和他起草的重要電報認真讀了一遍,受益很大。我由此深刻地領會到,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實事求是?!痹诹硪淮握勗捴?,陳云再次提到了此事,“在延安的時候,我曾經仔細研究過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當我全部讀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電報之后,感到里面貫穿著一個基本指導思想,就是實事求是”。
在陳云長期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始終以“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為指導思想,制定政策,處理問題,發(fā)表講話。在晚年,他更是多次將這十五字要訣書贈各級領導干部并系統(tǒng)闡述“十五字”思想的指導作用。陳云的“十五字”思想更被譽為“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革命之導師——列寧
在商務印書館靜謐的長廊,在莫斯科幽靜的馬列學院,在延安簡陋的窯洞,在江西深深的庭院,都曾留下陳云孜孜不倦研讀列寧著作的身影。陳云深深折服于列寧的哲學思想和黨建思想中,每每憶及列寧的民主集中制思想,陳云更是心潮澎湃、感慨不已。1906年3月,列寧在《提交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統(tǒng)一代表大會策略綱領》中最早明確提出:“黨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是現(xiàn)在一致公認的原則。”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是無產階級政黨、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它規(guī)定了領導和群眾、上級和下級、部分和整體、組織和個人的正確關系,是勝利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重要保證。1906年4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統(tǒng)一)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首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則載入了黨章。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把民主集中制確立為黨的組織原則和制度。
作為黨的組織工作的杰出領導者,陳云深諳此思想在維護黨紀國法,鞏固黨的政權中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陳云在各個時期都時刻將此思想認真秉持和落實。
1937年11月底,陳云等人從新疆回到延安。1個月后,即1937年1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陳云當選為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任時長達7年。在這期間,中央黨務委員會由中央組織部代管。因此,陳云經常直接過問和處理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在1939年5月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上,一篇題為《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的文章赫然入目。這篇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嚴肅黨紀的文章就是出自陳云之筆。劉力功,這個抗日軍政大學畢業(yè)的新黨員,因為害怕艱苦簡陋的工作環(huán)境,斷然拒絕組織的分配。面對黨組織長達7次的思想疏導,劉立功還肆無忌憚地提出不進馬列學院或回原籍工作就退出黨的要挾。陳云在文中引用列寧“無產階級的無條件的集中制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zhàn)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為了捍衛(wèi)共產黨人鐵一般的紀律,倨傲的劉立功最終被開除了黨籍。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共中央為實施“向南防御,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成立了中共中央東北局,陳云任委員。當時的遼東黨內存在黨員思想渙散,組織生活不健全的問題。對此,陳云鄭重地重申“黨內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的意見:民主不僅一般需要,在目前情況下有特殊需要。不經大家交換意見,是不可能集中的,形式上集中了也難免出錯誤。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換意見,反而容易集中。核心領導只有經過嚴格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并在實踐中經過考驗,才能建立起來。民主又必須集中。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云被戴上“老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受到錯誤的批判,并離開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前往江西“蹲點”。身處逆境的陳云并沒有黯然神傷,而是認真研讀《列寧選集》和《列寧全集》。伏案學習之余,陳云總是會若有所思地來回踱步,并不時舉目眺望遠方,似乎在探尋著什么……女兒陳偉力曾在陳云的炊事員病休期間去江西照料父親的生活起居。當時,陳云就曾讓女兒偉力跟著他著重學習了列寧著作,并經常滿懷感慨地對女兒偉力說:“列寧不僅提出民主集中制,而且在民主集中制這個問題上以身作則。如果共產黨能堅持民主集中制,那社會主義國家就有希望;社會主義國家有希望,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就一定能夠成功?!?/p>
1982年6月24日,陳云在對胡喬木同志起草的一份文件的意見中,針對“文化大革命”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關于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夠是‘文化大革命得以發(fā)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問題實際上應該說,黨內民主集中制沒有了,集體領導沒有了,這是‘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一個根本原因。”由此可見,陳云當年對女兒偉力的那番話可謂是意味深長、發(fā)人深省的。改革開放后,在鄧小平和陳云等領導人的積極倡導下,黨內又恢復了民主集中制。1985年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陳云面對全黨中青年干部,再次嚴肅重申:“堅持民主集中制是黨章規(guī)定的原則。希望新進各級領導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學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在各級領導班子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傾聽各種意見,特別要注意傾聽不同意見。要照黨章辦事,不要一個人說了算。”
陳云始終把能否堅持民主集中制作為黨內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的重要標志,他強調必須認真實行集體領導制度,“重大問題的決定,必須經過集體的充分討論”;他強調要尊重和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允許黨內存在不同意見,防止“一言堂”“一邊倒”……
幼年成孤,恩師張行恭無疑在陳云孱弱的心田播下稚嫩的愛國之苗;張元濟倡導民主,弘揚新知,天下仁人志士齊聚一堂,陳云也由一己求謀生之路投入到保家衛(wèi)國的職業(yè)革命家的征程。毛澤東和列寧這兩位世紀偉人,在陳云從一位普通革命者到一位睿智且富有遠見卓識的革命領袖的成長歷程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毛澤東的一聲“思想方法不對頭”,鑄就了陳云“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辯證唯物的思想精髓;列寧的一句“民主集中制”,譜寫了陳云整頓黨風、恪守黨紀的卓越篇章。陳列千壇美酒酬獻革命英雄兒女,云播萬里甘霖滋潤錦繡河山,偉人陳云背后的成長故事將隨著新中國的繁榮昌盛而源遠流長……○
題圖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陳云
責任編輯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