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望秦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西安710062)
《三國志演義》中“靜軒詩”是依據(jù)小說文本吟詠寫作的
趙望秦
(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西安710062)
研究者一直認(rèn)為增插在《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所詠吟的是古人古事,屬于詩歌體類中的詠史詩。對此,本文通過舉例論證、量化分析后的結(jié)果卻是否定的,認(rèn)為“靜軒詩”所吟詠的是小說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故不可視之為詠史詩。
《三國志演義》;周靜軒;詠史詩
“‘靜軒詩’指的是存在于《三國志演義》眾多版本中的署名‘靜軒’、‘靜軒先生’、‘靜軒周先生’或‘周靜軒先生’的詩歌?!保?]92對“靜軒”其人,及插增于《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歷來為研究古代小說尤其是《三國志演義》的古今學(xué)人們所關(guān)注。①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丹鉛新錄》六“王安石”條,第98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毛宗崗評改本《三國演義·凡例》,第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見《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研究》,135-137頁,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年版。馬廉《關(guān)于周靜軒先生》,見《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第172-173頁,中華書局,2006年版。劉修業(yè)《〈新刻按鑒全像批評三國志傳〉二十卷》,見《古典小說戲曲叢考》,第66頁,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劉世德《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第108頁,中華書局,2010年版。[1-5]大概是由于周靜軒的眾多著述中有一部《讀史詩集》,中外研究者遂將其與《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聯(lián)系起來,以為“靜軒詩”即出自此集中的詠史詩。或謂:“建陽書坊編輯出版的一些講史小說,又復(fù)采用了他(周靜軒)的詠史詩。余象斗刻的這一部《三國志》,竟然采用了七十多首?!保?]66-67或謂:“在吳觀明本中,出現(xiàn)了 69 首周靜軒所作的詠史詩?!保?]82或謂:“靜軒的詠史詩不僅見于《三國志演義》,也見于其他講史演義。”[8]359或謂:“靜軒詩殆自周禮的《讀史詩集》選摘?!保?]109按,周禮字德恭,號靜軒?;蛑^:“靜軒先生的詠史詩頗為明代小說家和刻書家所重視,明本演義小說往往引在正文中(蓋引自《讀史詩集》一書)?!保?]110按,括號內(nèi)是著者原注。直至近年一些專題論文,仍作如此認(rèn)識。②張志和《由周靜軒詩看〈三國演義〉的版本演變》,見《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0年第6期;陳國軍《谫論周靜軒》,見《明清小說研究》1995年第3期;鄭鐵生《周靜軒詩在〈三國演義〉版本中的演變和意義》,見《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按,此文又見《廈門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第2期,僅題目略異)。[10-12]
關(guān)于“詠史”一體的詩歌性質(zhì),古人早有明確界定,即詩人閱讀史書有所感發(fā)而吟詠賦寫為詩者。③舊題唐人王昌齡撰《詩格》,見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第167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唐人呂向為王粲《詠史詩》所作解題,見《文選》卷二一“詠史”類,第317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影印宋刊明州本,2008年版。[13-14]則詠史創(chuàng)作的取材范圍即為史籍所記之古人古事,換言之,詠史詩是以歷史素材為表現(xiàn)內(nèi)容的。準(zhǔn)此而顧名思義,周靜軒的《讀史詩集》自當(dāng)是其閱讀史書而吟詠為詩的集子。但《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是否確由《讀史詩集》所引的詠史之作,卻以此詩集之散佚而無法加以檢驗,如今只能求之于內(nèi)證了。也就是說,通過審視《三國志演義》中“靜軒詩”所具體詠嘆的人和事以確定其是否為詠史詩。茲先略舉數(shù)例以論證說明之。
在現(xiàn)存《三國志演義》諸多版本中,學(xué)界一般認(rèn)為葉逢春刊本《通俗演義三國志史傳》是插增“靜軒詩”的最早本子。惜此本已殘,難窺全豹,故本文以刊印時間明確而又是足本的周曰校萬卷樓本《三國志傳通俗演義》為據(jù)進行考察。按此本文字多有訛誤,為保持底本原貌,不作校改。
首先可以排除其中的一首是所謂詠史詩:“……是夜,大霧垂于江面,對不相見。孔明共魯肅坐在船中,后傳令教快行。果然是好大霧,前人有篇《大霧垂江賦》曰……。靜軒先生有一詩一律單道霧云:疊禍風(fēng)光盛,濛濛細(xì)雨濃。雖聞云外雁,不見嶺頭松。一水亡新浪,千山失舊蹤。禪關(guān)昏曀里,風(fēng)送數(shù)聲鐘?!保?5]卷五《諸葛亮計伏周瑜》按,此乃詠物詩,是為表現(xiàn)小說中人物活動的場景描寫,與賦寫古人古事的詠史詩毫無關(guān)系。
卷二《李傕郭氾亂長安》:“……靜軒先生有詩嘆曰:‘光武中興興漢世,上下相承十二帝?;胳`無道宗社隳,閹臣擅權(quán)為叔季。無謀何進作三公,欲除社鼠招奸雄。豺獺雖驅(qū)虎狼入,西州逆豎生淫兇。王允赤心托紅粉,致令董呂成矛盾。渠魁殄滅天下寧,誰知李郭心懷憤。神州荊棘爭奈何,六宮饑饉愁干戈。人心既離天命去,王雄割據(jù)分山河。后主規(guī)此存兢業(yè),莫把金甌等閑缺。生靈糜爛肝腦涂,剩水殘山多怨血。我觀遺史不勝悲,今古茫茫嘆黍離。人君當(dāng)守包桑戒,太阿誰執(zhí)全綱維?!卑丛娭兴鶎?,大體上概括了《后漢書》《三國志》等史籍所載東漢末、三國初的重大歷史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兩句所寫的并非真實的歷史事件:“王允赤心托紅粉,致令董呂成矛盾?!卑?,王允使用美人計,教貂蟬以色相離間董卓與呂布,達到鏟除董卓的政治目的,于史無征,而是本書卷一《司徒王允說貂蟬》等節(jié)所描寫的文學(xué)故事。
卷三《玄德匹馬奔冀州》:“……卻說曹公引大軍往小沛來,正行之間,狂風(fēng)驟至,曹公馬前忽一聲響亮,大風(fēng)吹折牙旗一面。操曰作怪,便教軍兵且往,喚謀士問吉兇。操自己主張了,只看謀士所見同與不同。操言風(fēng)吹折牙旗之兆,荀彧曰:‘風(fēng)自何方來?吹折甚顏色旗?’操曰:‘風(fēng)自東南方來,吹折角上牙旗,旗乃青紅二色?!瘡?‘不主別事,今夜劉備必來劫寨?!冱c頭。忽毛玠入見曰:‘適才東南方牙旗被風(fēng)吹折,今夜必主有人劫寨?!o軒有詩嘆曰:‘仁心帝胄勢孤窮,全仗分兵劫寨功。爭奈折旗先有兆,老天何故縱奸雄。’操曰:‘天報應(yīng),吾當(dāng)自防之?!卑础度龂尽肪砣妒駮は戎鱾鳌?“[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迸崴芍?“《魏書》曰:是時,公方有急于官渡,乃分留諸將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備。備初謂公與大敵連,不得東,而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shù)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庇帧顿Y治通鑒》卷六二漢獻帝建安五年正月條:“曹操擊劉備,破之?!笨梢娛窌蟽H記曹操擊敗劉備的結(jié)局并無其過程。但在小說中,不僅具有了豐富的情節(jié),而且虛構(gòu)了精彩的細(xì)節(jié)。再細(xì)看靜軒詩所表現(xiàn)的顯見是小說中的故事。
卷五《耒陽張飛薦鳳雛》寫馬騰與黃奎密謀要趁曹操檢閱關(guān)西軍之機將其殺掉。黃奎因醉酒而不慎被其妾李春香套出實情,并告知黃奎的妻弟苗澤,而苗澤與李春香私通,為得到她,便向曹操告密。于是,曹操先下手將黃奎、馬騰等一網(wǎng)打盡后,“澤告操:‘不愿加賞,只求李春香為妻。’操笑曰:‘爾為一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義之人何用。’亦皆斬之。靜軒先生觀此有感,作詩嘆曰:‘苗澤因私害藎臣,春香未得反傷身。老天何事容奸宄,累次謀誅化作塵?!卑矗娝亣@之人與事,于史毫無征信,純屬小說虛構(gòu)。
卷七《曹操漢中破張魯》寫曹操謀士賈詡建議用反間計,派人向張魯謀士楊松行賄,楊松便進讒言以陷害張魯手下大將龐德,逼使龐德無奈而降操。隨后又在張魯戰(zhàn)敗時關(guān)閉城門,致使張魯走投無路而降操?!坝谑菨h中皆平。曹操傳令,各郡分設(shè)太守,置都尉,大賞士卒。惟有楊松賣主求榮,即當(dāng)斬之于市曹,教眾人悉知。靜軒先生有詩嘆曰:‘妨賢賣主逞奇功,積得金銀總是空。家未榮華身受戮,令人千載笑楊松?!卑矗娭兴鶎懙臈钏稍跉v史上并無其人,全然是小說虛構(gòu)的人物。
卷七《廢獻帝曹丕篡漢》:華歆秉承曹丕旨意,厲聲指責(zé)獻帝而逼其讓位,“帝戰(zhàn)慄不能答。忽然曹洪、曹休二人帶劍上殿,厲聲問曰:‘符寶郎安在?’班部中一人出曰:‘符寶郎在此。’洪拔劍索要玉璽。符寶郎祖弼叱之曰:‘玉璽乃天子之寶,安能與哉!’洪喝武士捉出斬之。祖弼大罵不絕而死。靜軒詩曰:‘奸宄專權(quán)漢室亡,詐稱禪位效虞唐。滿朝百辟皆尊魏,僅見忠臣符璽郎?!卑矗≌f所寫曹丕篡漢是符合史實的,但其中又虛構(gòu)了符寶郎祖弼不愿奉上天子玉璽而遭殺害的情節(jié),而靜軒詩所詠嘆的正是這一文學(xué)人物。
卷十《仲達興兵寇漢中》:“……卻說孔明收得勝軍馬入寨,所得降兵及軍器馬匹,不計其數(shù)。又欲起兵進取。忽報有人自成都而來,說張苞破傷風(fēng)身死,敕葬于錦屏山??酌髀犞?,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于地。眾皆救醒??酌髯源说貌?,臥床不起,諸將無不感激。靜軒有詩嘆曰:‘屈死張苞未建功,孔明揮淚灑西風(fēng)。要知身惹尪羸病,都在憂民為國中。’”按《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長子苞,早夭?!敝獜埌_為張飛之子,但絕無事跡可言。在小說中,卻虛構(gòu)了張苞的不少故事,包括這里所寫的。而靜軒詩所詠之張苞顯然是一文學(xué)人物。
卷十二《姜維大戰(zhàn)劍門關(guān)》寫鐘會率魏軍攻取蜀漢陽安關(guān)后,親自祭拜諸葛亮墓,而諸葛亮則領(lǐng)陰兵顯靈,警告鐘會“入境之后,不可妄害生靈”?!坝谑晴姇髁钋败娏灼?,上書‘保國安民’四字,凡到之處,如妄殺一人者償命?!o軒先生詩贊曰:‘?dāng)?shù)萬陰兵繞定軍,致令鐘會拜靈神。生能決策扶劉氏,死尚遺言保蜀民。’”按《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鐘會傳》:“[鐘]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資治通鑒》卷七八魏元帝景元四年八月條略同,惟“出”作“趨”,且無“之”字。史書所載,僅此而已,小說則敷演成一段頗富神話色彩的動人故事。而靜軒詩就是針對這個故事寫的。
卷十二《諸葛瞻大戰(zhàn)鄧艾》:“……卻說江油守將馬邈……與妻李氏擁爐飲酒。其妻問曰:‘累聞邊情甚急,將軍全無憂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約掌握,干我何事?!淦抻衷?‘雖然如此,將軍所守城池,不為不重?!阍?‘天子聽信黃皓,溺于酒色,吾料禍不遠矣。魏兵若到,降之為上,何必慮耳?!淦薮笈?,唾邈面曰:‘汝為男子,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吾與汝有何面目而見天下人耶!’馬邈羞慚無語。靜軒先生有詩嘆曰:‘馬邈先懷背逆圖,其妻一語盡忠謨??班荡藡D能全義,愧殺人間大丈夫。’……邈大驚慌,出降艾,拜伏于公堂之下?!鰣箦惴蛉俗钥O身死?!卑础度龂尽肪矶恕段簳む嚢瑐鳌?“[鄧艾]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薄顿Y治通鑒》卷七八魏元帝景元四年十月條略同,惟“由”作“油”。可知歷史上雖有馬邈降魏之事,但極為簡略。而在小說中,不僅其人其事的描寫頗為詳細(xì),更增加了其妻李氏的言行。靜軒詩所描寫的正是小說中虛構(gòu)的人和事。
卷十二《司馬復(fù)奪受禪臺》寫司馬炎逼魏元帝讓位而黃門侍郎張節(jié)直言爭辯,并斥責(zé)司馬炎說:“‘若行此事,乃篡國之賊也’。炎大怒曰:‘吾與漢家報本,有何不可?!澄涫繉埞?jié)亂瓜打死于殿下?!箪o軒先生詩嘆曰:‘魏吞漢室晉吞曹,天運循環(huán)不可逃。張節(jié)可憐忠國事,一拳怎障泰山高?!卑?,靜軒詩所說的魏篡漢,晉又篡魏,均為史實,但又說張節(jié)為忠于魏國而責(zé)罵司馬炎的篡奪行為,則在歷史上既無其人,更無其事。顯而易見,此詩是據(jù)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而寫的。
綜合觀察以上所舉例證及分析,在“靜軒詩”中反映出的史書記載之程度與文學(xué)描寫之成份的比例關(guān)系,可大概分為三類:一類是史書上已較翔實,小說中又細(xì)化描寫,可謂之實多虛少;一類是史書上僅具梗概,小說中則編造情節(jié),可謂之實少虛多;一類是史書上略見其人或其事乃至于毫無蹤跡可尋,而在小說中就全然虛構(gòu)了,可謂之有虛無實。為求醒目,茲依明萬歷十九年周曰校刊本,將“靜軒詩”按此三類分列于表1中,且嚴(yán)格以是否署名“靜軒”為據(jù),并于備注欄略作說明。按此本文字多有漫漶,為保持底本原貌,漫漶者以缺字例代之以方框,不作臆補。
表1所列總為69首,其中實多虛少者有26首,實少虛多者有22首,有虛無實者有21首。由此可以看出,“靜軒詩”的內(nèi)容是隨著小說中基本符合史實、略見史事影子和完全出于虛構(gòu)的不同描寫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靜軒詩”所詠嘆的是《三國志演義》中的人和事,而非歷史典籍中的人和事。
詠史詩的創(chuàng)作,既可以借史抒懷、借史寄興、借史刺時、借史諷今,也可以表達史觀、顯示史識,甚至可以指桑罵槐,攻訐抨擊。此外,在詠史詩中,還以“古人”影射“今人”,以“古事”影射“今事”,乃至于借古人古事以詠物??梢娫伿芬惑w是很富于表現(xiàn)功能的。盡管如此,詠史詩也還是有一條創(chuàng)作規(guī)則需要遵循的,即所吟詠和描寫的人和事必須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實有其事,是詠史之作最顯著的特質(zhì)。所以,一旦失去這個先決要素,也就意味著其詩失去了詠史的性質(zhì)。由此反觀“靜軒詩”,自然不可視之為詠史詩了。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說明這些“靜軒詩”并非是直接取材于史書而寫的。據(jù)日本學(xué)者中田諭的研究,在《三國志演義》明刊本中,嘉靖壬午本之后的各本都插增有十一段故事,其中除花關(guān)索故事是依據(jù)民間傳說之外,其他十段故事都是依據(jù)《資治通鑒》中的有關(guān)記載。[7]39-67據(jù)書目著錄,周靜軒曾撰有《朱子綱目折衷》《續(xù)編綱目發(fā)明》《通鑒外紀(jì)論斷》《通鑒筆記》等史學(xué)著作[16]144,可謂是《資治通鑒》的研究專家,當(dāng)然是對其內(nèi)容很熟悉了。然而,檢尋周曰校本相關(guān)部分的“靜軒詩”,沒有一首是針對這十段出自《資治通鑒》的歷史故事所寫的。其中,在卷十二《諸葛瞻大戰(zhàn)鄧艾》和《司馬復(fù)奪受禪臺》的兩節(jié)里各增插了一段故事,又在卷十二《羊祜病中薦杜預(yù)》和《王濬計取石頭城》的兩節(jié)里各插增了兩段故事,都是取材于《資治通鑒》而略作敷演。而在這四節(jié)里,“靜軒詩”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除《羊祜病中薦杜預(yù)》一節(jié)有1首外,其他三節(jié)均各有2首,共有7首。由此亦可見,靜軒詩并非以史書記載的人事為素材而吟詠的,是根據(jù)《三國志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jié)而寫成的。
表1 “靜軒詩”所詠《三國志演義》情節(jié)虛實程度比較表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十二 卷三《孫策怒斬于神仙》十三 卷三《曹操烏巢燒糧草》十四 卷四《劉玄德敗走荊州》……靜軒有詩曰:孫郎智勇冠江湄,射獵垓心受困危。許客三人能死戰(zhàn),殺身豫讓未為奇?!o軒有詩嘆曰:逆耳忠言反見仇,獨夫袁紹少機謀。烏巢糧盡根基拔,猶欲區(qū)區(qū)守冀州?!o軒先生讀史至此,有感于心,遂作詩嘆曰:兇暴橫行仁義殃,老天何事欠分張。功名未遂英雄困,到此何為不斷腸。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策傳》裴松之注。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jì)》裴松之注,卷一七《魏書·張郃傳》。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十五 卷四《玄德躍馬跳檀溪》十六 卷四《獻荊州粲說劉琮》……靜軒有詩曰:范增定計傷高祖,蔡瑁存奸害蜀君。不是忠臣先獻策,應(yīng)交天意定三分?!o軒有詩曰:天下紛紛逐鹿晨,餓禽尚且欲投林。不辜不負(fù)非貪取,真有中原王者心。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十七 卷五《劉玄德敗走江陵》十八 卷五《周瑜定計破曹操》……靜軒詩曰:諸葛神機天下少,周郎忽起妒賢心。三分天下安排定,枉使牢籠巧計深?!o軒詩曰:疏賢信佞欲偷生,空獻荊襄九郡城。晨牝懦兒駢首戮,誰知曹操不容情。不拘史事,自為編造。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十九 卷五《群英會瑜智蔣干》二十 卷五《諸葛亮計伏周瑜》……靜軒詩嘆曰:曹操奸雄不可當(dāng),一時詭計中周郎。蔡張賣主謀生計,誰料翻為劍下亡?!o軒先生有一詩一律單道霧云(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為渲染場景的詠物詩。二十一 卷五《七星壇諸葛祭風(fēng)》……靜軒先生有詩嘆曰:一火能燒百萬兵,東風(fēng)才起便逃生。周郎空有妨賢計,妙算安能及孔明。不拘史事,自為編造。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二十二 卷五《曹操敗走華容道》二十三 卷六《諸葛亮三氣周瑜》……靜軒先生詩曰:山高月小水茫茫,追憶前朝暗慘傷。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fēng)有意便周郎?;鹧討?zhàn)船旌旗赤,煙漫長江草木黃。城廓不殊人物異,蕭條□景殘斜陽?!o軒先生觀此有感,遂吟一絕,以詠嘆云:周瑜決策取荊州,諸葛先知第一籌。指望長江香餌穩(wěn),不知暗里釣魚鉤。泛詠赤壁之戰(zhàn),基本合于史實。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二十四 卷六《耒陽張飛薦鳳雛》二十五 卷六《龐統(tǒng)獻策取西川》……靜軒先生有詩嘆曰:荊州兵已入疆場,卻想?yún)^(qū)區(qū)作預(yù)防。自古山河歸帝子,徒將苦口諫劉璋?!o軒先生觀此有感,作詩嘆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三一《蜀書·劉璋傳》。二十六 卷七《曹操興兵下江南》二十七 卷七《孔明定計捉張任》……靜軒先生詩曰:玉石才華天下聞,赤心事賊見奇功。魏家社稷安排定,臨沒無顏見漢君。……靜軒先生有詩曰:昭烈乘危一騎行,蜀兵追急繞山城。蒼天終祐仁明主,又遇張飛救駕兵。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十《魏書·荀彧傳》裴松之注。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史事略見《后漢書》卷十下《皇后紀(jì)·伏皇后》,《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jì)》裴松之注。二十九 卷七《曹操漢中破張魯》二十八 卷七《曹操杖殺伏皇后》……又靜軒詩曰:報國忠臣多橫死,欺臣賊子盡偷生。試看今古興亡事,天道如何也不平?!o軒先生有詩嘆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三十 卷七《甘寧百騎劫曹營》……又靜軒有詩嘆陳武曰:鏖戰(zhàn)曹兵血刃紅,殺身報國盡孤忠。將軍一死雖常事,取義捐生萬載功。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三五《吳書·陳武傳》、卷五五《吳書·董襲傳》。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三十一 卷七《耿紀(jì)韋晃討曹操》三十二 卷八《劉備進位漢中王》……靜軒先生有詩嘆曰:韋耿徒懷輔漢忠,誰知天命屬奸雄。可憐俊杰遭誣死,血染漳河水浪紅。……靜軒先生有詩曰:昭烈興師取漢中,曹兵數(shù)萬掃塵空。曹瞞徒恃奸雄計,誰識川中有臥龍。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jì)》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為編造。三十三 卷八《關(guān)云長刮骨療毒》三十四 卷八《關(guān)云長大戰(zhàn)徐晃》……靜軒有詩曰:江東寤寐索荊州,關(guān)將英雄獨欠謀??上G州歸異姓,孔明緣自少機籌?!o軒有詩曰:從來仁義感人深,背義忘恩恨不禁。犬馬知恩曾報主,糜芳何起反君心。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九《吳書·呂蒙傳》、卷一三《吳書·陸遜傳》。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三六《蜀書·關(guān)羽傳》。三十五 同上。三十六 卷八《關(guān)云長夜走麥城》……靜軒有詩曰:陸遜青年未有名,呂蒙詐病暗行兵。關(guān)公莫待臨危悔,縱為欺人一念輕?!朱o軒有詩曰:關(guān)公義勇孰能籌,難出東吳呂陸謀。不識勢窮人散盡,單刀猶自復(fù)荊州。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九《吳書·呂蒙傳》、卷一三《吳書·陸遜傳》。不拘史事,自為編造。三十七 卷八《魏太子曹丕秉政》三十八 卷八《廢獻帝曹丕篡漢》……靜軒詩嘆曰: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o軒詩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事甚為簡略,見《晉書》卷一《宣帝紀(jì)》。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三十九 卷九《陸遜定計破蜀兵》……靜軒有詩曰:符堅恃眾曾亡晉,昭烈移兵見敗吳。今古興衰皆有數(shù),元戎寧不讀兵書。不拘史事,自為編造。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四十 卷九《白帝城先主托孤》四十一 卷九《諸葛亮五擒孟獲》……靜軒先生有詩責(zé)黃權(quán)曰:降吳不可卻降曹,忠義安能事兩朝。堪笑黃權(quán)為叛逆,紫陽書法不輕饒。……靜軒先生有詩曰:為國平蠻統(tǒng)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耿恭拜井甘泉出,諸葛虔誠水夜生。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四三《蜀書·黃權(quán)傳》。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四十二 卷十《孔明秋夜祭瀘水》四十三 卷十《孔明智退司馬懿》……靜軒先生有詩曰:相國興師入不毛,滔滔流水起波濤。漢兵自信三擒易,孟獲安知七縱勞。鐵甲盡沾蠻雨濕,征袍初染瘴煙高。一從伐叛揚威武,應(yīng)使南人識俊髦?!o軒詩曰:仲達深謀善用兵,孔明妙算鬼神驚。臨危解作疑兵計,十萬曹軍怕近城。泛詠諸葛亮南征之役,基本合于史實。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四十四 卷十《孔明遺計斬王雙》四十五 卷十《仲達興兵寇漢中》……靜軒先生有詩嘆曰:鏖戰(zhàn)祁山經(jīng)幾秋,至今草木尚含愁??酌髅钏闳藷o及,先奪曹兵第一籌?!o軒有詩嘆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四十六 卷十一《諸葛亮六出祁山》四十七 卷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靜軒先生有詩曰:興師伐魏報先王,天命何期有短長。仲達料人真妙算,預(yù)知食少事煩亡?!o軒有詩曰: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樣空??蓱z忠義子,不得壽喬松。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jì)》裴松之注、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四十八 卷十一《死諸葛走生仲達》……靜軒有詩詠曰:六出祁山吊伐勤,要將忠義報儲君。先年伏弩誅張郃,復(fù)后揚旗走魏軍。非是兵機無八陣,只因天意定三分。兩川帝業(yè)今何在,惟有先王一古墳。泛詠諸葛亮之事跡,基本合于史實。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四十九 卷十一《司馬懿謀殺曹爽》五十 卷十一《孫峻謀殺諸葛恪》五十一 卷十一《姜維計困司馬昭》……靜軒有詩曰:極欲窮奢總是虛,忠言逆耳不知幾。剝床災(zāi)近猶行樂,直待朝陽血污衣?!o軒詩曰:積善之家慶有馀,災(zāi)殃應(yīng)集惡人居。專權(quán)自恣無仁義,俯首朝門自伏誅?!o軒先生有詩嘆曰:妙算姜維不等閑,魏師受困鐵籠間。龐涓始入馬陵道,項羽初圍九里山。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九《魏書·曹爽傳》裴松之注。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恪傳》。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五十二 卷十一《司馬師廢主立君》五十三 卷十二《鄧艾段谷破姜維》……靜軒先生有詩曰: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馀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o軒有詩曰:堪嘆姜維繼武侯,出師不料敵人謀。中原尺地難恢復(fù),相將傷兵國勢休。泛詠魏篡漢、晉篡魏之歷史事件,基本合于史實。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鄧艾傳》、卷四四《蜀書·姜維傳》。五十四 卷十二《忠義士于詮守節(jié)》五十五 卷十二《姜維祁山戰(zhàn)鄧艾》……靜軒先生有詩嘆曰:報國心堅不顧家,見危授命念非差。當(dāng)時若聽諸謀士,安得人稱井底蛙。……靜軒詩曰:樂毅破齊遭間阻,岳飛破虜受讒回。姜維拒敵功初就,又被班師詔忽來。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二八《魏書·諸葛誕傳》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為編造。五十六 卷十二《姜伯約洮陽大戰(zhàn)》……靜軒有詩嘆曰:君暗臣驕嬖倖多,何能整頓舊山河。中原恢復(fù)雖當(dāng)理,國小民疲怎奈何。不拘史事,自為編造。五十七 卷十二《姜維避禍屯田計》……靜軒先生觀此有感,遂書一絕云:閹宦專權(quán)從古有,明君安可近陰邪。姜維不速誅黃皓,卻縱荒唐喪國家。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四四《蜀書·姜維傳》裴松之注。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五十八 卷十二《鐘會鄧艾取漢中》五十九 卷十二《姜維大戰(zhàn)劍門關(guān)》六十 同上……靜軒有詩嘆曰:為國先與入寇圖,無謀后主信師巫。臨危不信姜維表,輿櫬投降只自愚?!o軒先生詩嘆曰:魏將西驅(qū)十萬兵,漢人無計守陽平。蔣舒降虜傅僉死,尚有留芳遺臭名?!o軒先生詩贊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事甚為簡略,見《三國志》卷四四《蜀書·姜維傳》裴松之注。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六十一 卷十二《諸葛瞻大戰(zhàn)鄧艾》六十二 同上六十三 卷十二《蜀后主輿櫬出降》……靜軒先生詩嘆曰:后主庸才信淺謀,不思守國欲降仇。當(dāng)時若聽親兒語,未必山河掃地休?!o軒先生有詩嘆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靜軒先生觀此有感,遂作詩嘆曰:蜀邦將沒憑黃皓,宋室臨危信郭京。左道憸壬為國戒,皆因方寸理難明。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卷四二《蜀書·譙周傳》。六十四 同上六十五 卷十二《司馬復(fù)奪受禪臺》……靜軒先生有詩嘆曰:魏兵數(shù)萬入川來,后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fù)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jié)王孫志可哀。滅漢未期鐘鄧死,一朝功業(yè)總成灰。……靜軒先生詩嘆曰:追歡作樂笑顏間,不念危亡半點哀??鞓樊愢l(xiāng)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泛詠蜀漢末年之人事,基本合于史實。史事略見《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
序號 卷次節(jié)目 實多虛少 實少虛多 有虛無實 備說六十六 同上六十七 卷十二《羊祜病中薦杜預(yù)》……靜軒詩嘆曰:吳運將終社稷荒,故教孫皓害忠良。群英四十皆誅戮,何不知機效子房?!箪o軒先生詩嘆曰:(詩已見上文,茲略不錄。)史書無征,出于虛構(gòu)。不拘史事,自為編造。六十八 卷十二《王濬計取石頭城》六十九 同上……靜軒先生有詩贊張悌之忠曰:顛危國祚勢難支,江左全收大將旗。張悌死忠懷食祿,為臣到此是男兒。……靜軒先生有詩嘆曰:孫皓荒淫社稷休,臨危俯首作降囚。祖宗基業(yè)輕歸晉,甘受長安歸命侯。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四八《吳書·孫皓傳》裴松之注。史事略見《三國志》卷四八《吳書·孫皓傳》。
鄭振鐸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之首引述了清代多家詩話、筆記,其中均以例證說明《三國志演義》中的“小說衍義語”、“小說家妝點之詞”乃“語屬不經(jīng)”,不“可據(jù)為典要”以賦寫詠史詩。[4]100這也就是說,一旦在詠史詩中出現(xiàn)“小說衍義語”、“小說家妝點之詞”,即今人所謂虛構(gòu)描寫者,自不可視作真正的詠史詩了??梢?,清人早有此種認(rèn)識,惟其尚未論及《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
鄭振鐸又曾論證指出:“嘉靖本中所載‘史官’、‘后人’、‘古人’、‘宋賢’、‘前賢’、‘胡曾先生’、‘邵康節(jié)’諸詩,共三百三十余首,萬歷諸本所載周靜軒詩凡七十一首。這些靜軒詩似乎是有意要補前人之缺,所以凡三百三十余首詩詠到的地方,靜軒便不之及(只有二處是例外……)?!保?]137由此來看,如果說《三國志演義》中的“靜軒詩”就是由周靜軒《讀史詩集》引出而“插增”的,怎么會產(chǎn)生如此巧合的現(xiàn)象呢?難道《讀史詩集》中的部分詩作就真的“是有意要補前人之缺”嗎?顯而易見,所謂“靜軒詩”即針對《三國志演義》中無論是真實的抑或虛構(gòu)的故事和人物而寫的。
通過以上的論證,足以否定《三國志演義》中“靜軒詩”的性質(zhì)為“詠史詩”之說。
[1]劉世德.《三國志演義》葉逢春刊本插增靜軒詩考[M]//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3][清]毛宗崗.三國演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
[5]馬廉.關(guān)于周靜軒先生[M]//馬隅卿小說戲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劉修業(yè).古典小說戲曲叢考[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7][日]中川諭.《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程毅中.重讀《講史與詠史詩》[M]//程毅中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
[9][英]魏安.三國演義版本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張志和.由周靜軒詩看《三國演義》的版本演變[J].河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0,(6):69-71.
[11]陳國軍.谫論周靜軒[J].明清小說研究,1995,(3):224-227.
[12]鄭鐵生.周靜軒詩在《三國演義》版本中的演變和意義[J].明清小說研究,2005,(4):83 -92.
[13]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4]影印宋刊明州本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15]周曰.三國志傳通俗演義[M]//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黃虞稷.千頃堂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責(zé)任編輯 朱正平】
The Jingxuan Poetry Insert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Was Written by Story Text
ZHAO Wang-qin
(Colleg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Researchers had thought that the Jingxuan poetry insert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transcribed the ancient people and things;it belonged to the category of historical poems.This paper gets a negative result by the methods of giving examples and quantifying analysis.The Jingxuan poetry transcribed the characters which novelist created the fictitious story lines,so it couldn’t be seen it as historical poems.
the Three Kingdoms;Zhou Jingxuan;historical poems
I207
A
1009—5128(2012)09—0044—12
2012—07—05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10BZW060)
趙望秦(1953—),男,陜西臨潼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古代文學(xué)及中國古典文獻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