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立新 楊 波 李 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骨二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是維持膝關節(jié)穩(wěn)定的重要韌帶,主要限制脛骨的前移和旋轉,在膝關節(jié)活動中起到重要的穩(wěn)定和制導功能[1]。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運動損傷日益增多,ACL損傷發(fā)生率不斷增加。其治療的方式多以手術韌帶重建為主。但無論何種方法,恢復膝關節(jié)的正常功能和穩(wěn)定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移植物的選擇成為了臨床爭論的焦點。筆者對2004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采用兩種移植物重建ACL斷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4年4月~2010年2月收治的ACL斷裂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齡15~49歲,平均(28.6±4.5)歲;致傷原因:交通意外18例,運動性損傷33例,其他9例;受傷位置:左側26例,右側34例。根據(jù)移植物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將采用關節(jié)鏡下自體骨-髕腱-骨(B-PT-B)重建ACL患者30例設為A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6~45歲,平均(27.5±6.1)歲。 將采用關節(jié)鏡下異體 B-PT-B重建ACL患者設為B組,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齡15~49歲,平均(28.8±5.8)歲。本實驗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寫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年齡(歲)受傷至手術時間(h)隨訪時間(個月)術前IKDC評分(分)術前Lysholm評分(分)術前Tegner評分(分)B 組(n=30)A 組(n=30)t值P值28.8±5.8 27.5±6.1 0.69 0.49 14.5±5.8 19.2±7.4 1.32 0.19 39.8±7.7 38.4±6.2 0.51 0.61 46.0±21.3 57.4±24.4 1.77 0.07 49.8±23.2 53.4±27.6 1.79 0.07 2.6±2.4 3.0±2.8 0.43 0.69
所有患者常規(guī)術前準備,于患者膝部中線縱行切口,抽取自體肌腱(臨床常用肌腱為髕骨肌腱)抽取髕骨肌腱中段1/3 部分(寬9 mm),連同肌腱兩端一小段骨骼(1.5~2.0 cm長的圓形骨塊)(圖1)。抽取部分作為自體移植物替換受損的膝關節(jié)ACL,自體移植物取出后關閉切口。關節(jié)鏡下觀察膝蓋內(nèi)部情況及移植物(自體、異體)放置的正確位置,清除受傷的ACL,采用導針沿脛骨隧道插入股骨,位置在脛骨平臺下方4~5cm、脛骨結節(jié)外側1~2 cm處,并依靠導針引導前十字韌帶重建(圖2)。在確認關節(jié)內(nèi)出針位置良好后,空心鉆順導針出脛骨隧道,將移植物(自體或異體)一端固定在導針,自遂道穿入,放置在正確位置。應用特制螺釘固定移植物于股骨和脛骨上(圖3),關節(jié)鏡檢查重建的移植物位置良好后,縫合手術切口,手術結束。
用長腿石膏或支具固定下肢于伸直位6周,術后1周開始行關節(jié)被動活動器(CPM)被動關節(jié)鍛煉,4周內(nèi)在0°~90°范圍活動,4~6周逐步恢復關節(jié)正?;顒臃秶?。6周后可去除支具保護,負重行走。3個月內(nèi)不許跑步,6個月內(nèi)不變向跑,1年后才能參加劇烈運動。
觀察患者術后每天體溫(>37.2℃為發(fā)熱)、術后第6 天紅細胞沉降率及C反應蛋白變化情況,并隨訪IKDC、Lysholm、Tegner評分及疼痛情況,采用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軸移實驗、關節(jié)活動度、患側及健側大腿圍度差值。應用KT2000 膝關節(jié)測量儀測量脛骨前移距離,評估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采用Biodex等速肌力測試系統(tǒng)測量患膝在60°/s和120°/s伸屈的最大扭矩,并計算與患側的百分比,評估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恢復情況。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 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隨訪時間 30~55個月,平均(35.8±6.2)個月,兩組患者術后無感染、免疫排斥發(fā)生,兩組發(fā)熱天數(shù)、術后第6 天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Lachman試驗試驗陰性分別是B組19例(63.33%)和A組25(83.33%),1 度陽性分別為 10例(33.33%)和 5例(16.67%),2 度陽性分別為 1例(3.34%)和0例。兩組前抽屜試驗陽性者各有1例。兩組軸移試驗陽性分別為B組3例(10.0%) 和自體組 5例 (16.67%)。A組膝前痛 21例(70.0%),明顯高于 B組13例(43.33%),髕股關節(jié)壓痛方面 B組為 18例(60.0%),A組 28例(93.3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可能與自體移植物導致?lián)p傷擴大有關。兩組患者IFDC評分、Lyshom評分、Tegner評分、大腿圍度差值、KT-2000 前移距離、Biodex等速肌力測試結果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5。
表2 兩組術后第6天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第6天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比較(±s)
組別 發(fā)熱天數(shù)(d)術后第6 天紅細胞沉降率(mm/h)術后第6 天C反應蛋白(mg/L)B 組(n=30)A 組(n=30)t值 P值4.7±2.9 6.3±3.6 1.64 0.10 23.5±11.3 23.8±10.7 0.36 0.72 11.4±6.2 14.0±10.50.450.65
表3 兩組主觀隨訪結果比較(±s)
表3 兩組主觀隨訪結果比較(±s)
組別 IFDC評分 Lyshom評分 Tegner評分 膝前痛[n(%)]B 組(n=30)A 組(n=30)t/χ2 值P值89.4±7.3 86.6±12.0 0.64 0.52 93.1±5.4 94.7±5.8 1.33 0.18 8.1±1.3 7.8±1.4 0.86 0.39 13(43.33)21(70.0)5.08 0.04
表4 兩組患者客觀隨訪結果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客觀隨訪結果比較(±s)
注:1 磅=0.454 kg
組別 大腿圍度差值(cm)髕股關節(jié)壓痛[n(%)]KT-2000 前移距離(mm)30°,15磅 30°,20 磅 30°,30 磅 90°,15磅 90°,20 磅 90°,30 磅B 組(n=30)A 組(n=30)χ2 /z值P值0.9±1.1 1.4±1.7 1.250.22 18(60.00)28(93.33)18.00<0.01 0.9±1.2 1.0±1.2 0.28 0.78 1.1±1.4 1.1±1.1 0.19 0.851.7±1.7 1.2±1.3 1.31 0.20 0.7±1.50.6±1.2 0.33 0.74 0.8±1.7 0.6±1.4 0.450.651.4±1.9 0.1±1.6 1.48 0.15
表5 Biodex等速肌力測試結果比較(±s,%)
表5 Biodex等速肌力測試結果比較(±s,%)
組別 60°/s伸膝扭矩120°/s伸膝扭矩60°/s屈膝扭矩120°/s屈膝扭矩B 組(n=30)A 組(n=30)t值P值82.4±22.3 86.6±32.0 0.47 0.64 83.1±28.4 84.7±25.8 0.31 0.76 95.1±21.3 94.8±19.4 0.09 0.93 101.7±37.3 102.6±18.8 0.07 0.94
ACL斷裂是相當常見的傷害(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因其發(fā)生幾率較大(運動傷害約為PCL傷害的10 倍),所以為臨床研究重點。近年來由于國人越來越強調(diào)運動的重要性,因此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ACL斷裂可引起膝關節(jié)不穩(wěn)而影響運動功能,若治療不當可發(fā)展為ACL缺失而導致膝關節(jié)進一步損傷,隨著微創(chuàng)外科及膝關節(jié)鏡技術的發(fā)展,膝關節(jié)ACL的重建有了新的發(fā)展,而關于移植物的選擇卻存在很多爭論。
參與膝剪力、跳躍、扭轉等活動的運動選手;活動力強而ACL撕裂即可修復的半月軟骨撕裂的患者;活動力強而ACL撕裂且合并另一條主要韌帶完全斷裂(后十字韌帶、內(nèi)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的患者[3];關節(jié)不穩(wěn)定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ACL重建術的目標,在于保護膝關節(jié)免于反復性的傷害;使患者日常生活中膝關節(jié)保持穩(wěn)定;給予運動員穩(wěn)定的膝關節(jié)從事高風險運動,避免創(chuàng)傷后關節(jié)炎的產(chǎn)生。一般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有下列特點:①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或半月軟骨須修補者;②想繼續(xù)從事高難度的體育活動者;③不愿改變生活方式以適應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者。
單純的韌帶縫合愈合較差,且愈合后有強度問題,因此目前手術的方法是取移植物作ACL重建術。移植體可分三類:自體移植物、異體移植物、合體移植物。目前廣泛使用的是“骨-髕骨肌健-骨”自體移植物。因為兩端均帶骨,移植后植體兩端是骨對骨的愈合,故愈合良好[4]。但其主要問題是有20%~25%的患者術后會發(fā)生前膝部疼痛。其次是用腿后肌健自體移植物,另外也可以用股四頭肌肌健或異體移植肌健[5]。移植物兩端的固定,可以用阻斷式螺釘、特殊固定物或一般螺釘。ACL重建術后如果加上積極的康復訓練,患者可以在6個月左右恢復正常的運動。
目前主要有三種:自體B-PT-B、自體四股N繩肌腱(G/ST)以及同種異體肌腱。各有優(yōu)缺點,均有足夠的初始強度,均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但盡量選擇用自體材料,避免疾病的傳播。骨道的位置,也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脛骨骨道偏前則導致伸直受限及與股骨髁間窩頂撞擊,而導致失敗;太偏后則成“懸吊”韌帶,不起作用。有學者主張較正常偏后2 mm,中心點位于外側半月板游離緣延長線上,距后十字韌帶約7 mm,稍偏內(nèi)為佳。股骨骨道偏前則屈曲受限,被動屈曲則導致韌帶撕裂而失敗,所以股骨骨道盡量靠后,以距股骨后緣1~2 mm,2 點(左)或10 點(右)左右的位置為佳。牢固的初始固定強度也是手術成功的關鍵[6]。股骨端:B-PT-P一般采用界面螺釘固定,而G/ST多采用固定鈕扣或穿針。脛骨端的固定:骨腱骨仍是界面螺釘為多,而G/ST則用界面螺釘加門釘或拴樁或Intrafix均能提供足夠強度。固定角度傾向于伸直位或30°,固定時韌帶張力并非越大越好,一般以80 N左右為宜。近年來ACL四骨道雙束重建越來越受到重視。理論上,雙束重建能更好地控制膝關節(jié)的旋轉功能。在臨床上,近期的結果尚有分歧,有報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也有報道旋轉控制功能改善,遠期結果有待進一步研究。人工韌帶遠期效果有待提高,應慎重選擇。對未成年患者,主張先保守,勸其改變活動水平,使用支具,加強肌肉鍛煉,在骨成熟或接近成熟時行ACL重建。但對不愿意改變活動量、關節(jié)不穩(wěn)、軸移試驗陽性的年輕患者,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應該考慮重建術。但如何避免骨骺損傷,目前爭議很大。已經(jīng)證實骨塊或金屬固定物跨越骨骺會導致骨骺閉合,因此手術方式有很大挑戰(zhàn)性。關節(jié)外重建效果不好,減少或不損傷骨骺是一個嘗試,可取得良好效果。
將髕腱或N繩肌腱下端保留,經(jīng)過半月板前角和冠狀韌帶下方或骨槽進入關節(jié),固定于過頂位置,或避開骨骺的溝槽內(nèi)。也有學者將肌腱的腱性部分經(jīng)過骨骺鉆孔,固定于過頂位置,未見明顯生長影響。骨孔大小目前尚有有爭議,需盡量小,以6 mm左右為宜,但這些移植物是否隨著生長和肥大,目前尚不清楚。肌腱重建固定后,愈合需要時間,一般認為骨骨愈合至少6周,腱骨愈合至少8周,異體肌腱再延遲2周。對髕腱移植物,最薄弱處是3周時移植物骨道交界面,6周時位于骨塊的近側;對N繩肌腱,最薄弱處是3周時移植物骨道交界面,6周時是骨道內(nèi)的腱性部分。關節(jié)內(nèi)肌腱的改造是從表面開始,3~5個月血運化完成,半年左右愈合完全。但對異體肌腱,有人觀察約3年仍不完全。
自體髕韌帶移植重建ACL術后膝關節(jié)相關并發(fā)癥及其發(fā)病機制,有學者對患者進行了平均2年的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膝關節(jié)存在觸發(fā)性或功能性疼痛,膝關節(jié)疼痛常位于髕股關節(jié)、髕骨下極、髕韌帶供區(qū)及脛骨結節(jié)部位。部分患者術后患膝活動度有不同程度受限、髕韌帶發(fā)生不同程度的短縮以及髕股關節(jié)間隙變窄。所以應用自體髕韌帶移植重建ACL不僅應注意疼痛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還應關注髕韌帶供區(qū)及髕股關節(jié)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重視其發(fā)病的病理基礎。髕韌帶的1/3缺損可引起髕韌帶短縮及髕股關節(jié)退變。目前用于前交叉韌帶重建的移植物有自體材料(半腱半膜肌、股薄肌、骨-髕腱-骨)、異體韌帶、人工韌帶。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的處理則是康復醫(yī)生和治療師應考慮的問題。
[1] Siebold R,Dehler C,Ellert T.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double-bundle versus single-bundle 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J].Arthroscopy,2008,24(2):137-145.
[2] Streich NA,F(xiàn)riedrich K,Gotterbarm T,et al.Reconstruction of the ACL with a semitendinosus tendon graf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ingle blindedcomparisonofdouble-bundleversussingle-bundletechniqueinmale athletes[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8,16(3):232-238.
[3] 王健全,敖英芳,劉平,等.前交叉韌帶股骨止點臨床解剖學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7,26(3):226-270.
[4] Fu FH,Shen W,Starman JS,et al.Primary anatomic doublebundl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preliminary 2-year prospective study[J].Am J Sports Med,2008,36 (7):1263-1274.
[5] Rue JP,Ghodadra N,Lewis PB,et al.Femoral and tibial tunnel position using a transtibial drill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J].J Knee Surg,2008,21(3):246-249.
[6] Kato Y,Ingham SJ,Kramer S,et al.Effect of tunnel position for anatomic sing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on knee biomechanics in a porcinemodel[J].KneeSurgSportsTraumatolArthrosc,201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