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張家港市檔案局,江蘇張家港,215600)
館長接待日
張家港市檔案局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決戰(zhàn)2012,確保在全省第一批基本實現現代化”任務目標,秉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安全第一”理念,大力創(chuàng)新服務機制,不斷拓展服務領域,著力構建適應時代需求的新型檔案公共服務平臺,努力打造真心真情、高效便民的檔案部門形象,積極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近年來,市檔案局確立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豐富民生檔案資源為發(fā)展方向的資源建設戰(zhàn)略,不斷加強對全市民生檔案的統籌規(guī)劃和有效監(jiān)管,努力把檔案資源體系覆蓋到民生各個領域。
1.抓源頭,注重前端控制。一是做好民生檔案的摸底調研和登記、排查工作,通過調研,不斷將涉及民生利益的基層二級單位、有關企業(yè)和社會組織、一些新領域及家庭檔案納入監(jiān)管范圍,實現有效監(jiān)管;二是按照國家檔案局8號令精神,進一步健全各單位民生檔案的歸檔機制,完善民生檔案歸檔范圍、歸檔時間和歸檔要求,從源頭上控制民生歸檔文件材料的齊全完整。
2.抓監(jiān)管,強化行政指導。加大對各類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基層檔案資源的指導和監(jiān)督,實現業(yè)務監(jiān)督指導工作全覆蓋,不留盲點;逐步建立檔案分級監(jiān)管制度,對需要永久保存的重要檔案、與公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檔案及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檔案,進行重點監(jiān)管;通過開展專項執(zhí)法檢查、人大調研、政協視察和檔案年檢、星級測評等活動,全面提升各單位民生檔案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并確保這些信息的長期安全、永久保存和有效利用。
3.抓基層,延伸服務觸角。將檔案工作重心下沉,堅持面向農村、面向社區(qū)、面向家庭,把惠及民生作為行政村和社區(qū)、家庭建檔的第一要義,實現檔案信息的完整收集、規(guī)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以新農村檔案工作示范鎮(zhèn)創(chuàng)建為契機,規(guī)范行政村民生檔案。將創(chuàng)建活動納入鎮(zhèn)、村年度目標考核,通過先行試點、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全市75%的行政村檔案達到了省級標準,其中永聯村率先在全省建成了首家村級檔案館。一些與農民利益相關的土地經營權承包、土地流轉、農民建房、折遷補償、新農合、農保轉城保、救濟補助、村務公開、換屆選舉、農民合作組織、土地股份改革等民生檔案得到了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另外引導各村建立“政策超市”,將土地改革、征地補償、農民醫(yī)療保險等現行文件及時在村務公開欄里全部公開,讓農民不出村就可以查閱到自己所需的文件。
以星級測評為抓手,規(guī)范社區(qū)民生檔案。隨著社區(qū)管理職能的變化,市檔案局調整思路,引導各社區(qū)從注重單一的文書檔案向整個社區(qū)檔案資源的整合利用轉變,全面規(guī)范了低保、困難補助、再就業(yè)、計劃生育管理、流動人口管理、出租房管理、物業(yè)管理、居民健康、特殊群體、社會救助等民生檔案,并建立了社區(qū)檔案數據庫,全面整合了轄區(qū)內人文、社會、自然等各方面信息。目前全市80%的社區(qū)檔案工作達到了省級標準。社區(qū)檔案已成為社區(qū)民主管理的依托、社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參考,成為社區(qū)居民維護權益、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的工具。
引導家庭建檔,服務和諧社會。和婦聯等部門聯合下發(fā)了關于家庭建檔的通知,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基礎較好、有代表性的家庭率先建立起家庭檔案,起到了現身說法、示范引導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建檔示范戶20多家。家庭檔案的建立,為留住家庭記憶、維護家庭利益、服務家庭生活、促進社會和諧、造福子孫后代奠定了堅實基礎,成為我市社會檔案資源體系建設中的一個新亮點。
4.抓規(guī)范,突出制度保障。與人社、教育、衛(wèi)生、國土、房產、計生、民政等有關部門配合,共同研究、建立和完善涉及民生檔案工作的相關業(yè)務規(guī)范,提出管理標準,統一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要求,努力打造民生檔案管理和服務的制度保障體系。
5.抓整合,豐富資源內容。調整館藏建設思路和收集導向,擴大開放度,突出了民生檔案在資源建設中的地位。將接收范圍擴大到與群眾關系密切的政府現行公共文件和民生專門檔案、部分基層單位的涉民檔案,使檔案館為民生服務有了更加充足的資源,檔案的專業(yè)服務優(yōu)勢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發(fā)揮。
調整收集導向,擴大接收范圍。提前接收民生檔案,增加館藏民生檔案比重。2004年,會同市民政局,將分散在各鎮(zhèn)和有關部門的退役士兵共4446卷檔案全部接收進館;2005年,將分散在各鎮(zhèn)的 6598卷婚姻檔案全部接收進館;2006年,會同市國土局,將散存在各鎮(zhèn)國土所、村建辦的農民建房、拆遷補償的村鎮(zhèn)建設檔案共4600卷全部接收進館;隨著企業(yè)轉改制工作的展開,接收、寄存國有(集體)轉改制和破產企業(yè)檔案約3萬卷,為下崗工人維護權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起,將一批具有行政職能性質的二級單位全部納入進館范圍,先后將5萬多卷涉民檔案全部接收進館。年內又確立了全市首批8萬多份人口出生證實體檔案與電子檔案接收進館的目標。目前,市檔案館圍繞多元化館藏體系建設,將退伍軍人、知青、農轉非、干部任免、錄用和婚姻、獨生子女登記、村民建房、拆遷補償、公證、學籍等檔案接收進館。這些檔案為維護百姓權益、協調各方面利益、加快民生政策的落實和解決糾紛、化解社會矛盾及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加大現行文件接收,助推政務信息公開。市檔案館十分重視政務信息公開工作,2005年市檔案館被市政府指定為政府政務信息公開場所。局館按照有關規(guī)定,采取有力措施,推進信息公開建設。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報送工作機制;二是加大硬軟件投入,進一步完善場所建設;三是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豐富服務方式,方便百姓查閱利用。近年來,全市政務公開信息的報送率和查全率不斷提高。截止到2012年6月,市檔案館已接收94個單位3.05萬份政務公開信息紙質文件。目前,政務信息文件中心已成為政府諸部門整合信息資源、擴大民眾知情權的重要平臺。
廣泛開展征集,滿足社會各方對檔案資源需求。為全面推進社會記憶工程,建立由基層檔案人員、文史機構人員、社會收藏與文史愛好者組成的檔案征集網絡,廣泛開展社會征集,以滿足社會各階層對特色檔案資源的需求。一是圍繞完整反映張家港歷史,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入手,努力將散存于社會的反映全市滄桑巨變和發(fā)展軌跡的社會歷史檔案征集進館;二是立足市情,把握地方風土人情、文化特色,開展名人名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地方特色檔案的征集。2012年,圍繞全市人民的傳家寶——張家港精神,開始籌建張家港精神檔案全宗,為全市上下進一步弘揚張家港精神,決戰(zhàn)現代化任務目標發(fā)揮檔案的獨特作用;三是為實現全市圖片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學管理,充分滿足各行各業(yè)對圖片檔案的利用需求,加快推進“張家港市圖片中心”建設,目前已初步完成首期10萬張圖片的征集。
圍繞“大檔案,心服務”機關服務品牌創(chuàng)建,整合檔案館各項服務功能,打造以檔案查詢窗口、政務信息公開文件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網上查詢?yōu)檩d體,以多樣化、人性化的服務為依托,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為評判的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
民生利用
召開征集顧問會議暨捐贈儀式
1.擦亮窗口,真情服務。為充分實現檔案的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務價值,市檔案局不斷優(yōu)化工作流程,完善服務平臺,拓展服務領域,使檔案這種公共信息資源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眾。
一是傾聽訴求,為民解憂。建立“局館長接待日”,局館領導班子輪流擔任接訪人,每周一上午接待群眾來訪,面對面直接了解群眾訴求,傾聽群眾對檔案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檔案信息網、政務微博、QQ群,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和訴求,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
二是以人為本,細節(jié)服務。建立和健全首問負責制、行為規(guī)范、工作流程、收費標準和利用指南等規(guī)章制度;實行服務零距離,采用開放式辦公模式,讓群眾坐下來面對面接受服務,對情況特殊的群眾實行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使檔案服務更加公開、透明;開展電話、信函查詢、網上查詢、節(jié)假日預約等多種查檔服務,滿足不同需求;同時強化公眾評議制度、暢通群眾訴求溝通、評判渠道,制定并實施了群眾對本單位服務滿意度的測評機制。這些人性化的做法,有效拉近了檔案館與民眾的距離,為檔案的有效利用和檔案館的進一步發(fā)展增添了活力,并明確了方向。
三是開辟綠色通道,擴大免費群體。向社會公開承諾,對享受低保成員、特困職工、失業(yè)人員、殘疾人、革命傷病殘軍人、法律受援人、70歲以上的退伍軍人等困難群眾開辟綠色通道,簡化查檔手續(xù),免收查檔費。
四是啟動“專家會診”制度,實現查檔零差錯。在接待利用過程中,也有少數百姓未能查詢到相關信息,針對這部分沒查到的,市檔案館啟動了查檔“專家會診”診療制度,聘請已退休、查檔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同志,進行集中會診,并將會診結果通過信函、電話、網絡等方式進行反饋。該制度的啟用,基本實現了查檔工作的零差錯、零失誤,實現了為民服務再上臺階。
中小學生走進檔案館
五是編制“查檔地圖”,減少群眾奔波之苦。為避免群眾走冤枉路,聯合社保、民政、房產、國土等部門,根據百姓需求,編制《張家港市便民查檔手冊》,將市區(qū)重點檔案資源分布與查閱途徑整合進去,形成張家港市的“查檔地圖”,在服務窗口免費發(fā)放,市民有了這份“查檔地圖”,查檔輕松搞定。
通過服務形式的創(chuàng)新、服務質量的提高,市檔案館在檔案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2010至2012年6月,市檔案館共接待各界利用者3.5萬多人次,提供檔案4萬多卷次,創(chuàng)下了民生檔案利用的新高潮。
2.搭建平臺,高效服務。為全面推進民生檔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進程,一是加快推進數字檔案館、室建設進程。依托數字檔案館平臺,加快檔案全文數據庫、目錄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建設。目前市檔案館已建成30個民生專題數據庫,完成362萬多條目錄數據庫和500多萬頁全文數據庫建設。海量的條目數據和原文查詢的檢索速度達到了“毫秒級”。全市691家單位安裝專業(yè)軟件,92家單位建成了數字化檔案室,逐步形成一個功能齊全、管理科學、利用便捷、館室聯動、資源共享的檔案信息網絡。
二是不斷推進電子文件中心建設。2005年初,市檔案館依托市政府電子政務平臺,率先在全省縣級檔案館中建立了電子文件中心。2007年成為全國電子文件中心建設經驗交流會議的分會場,國家檔案局局長對電子文件中心給予了高度評價。目前中心已采集電子公文13萬份,累計訪問達7.7萬人次,已成為全市政務信息公開的又一平臺和全市電子文件的備份基地。
三是加大館藏檔案的劃控開放力度,編制了滿30年和未滿30年提前向社會開放檔案目錄,并通過網絡向社會公布。目前共向社會開放檔案19613卷。
3.挖掘館藏,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以服務民生為導向,深度開發(fā)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涉民檔案信息產品,千方百計滿足人民群眾的檔案文化需求。一是打破檔案“鎖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況。以舉辦展覽為抓手,拉近檔案與社會公眾的距離,吸引社會各界走進檔案館,使檔案館真正成為一個保存城市記憶、展示城市發(fā)展變遷和發(fā)展成就的“大客廳”。近年來,先后獨立舉辦、聯合舉辦各類主題展覽13期,市民與檔案文化親密接觸,充分發(fā)揮了檔案史料的育人功能,激發(fā)了廣大市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激勵人的作用。二是打造檔案文化精品。圍繞服務民生,拓寬選題思路,積極借助“外腦”,加強聯合開發(fā)。近年來,推出了《張家港舊影》、《張家港碑刻選集》、《港城榮譽》、《張家港題詠》等10多種高質量的編研產品,把“死檔案”變成“活思想”,滿足人民群眾的檔案文化需求。三是通過設立網上展廳、開展專題講座、學術報告會、檔案咨詢等活動,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廣泛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