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麗 湯書昆 陳 彪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安徽合肥,230026;
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26)
如今相傳于世的東巴經多達幾萬冊,分藏于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而大多情況下流傳于民間的經書并沒有特殊存放,卻依然保存完好,這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東巴紙良好的耐久性能。紙張耐久性一般是指紙張在使用以及保存過程中,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損壞和保持原有理化性能 (白度、機械強度等)的能力。東巴紙優(yōu)異的耐久性對民族宗教中具有神圣內涵的經書來說是一種特別的福音,是東巴經長久保存的一大保障。據傳東巴紙保存年代越久,其古香之色越醇厚,亦有“紙壽千年”之說。盡管前人普遍認為納西族東巴紙的紙質優(yōu)良、耐久性良好,但都只是停留在定性的認識上,至今仍無相關的科學實驗報道。本實驗采用干熱加速老化[1]實驗方法對兩種東巴紙的耐久性進行研究。
為了更好地分析東巴紙的耐久性,本實驗選取了兩種東巴紙,并與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的古法宣紙和市面購得的靜電復印紙進行對比分析樣本,在干熱加速老化實驗后分別進行白度、耐折度、抗張強度和紅外光譜分析。
實驗樣品概況如表1所示。
1.2.1 實驗原理
影響紙張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3個[2]:一是造紙植物纖維原料的質量;二是紙張各組分的理化性質;三是制漿造紙的工藝過程。紙張在使用與保存過程中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中濕度、溫度、光照、微生物等影響,在外觀、性質、結構等方面逐漸發(fā)生不可逆的變化,即發(fā)生了老化。紙張老化表現(xiàn)在3個方面:變色(泛黃)、強度下降 (變脆易碎)以及化學性質的變化 (銅價上升、黏度下降等)。因此,通過測定在一定的外界條件下保存一定時間后,紙張樣品相關性能
表1 實驗樣品概況
1.2.2 性能測試
依據紙張耐久性測試國家標準 GB/T464.1—1989,在105℃恒溫箱中進行為期30天干熱加速老化實驗。本次實驗測試環(huán)境控制在室溫 (25±2)℃,相對濕度 (50±2)%[3],相關性能指標的測定均按照我國造紙工業(yè)測試方法標準進行。
測試紙張白度、耐折度、抗張強度所用的實驗儀器分別為杭州品享科技有限公司PN—48A型白度顏色測定儀、PN-NZ135型耐折度測定儀、PN-TT300型紙張抗張力試驗機。
采用美國Nicolet公司生產的Nicolet8700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進行紅外光譜分析,進一步從微觀上分析紙張耐久性的變化。
圖1所示為紙樣白度隨老化時間變化的結果。指標的變化,可以用來評價紙張耐久性的優(yōu)劣。一般是通過干熱老化前后紙張的各種性能指標值的保留率來評價紙張耐久性。計算公式如式 (1)所示。
圖1 紙樣白度隨老化時間變化的結果
由圖1可見,老化前,靜電復印紙白度最高,古法宣紙次之,兩種東巴紙白度均較低。這是由于靜電復印紙采用了化學漂白且加入了熒光增白劑,古法宣紙采用多次的堿液蒸煮和長時間的天然漂白,使得其白度在老化前也高達71.9%。采用堿液蒸煮原料,能夠去除造紙原料中的木素和果膠等雜質。但有研究表明,通過加堿性物質蒸煮去除雜質效果十分有限,尤其是只經過一次蒸煮工序,倘若不進行漂白處理,很難達到紙張色澤潔白的效果[4],這可能是導致老化前兩種東巴紙白度偏低的原因,如起始白度 (正面)分別只有44.6%和43.1%。經過30天的老化實驗后,4種紙樣的白度都有下降,其中靜電復印紙白度值下降幅度最大。原因可能是靜電復印紙的酸性造紙方式對成紙纖維造成了較大損傷,部分纖維在高溫老化環(huán)境下,加速了氧化和降解[5],產生有色物質,使白度發(fā)生較大幅度的下降。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不同工藝抄出的紙張其白度變化幅度是不同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整個老化實驗中白度的變化都是在老化初期變化程度較大但最終都趨于平緩。
總之,強烈的化學漂白和增白劑的加入可以大幅度提高紙張白度,但對白度的耐久性造成一定影響,實驗中靜電復印紙的白度在老化條件下下降最快就是很好的說明。古法宣紙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多級蒸煮方法,然后放在露天環(huán)境下,歷經風吹日曬,雨淋多日。經過多次弱堿蒸煮后,漿料中的易氧化生成有色物質的木素等非纖維素雜質的含量較少,在老化實驗中白度變化較小。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采用的是堿性較弱的草木灰,麗江中和東巴紙使用的是堿石灰,均只進行一次蒸煮,制作工藝較為粗糙,使得紙張白度較低。但可能是因其在弱堿性條件,對纖維素的損傷較小,使得兩種東巴紙盡管白度不高但卻表現(xiàn)出較好的白度耐久性。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兩種東巴紙正面和反面的白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分析原因可能是紙的干燥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東巴紙采取較為原始的造紙方法,紙張較厚,紙在半干時都有砑光這一工序,正面被風吹日曬,背面貼著木板或鋼板,使得東巴紙正反兩面不僅有平滑度的區(qū)別也有白度的差異。
耐折度對于評價紙張的耐久性具有較大參考價值,據研究表明[6-7],在紙張機械強度眾多指標中耐折度是反映人工加速老化最為靈敏的指標。紙張耐折度的決定因素主要有纖維本身的強度、柔韌性、平均長度和纖維間的結合力大小等[8]。相對而言,古法宣紙采用的青檀皮纖維以及靜電復印紙采用的木漿纖維長度較短,而東巴紙采用的構皮、麻類以及蕘花纖維皆長而有韌性,且纖維之間緊密交織,使得兩種東巴紙的耐折度較大,尤其是麗江中和東巴紙采用的是混合原料,因此實驗過程中設置的耐折度彈簧張力也有差異。古法宣紙、靜電復印紙初始張力均設為4.9 N,香格里拉白地和麗江中和東巴紙初始張力分別設為9.8 N和14.7 N。4種紙樣的測量結果見圖2。本實驗中耐折度選取縱向的測定結果進行分析。
圖2 紙樣耐折度隨老化時間的變化
圖2所示為各紙樣耐折度隨老化時間的變化情況。由圖2可以看出,經過30天的老化實驗之后,4種紙樣的耐折度都出現(xiàn)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相比而言,古法宣紙、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麗江中和東巴紙耐折度的下降幅度基本一致,耐折度的耐久性能明顯優(yōu)于靜電復印紙。實驗表明,靜電復印紙、古法宣紙、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麗江中和東巴紙耐折度保留率依次為 55.6%、73.8%、75.5%、82.9%。分析原因可能是古法宣紙的加工工藝的處理條件溫和,使成紙纖維基本沒有受到傷害,以及古法宣紙的生產過程中無金屬雜質摻入和保持中性或弱堿性的狀態(tài),多次弱堿蒸煮工藝和天然漂白工藝等因素促成了古法宣紙較高的耐久性,但其耐折度老化前較低,原因可能是由于原料中20%左右的沙田稻草的纖維較短,影響了耐折度。靜電復印紙抄造時加入了填料,而填料的加入會大大降低紙張的耐折度,使得老化前靜電復印紙耐折度就很低;另一方面靜電復印紙為酸性抄造,在酸性條件下已經對纖維造成了損傷,另外酸性加速了纖維素鏈的斷裂,使得在老化實驗中耐折度急劇下降[9]。兩種東巴紙,采用的蕘花、構皮、麻類纖維長而細,且交織緊密,使得老化前耐折度均較高。兩種東巴紙采用較溫和的堿液蒸煮方式,去除了易氧化易降解的雜質且對纖維造成的損傷較小,從而使兩種東巴紙耐折度的耐久性較好。
2.3.3 紅外光譜分析
實驗使用紅外光譜對紙張耐久性進行分析,圖3~圖6分別是古法宣紙、靜電復印紙、麗江中和東巴紙、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老化前和老化30天后的紅外譜圖。
圖6 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老化前后的紅外光譜圖
從圖3~圖6可看出,紙樣原料都是植物纖維,化學成分相似,因而它們的紅外光譜譜圖形狀也相似。3400 cm-1左右為O—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是所有纖維素的特征譜帶;2900 cm-1左右是C—H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680 cm-1左右的吸收峰歸屬為C═O的伸縮振動峰;1250 cm-1為木素酚羥基和游離羥基的吸收峰[10];1082 cm-1左右的強吸收峰可歸屬為C—O的伸縮振動;993 cm-1附近的吸收峰是纖維中醚鍵的特征峰;840 cm-1為環(huán)狀C—O—C不對稱面外伸縮振動產生的特征峰;668 cm-1為羥基—OH面外變形振動吸收峰[11-16]。通過譜圖可以看出,4種紙樣在老化前和老化30天實驗結束的曲線基本相似,但也有兩方面的變化,首先老化前后吸收峰基本都向高波數方向移動,表明在高溫老化環(huán)境下功能團發(fā)生了變形或基團的鍵長有了不同程度的伸縮從而引發(fā)纖維素結構的改變,損害了纖維素分子間的結合,導致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老化后各項性能指標下降[17],其次在特征吸收峰如1680 cm-1左右的是纖維素氧化生成的—CHOO中吸收峰增加,其1250 cm-1附近吸收峰強度減弱,說明木素發(fā)生了降解,900~1150 cm-1醚鍵吸收峰的增強也是纖維素發(fā)生降解的另一個表現(xiàn),纖維素氧化生成羧基之前一般會有生成醚鍵的中間狀態(tài),醚鍵化合物不穩(wěn)定最終氧化成羧基。另外,4種紙樣老化開始時,—CHOO中C═O的吸收峰的位置有些差異,有研究表明,羰基的吸收峰位置與木素和纖維素的相對含量有關,兩者的比值越大,吸收峰就會向更低的波數移動[18]??傊?種紙樣老化前后曲線特征吸收峰強度變化的絕對值大小可以用來表征紙樣老化程度,從曲線看靜電復印紙變化最大,其次是香格里拉白地東巴紙,再次是古法宣紙,最后是麗江中和東巴紙。
現(xiàn)代機制紙強烈的化學漂白盡管能在短時間內達到使紙張白凈的效果,但對纖維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使得紙張的耐久性降低。云南納西族東巴紙沿襲一貫傳承下來的制作工藝,既沒有使用化學漂白劑,也沒有古法宣紙長期攤曬這一工序,雖然其紙張顏色偏暗色,但實驗結果表明其耐久性優(yōu)良。通過對機制靜電復印紙與3種手工紙的耐久性對比分析可知,手工紙精工細作,其耐久性均優(yōu)于機制紙。
[1]姚 琳,王靜波,張少玲,等.關于造紙干熱加速老化方法的研究[J].中國造紙,1989,8(2):32.
[2]陳夫山,陳玉放.紙的老化及其耐久性能[J].中華紙業(yè),1997(3):53.
[3]全國造紙工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GB/T 10839—1989中國標準書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9.
[4]蘇俊杰.連史紙制作技藝保護與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5]張美云,李佩牋,夏新興.耐久性無酸紙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中國造紙,2010,29(10):71.
[6]王海松,侯慶喜,曹振雷,等.耐久性檔案紙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造紙,2007,26(10):36.
[7]劉仁慶,瞿耀良.宣紙耐久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造紙,1986,5(6):32.
[8]胡開堂.紙頁的結構與性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9]胡惠仁,謝來蘇,石淑蘭.酸堿性物質對檔案資料用紙老化的影響[J].中國造紙,2000,19(2):18.
[10]陶用珍,管映婷.木質素的化學結構及應用[J].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03,11(1):43.
[11]陳云平,陳瑞強.甘蔗渣高沸醇木質素光譜分析與結構測定[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6,26(10):1880.
[12]張燕興,葉 君.紅外光譜測定羧甲基纖維素鈉的羧基含量[J].造紙科學與技術,2010,29(1):71.
[13]陳 亮.纖維的紅外光譜定性分析[J].寧波化工,2001,(2):37.
[14]吳永紅,姚中棟.纖維的紅外光譜鑒別方法研究[J].法醫(yī)學雜志,1998(14):83.
[15]李 堅.光對紙張老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造紙,1987,6(5):53.
[16]Leonard M Proniewicz.Czeslawa Paluszkiewicz.FT-IR and FT-Raman study of hydrothermally degradated cellulose[J].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2001,(596):163.
[17]瞿耀良,王建庫.應用紅外光譜分析紙張纖維的老化[J].檔案學研究,1996(2):64.
[18]胡愛華,邢世巖,鞏其亮.基于FTIR的針闊葉材木質素和纖維素特性[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37(9):81. C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