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至今,我國城鎮(zhèn)保障性住房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福利分房制度階段(1949~1978年),住宅私有化與福利分房制度并存階段(1978~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住房保障收縮階段(1998~2007年),其中1998年至2007年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以及住房保障政策調整階段(2007年至今)。
表1-2 我國住房保障政策的發(fā)展歷程及各階段政策重點
2003-2007年住房市場化深化改革,住房保障收縮將之前的為大部分人提供經濟適用房的政策逐步廢棄,逐步實現(xiàn)多數(shù)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1、2003年8月下發(fā)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通知》提出,根據(jù)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進程、居民住房狀況和收入水平的變化,完善住房供應政策,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逐步實現(xiàn)多數(shù)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2、部分城市提出了經營城市的理念,以出讓土地賺錢,導致建設經濟適用住房的積極性逐步減弱。從2002年開始,經濟適用住房投資比例大幅下降,2005年更達到了歷史最低點,一些城市甚至停止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2007-2010年調控房地產市場,重新重視住房保障問題,住房保障政策調整在已有的普通商品住房模式逐步完美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其中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兩限房。1、城市新審批、新開工的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fā)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2、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用地的年度供應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應總量的70%;3、2009年制定保障性住房發(fā)展規(guī)劃,計劃2009年到2011年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和240萬戶棚戶區(qū)居民的住房問題。2010年6月至今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步伐此階段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兩限房、公共租賃房。不僅首次納入“公共租賃房”,而且公共租賃房即將成為未來住房保障的主體。1、2010年6月12日由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七部門聯(lián)合制定的《關于加快發(fā)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2、《國務院關于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保障性住房、棚戶區(qū)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并優(yōu)先保證供應,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2011年3月5日上午正式開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公布的“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提出,要逐步使公租房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主體。
可以看出,從2007年以來,我國的住房保障政策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2010年6月開始引入“公共租賃房”的概念,而公租房在“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中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地位,我國的住房保障體系從為中低收入者提供產權式的住房,逐步轉移到更加符合市場化機制的公租房為主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