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摘 要] 電視劇作為介于純藝術和通俗文化之間的一種價值傳播形式,承載著雙重社會功能,即:娛樂,和寓教于樂。影視作品可以和觀眾展開隔著屏幕的互動,一個導演最重要的價值是其能否在此過程中將一個獨特的世界展現(xiàn)出來,并傳達一種值得分享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就是一部作品的“主題”,是作品的脊梁,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關鍵詞] 電視劇主題提煉野鴨子導演藝術
電視劇《野鴨子》于2011年1月在中央電視臺8套黃金時間段播出。在一年時間內,中央電視臺重播達12次,網絡視頻點擊率接近三億。此外,本劇還獲得2011年度飛天獎最佳電視劇三等獎,以及第十一屆中日韓電視制作者論壇觀摩作品大獎。 究竟是什么使這部電視劇在跨文化的觀眾群體中產生巨大反響?作為《野鴨子》一劇的導演,我認為本劇成功的關鍵可以概括為:“一個清晰的主題”通過“一群鮮活的人物”,在“一個設計巧妙的故事”中得以體現(xiàn),從而在觀眾中引起共鳴。
本文將通過對《野鴨子》創(chuàng)作的回顧,分析“主題提煉”在導演藝術中的核心地位。
一、劇情梗概
上個世紀的1984年,窮怕了的中國年輕的知識分子,為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而瘋狂地想方設法出國,周麗琴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她離開了丈夫,把剛剛出生的女兒拋給母親,義無反顧地離開中國。沒想到,陰差陽錯,襁褓中的女兒幾易人手,最終下落不明。
時間一晃到了20年后,周麗琴從臨終的母親處得知女兒丟失的真相。當她費盡周折,試圖找回女兒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女兒娜娜已經變成了一個外號叫做“野鴨子”的土里土氣、大碗喝酒還滿嘴粗話動輒拳腳相加的鄉(xiāng)村瘋丫頭……女兒的現(xiàn)狀令周麗琴痛徹心肺,心靈深處更是涌出深深的愧疚感。母與女如何相認?女兒會不會原諒母親?是這部劇最令人關注的地方,
周麗琴承受著巨大煎熬,一心要改造女兒,但她沒想到,野鴨子有自己的生活原則——她要求周麗琴還給她一個完整的家,她要打散親生父母各自的家庭,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復婚。野鴨子的要求看似合理,卻讓所有人都無法接受,野鴨子把兩家人攪得天翻地覆,而她自己更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傷得最深。最終,她決定不認周麗琴,還是要一個人生活,讓其他身邊的人恢復平靜的生活。
二、主題分析
人的一生要面對三種關系: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心。這三種關系由淺至深,是由表象到本質的遞進過程,是人生中不可回避的三個層次?!兑傍喿印分?,我們在2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讓主人公野鴨子經歷了這樣的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人與物(沖突的建立)
出場的野鴨子為了養(yǎng)鴨場被強拆而大鬧工地,砸了周麗琴的車,打傷司機楊順。這是為了物,是人與物的關系;這個段落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建立野鴨子與周麗琴之間的差異,從而構成全劇的沖突原點。
2、第二階段:人與人(對愛的索求)
后來,野鴨子進了城,在生父方浩的安排下成了周麗琴家的保姆。然而,紙包不住火,野鴨子認出了司機楊順,從而得知周麗琴就是強拆她養(yǎng)鴨場的幕后老板,于是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動。隨著劇情進一步發(fā)展,野鴨子終于得知周麗琴就是當年拋棄自己的親生母親,她的戰(zhàn)爭進一步升級,先是棄父母而去,沒了消息。等她在農村想通后,再次回城,大鬧天宮,不惜代價要撮合生父生母復婚,這是人與人的關系;
3、第三階段:人與心(對“平等”的認知——主題的升華)
最后,在經歷了各方僵持不下的痛苦階段后,野鴨子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放棄了做周麗琴女兒的機會。這個決定,既解放了父親和母親,也解放了她自己。這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選擇,所有人都因為野鴨子一個人的失去而得到更多,甚至連野鴨子自己也籍此獲得了最重要的東西——愛情。
這個階段是人與心的關系,野鴨子具有了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夠面對內心糾結著的欲望(希望父母復婚)和追求(和楊順的愛情),明白了“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如果父母不能勉強她的愛情選擇,她也同樣不應該勉強父母各自的生活選擇。當她選擇放棄富家女的身份去換得楊順的愛情時,我們的主題得以升華——即“平等、寬容和理解是愛的基礎”。
三、主題提煉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主題的選擇決定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而創(chuàng)新意識則在主題的確立和提煉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如何不落俗套,并且超越觀眾的期待是我試圖通過《野鴨子》進行的嘗試。
《野鴨子》的故事建立在一個 “尋親”和“認親”的框架基礎之上。這類題材并不少見,在此類影視作品中,令人聯(lián)想到的詞匯多是 “恩怨”,“報復” ,“懲罰”以及“苦情”等。而這些詞匯離我想闡述的主題相去甚遠。我希望《野鴨子》是一部闡述“愛”的作品,我想通過這部作品探討什么樣的愛才是健康的愛。血緣親情是人世間最本真、最深刻的感情,父母對兒女的愛,來自于生命本能,是自然的血緣之親,因而是最“無私”的愛。那么,是不是有了這種愛,就不會產生矛盾沖突了?或者說,這種愛一定能化解親人之間的矛盾?回答是否定的。愛不是萬能的,而且,血親之間的有些矛盾恰恰就產生于“愛”。周麗琴與她女兒“野鴨子”之間的矛盾,就是“愛”出來的。
周麗琴當年為了出國發(fā)展,離婚并遺棄了自己剛剛出生的女兒。一個時代的潮流襲來,個人很難抵擋,母女之情也難以抵擋,她被這潮流所裹挾,去追逐愛情、事業(yè)、財富,去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20年后,她的夢想實現(xiàn)了,她成了有產階級,成了有教養(yǎng)的上流社會成員。而她的女兒卻幾經輾轉變成了“野鴨子”,變成了他人收養(yǎng)的鄉(xiāng)下丫頭,野性十足,潑辣過度,缺乏所謂文明教養(yǎng)。所以,當周麗琴為找到女兒而高興時,又為女兒的這種粗野狀態(tài)而痛心而悔恨。如果這兩個人只是路人,那自然是對面不相逢,各走各的路;但因為她們是母女關系,因為母親對女兒的愛,才不能容忍女兒再這樣走下去,她們各自的路便交織在一起。她給女兒設計了一條“鴨子”變“天鵝”、“烏雞”變“鳳凰”的路,首先是給她換裝,教她走路,讓她學習禮儀,要把“招弟”變成“娜娜”。可憐天下父母心,趕著鴨子上架,“鴨子”就是變不成“鳳凰”。恨鐵不成鋼,親情愛心也無能為力,這就是愛之痛。同樣,野鴨子也對周麗琴提出了與自己父親破鏡重圓的要求,這是對周麗琴的一種改造,但她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因此,周麗琴與女兒“野鴨子”不得不在這場失敗的改造后分道揚鑣。以愛的力量來改造被愛的對象,在這個世界上,尤其在中國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中,似乎是天經地義,也比比皆是,但這種改造多以失敗告終,甚至釀出悲慘結局。因此,無論是父母之愛還是夫妻之愛,都有一個如何愛的問題。愛,應當是關懷、尊重、理解和幫助,而不是以愛的權利去改造對方、要求對方甚至要挾對方。改造,是愛的誤區(qū),愛的暴力,常常使愛走向了反面,愛,成了罪魁禍首。因為這種愛是主觀的、自私的,甚至是專制的?!兑傍喿印吠ㄟ^司空見慣、習焉不察的親情之愛引起的矛盾沖突,揭示了親情之愛過猶不及。周麗琴因為遺棄女兒,故有虧欠女兒之感,所以想加倍償還,改變女兒,結果適得其反。當母女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與愛情軌道、放棄改造對方時,她們獲得了一種平等,而她們的母女親情似乎才從此真正開始。
《野鴨子》沒有把“愛”作為一種靜態(tài)的物質傳來遞去,而是把“愛”作為一個被研究的生命體,探討其適合生存的空氣和土壤,這是一種人性化的關懷,也是創(chuàng)新之處所在。
四、結論
每個觀眾都會在影視作品中解讀自己的內心,而那種他們缺少但又渴望的東西就是連接觀眾和作品的橋梁,這座橋梁本身有一個名字,叫做“主題”。在我看來,“找到并展示出激發(fā)觀眾共鳴的主題”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終極動力和價值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