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影消費是青少年文化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也是電影消費的主體,青春片又是青少年觀影的主要類型。需要是文化傳播的動因,決定了文化的生產。人們進行文化消費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青少年群體也是這樣。
[關鍵詞] 文化消費誘發(fā)機制青春片
一、需要——補給精神的食糧
需要[1]是文化傳播的動因,決定了文化的生產。人們進行文化消費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青少年群體也是這樣。
1.基于獵奇心理而產生的文化消費需要
在審美取向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方面,青少年具有明顯的感性沖動特征。這種感性沖動主要是由青少年無意識的生理需求所引發(fā)的一種青春的躁動和對信息的非理性迷狂,因此,青少年正處在一個易受暗示、善于模仿的時期,而當大眾文化提供了迎合他們的文化商品后,青少年的這種帶有沖動色彩的信息需求便得到了滿足。所以當下青少年的文化消費呈現出了以下幾種特點——在形式上豐富多樣,在內容上求新求異,在需求上強烈多變。
美國批判社會學的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曾對青少年觀看電影做出過如下的描述:
“青少年不僅喜歡電影,還把電影當成了一種學校。他們模仿電影明星,將電影上的笑話,擺演員的姿勢,學習兩性之間的微妙舉止,因而養(yǎng)成了虛飾的老練。在他們設法表現這種老練,并以外露的確信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困惑和猶疑時,他們遵循的‘與其說是……他們謹小慎微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自己周圍的另一種世界的生活。”[2]
在這一敘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青少年“把電影當成一種學?!?,“模仿電影明星”,體驗“自己周圍的另一種世界的生活”,便是一種信息的獲取過程,他們希望通過觀看電影,模仿明星們的言行舉止來追趕時尚的潮流,增強自己的信心,以掩蓋對生活的疑惑。而青春片往往云集了眾多青少年偶像,在題材上所反映的也都是青少年所熟知的生活,所以相比其他類型,青春片更容易得到青少年的支持和喜愛。其實,青少年文化消費在意義需要方面的根源,是期待著這樣的一種信息交流——滿足青少年自身對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的需要。
2.基于發(fā)泄情緒和解決沖突而產生的文化消費需要
“很多情況下,成人社會往往將青少年定義為一種不成熟的社會存在,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他們自我選擇、自由發(fā)展的權利。但是,社會或者家庭卻又經常期待青少年能夠扮演成人的角色,實現其沒有實現的理想與愿望。這種地位與角色期待之間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現實發(fā)展的窘境以及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沖突?!盵3]而人是社會中的人,具有對社會關系的依賴性,離開了社會關系,人會處于社會資源的匱乏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反映在人的心理中就形成了社會心理需要,主要表現為安全的需要、自我滿足的需要、情感的需要等。所以,身陷窘境與沖突中的青少年,往往都會尋找解決沖突或發(fā)泄情緒的出口,而這些出口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因為大眾文化具有流行性,對于青少年而言相對觸手可及,所以他們通常在大眾文化領域內找尋解決之道,電影便這樣走入了青少年的視野。
觀看電影,可以使青少年在遭遇情感焦慮時獲得一種心理慰藉,這種積極的發(fā)泄出口可以緩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由于社會資源的缺乏所引發(fā)的心理失衡,如孤獨、挫折、絕望、妒忌等等。通過故事危機的產生、發(fā)展和解決而在觀影的“夢境”中經歷一次“治愈性”的心理體驗,而這種“治愈性”的心理體驗會隨著青少年觀眾對影片的回味而具有某種延續(xù)性的特征,所以在影片結束時,青少年觀眾往往會帶著被“治愈”的精神狀態(tài),繼續(xù)投入到現實的社會生活當中。
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在社會層級結構中,他們往往處于邊緣地位,而這種邊緣地位則幾乎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話語權和自決權喪失殆盡,于是他們就更加需要獲得某種認可或贊譽。而有時,商品存在的價值并不在于它的物質功能,而主要在于它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因此,可能占有某一商品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獲得一種外在的認可或贊譽,使消費者沉浸于某種文化或氛圍中。于是,青少年的“追星”行為便應運而生。在一種失去理智的集體狂歡中,與其說是青春偶像的個人魅力讓青少年迷失,不如說是各種“粉絲團體”對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讓青少年找到了歸屬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青少年可以在現實社會的種種束縛與規(guī)訓中獲得一個自說自話、自我滿足的意義空間?!盵4]在這個空間中,青少年可以獲得一種群體力量的支持,以逃離現實生活給他們帶來的孤獨。青春片中眾多青春偶像的現身往往成為青少年觀影的原因所在,于是,電影在某些時候也成為了一種象征意義大于主題意義的文化消費品。
二、認同——“社會化”的預演
認同是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對自身角色以及與他人關系的一種動態(tài)的評估或判定。根據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同主要表現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受眾接受大眾文化的過程,在個體意義上,是自我認同的貫徹和表現;在群體意義上,是社會認同的貫徹和表現。[5]
在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層面上,英國社會學家福納斯(Johan Fornas)曾指出:青少年群體處于正在成為成人的狀態(tài),是人生的變動和轉折最大和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對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最為敏感的時期,因此,青少年群體的認同是人生階段一個十分特殊的認同——青少年群體的重要特點,就是建立基本的社會及自我認同、自我的角色定位,為進入成年期后認識自己的角色及需要擔負的社會角色而做準備。福納斯在這里所說的“為進入成年期”“做準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會化”過程?!吧鐣?指的是“年輕一代按照已有的社會規(guī)范和前輩期望承擔一定社會角色的過程”[6]——一個“角色學習與認同的過程”。所以,青少年進行的部分文化消費,其實質便是一種以獲得自我認同及社會認同為目的的體驗消費。青少年往往都懷有進入或融入成年人社會的急切渴望,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大壞境下,大批青少年渴望在文化消費中,預習和練習成年人的心靈歷程,以便為社會生活做好充分準備。而電影則以其直觀的視聽表現方式,為青少年群體有效地提供了意見領袖,作為他們認同模仿的藍本,為青少年群體提供了一種持續(xù)的社會心理的穩(wěn)定感,使他們知道自己正走向何處,實現青少年內在和外在的一致和統(tǒng)一。
另外,在社會認同的層面上,電影本身所引發(fā)的群體內部交流,“不斷提供著需要、規(guī)范和生活方式的選擇,塑造著青少年群體的認同”[7]。具體而言,一部影片在上映后會塑造出一個討論群體,形成一個外在的“社會分類”,而參與其中進行討論的青少年會對自身產生一種身份的認同,即“群體認同”——群體所屬成員在主觀上具有的群體歸屬感。由此,這種在身份和地位上具有區(qū)別性意義的符號群體,便成為一個“類社會”的存在,在青少年步入社會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驚醒預演和練習的交際平臺,為之后青少年真正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注釋
[1]此處“需要”的定義參閱王寧:《消費社會學》,社科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頁。主要是指人們因自身生理或心理的匱乏狀態(tài)而產生的多種沖動和心理傾向,是自然因素、生理因素、主觀因素以及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人的行動的驅動力,可分為物質需要、社會心理需要和意義需要。
[2]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115頁。
[3] [4]班建武:《流行文化與亞文化——當代青少年文化屬性辨析》,《青少年研究》,2009年第5期。
[5] [7]孫英春:《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范式》,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01頁。第193頁。
[6]花建:《尋找自己的風景——當代青少年文化消費心理漫論》,《當代青年研究》,1993年第5期,第3-7頁。
作者簡介
楊迪,中國傳媒大學10級電影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