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畫報社記者 [韓] 李秀珍張忠義譯
城市化、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沖刷著人們對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古老世風習俗的記憶。在北京生活3年,除了湯圓外,似乎沒有感受到元宵節(jié)的情趣。而今年2月5日至8日,隨著中國外文局的中外國記者團,走訪了山西省的晉中和左權,感受到了全然不同的元宵節(jié)。這里的正月十五社火節(jié),令我看到了久違的風景,也成了我中國生活中難忘的記憶。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開始的社火節(jié),是當?shù)厝藶樾履昶砀O麨亩e行的慶典儀式。其形式根據(jù)地區(qū)和村落不同,約有200多種被傳承下來。
據(jù)介紹,山西社火節(jié)是古老的農(nóng)耕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時期,得以廣泛傳播。社火是對生養(yǎng)萬物的大地的崇拜,是對帶來食物和豐裕的灶神的尊敬。由于土神和灶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靈,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社火節(jié)從來不是嚴肅和刻板的儀式,而是鄰里相聚、縱情歡笑的喜筵。驅邪避災的性質和其他儀式相同,但祈福不僅僅限于個人,而是為了整個村落共同體。尤其是社火演出,沒有演員和觀眾之分,是自發(fā)的、隨意的和即興的。
《左權小花戲》。攝影/喬振祺
對中國人來說,說起左權縣,有著不同的概念,一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紅色革命圣地,縣名便是抗日英雄、曾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的名字,另外一個則是國家級貧困縣。
有著“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美譽的左權縣,有著國家級、省級各種類型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一行觀看了東溝等幾個村莊的社火表演。東溝村村民原來以七八戶為單位散落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溝里,最近在政府幫助下搬遷到便于生活的地方,形成了新的村落。東溝村共有578戶,2300人。村民們在村莊的空地上搭建起了舞臺,我們到達時,社火演出正漸入佳境。村藝術團的成員有十幾歲的少年,也有50多歲的婦女,但20多歲的青年占多數(shù)。村支書郝云偉介紹說:“藝術團里有學生、村民,還有幼兒園的老師,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到了春節(jié)也都回家了,他們回來后一起編排了社火節(jié)目?!?/p>
看到他們的演出,很難想象他們只準備了一兩周的時間。年輕人自發(fā)的積極參與,讓演出充滿了朝氣。有誰說社火節(jié)徒具形式和皮毛?在我看來,這里的社火節(jié)是扎根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活藝術。
當我告訴他們我是韓國人時,他們紛紛用韓國語向我問候,“您好”、“姐姐”、“怎么辦”,這些都是他們通過看韓國電視劇學到的只言片語。
到達五里堠村時,已是暮色漸合,家家戶戶門前掛著紅燈籠,火盤也已燃起。我們來到了該村一角的一戶人家,進門看到一家人正在打麻將,其中還有看起來像小學生的主人的兒子。我們請主人朱永華為大家唱首歌,他站起身,清了清嗓子,便唱起了《櫻桃好吃樹難栽》,歌聲抑揚頓挫,韻味悠長,絕然不像是剛剛在麻將桌上的人。據(jù)稱,左權人均能歌善舞,在路上隨便讓一個左權人唱歌跳舞,均能讓你刮目相看??磥泶搜圆惶?。
左權縣文化局局長王建軍說,“左權人自古喜愛歌舞,才藝出眾”,“為了發(fā)展和繼承這一傳統(tǒng),在小學便進行社火節(jié)目的教育,以使傳統(tǒng)文化得到保存和繼承。”據(jù)介紹,左權縣每3年舉行一次民歌匯演,并同中國音樂學院共同進行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