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晴 馬中軍
(1.同濟大學,上海 200000;2.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上海理工大學藝術設計系,上海 200093;3.石家莊鐵道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00)
要談建筑設計的起源就不得不說什么是建筑。建筑是空間、還是場所,功能主義者認為“建筑就是機器”,典型的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永恒的形式來沉思事物正是理性的本質”。
建筑的本質具體集中到一點,就是如何構筑適宜人們生長和成長的空間。因此以建筑中人的體驗來做設計——以人為本,這就是設計的出發(fā)點,落實到具體案例,則表現(xiàn)為多種設計問題的解法。其中居住建筑的構造手法和形式通常最為精煉簡潔明確和致用,且因其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而具廣泛性和重要性。在這里我們就以它為討論對象。
人們生活在按需要建筑的人工環(huán)境中,建筑又以各種形式限定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設計工作首先要考慮的是,人們的活動必須滿足舒適安全等要求,將其與建筑對應即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空間或功能的概念。根據(jù)人的特性,人和建筑的關系可分為知覺和行為。
在充分掌握人與空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預測設定各種構成空間及人們在其中進行的行為。居住建筑中的生活行為可以整理分類為有限的一些,最原始的住所只有一個房間,為了區(qū)分不同性質的生活行為,逐漸發(fā)展到專間專能。現(xiàn)代建筑將對這種有序的追求推向了極致,提出建筑是機器的口號。在二戰(zhàn)后初期恢復戰(zhàn)爭對城市的破壞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它忽略了人的多樣性,僅僅在一個限定范圍內簡單分析了人的同一性,從而使住所成為純功能性的遮蔽物。尤其在當代社會,人口的繁衍遷移頻繁,技術的更新?lián)Q代層出不窮,單調不變的建筑根本無法滿足多方面的要求。相反它還以物化的形式限制了人們的生活軌跡和行為模式。為滿足多變的需求,建筑設計開始了適應性的探索。
從二維平面上分析,除了現(xiàn)有的功能分區(qū)明確,專間專能的平面形式外,應考慮平面的適應性,從住者不定的角度看,設計功能不明確,發(fā)展不明確的平面形式。使用集中式服務區(qū),分離支撐體系和維護體系,使平面可靈活分割??刹捎醚貕Ψ植紡N、衛(wèi)、成條分布,集中塊狀分布等等,二房或三房可以根據(jù)需要組合分割,陽臺、平臺等也可分可合,適應幾個住家間親密或獨立的關系。根據(jù)白領、自由職業(yè)者、知識分子等不同人群設計與之適應的平面。適應型設計方案,沿墻設服務空間(廚、衛(wèi)),其余空間功能不定,可自由分割。建筑師以建議面積暗示動靜關系。單體的有機組合形成變化豐富的群落體量。法蘭克福庫赫森公園(由泰斯西洛·西鐵曼等設計)住宅平面圖見圖1。
圖1 公園住宅平面示意圖
從三維空間上分析,除現(xiàn)有的單一層面,錯層,躍層——固定的一定空間的劃分設計外,考慮空間上不定劃分可能性。建筑框架結構使層高不受限制,研究立方空間中建筑分隔的多樣可能,建立上、下空間的對話,功能增加的加層要求,三維空間的全新塑造,可以設想建筑住房面積以立方計算,在個人的單元體內建筑師做生活空間的建筑延伸至室內設計。這種一對一的建與用的關系相信最符合自然的原則。早在20世紀50年代,勒·柯布西耶就拓展了室內高度方向上設計,建立上下空間的對話,增加室內的另一個表情,是今天的躍層模式的先導,可惜當年大師對新形式的探索,今天作為了套用的某種定式,見圖2。
圖2 1952年馬賽公寓剖面圖
從四維方向上分析,除了現(xiàn)有的模式外,發(fā)展在時間上可延展的空間形式,以滿足家族繁衍,如遷移,人員變化的建筑;現(xiàn)有的住房是20世紀70年代所有權實斷的商品房,在此年限內,必然經(jīng)歷一個核心家庭2人變4人,5人或又變?yōu)?人,1人,甚至更大幅度的變遷,吸取日本對原有的DK2的模式的反省,增加住宅內的可分可合的靈活性,提供部分獨立封閉,它有出租的可能性。
另外處理好新舊建筑的關系,充分利用舊建筑,通過改變舊有的功能結構,結合新技術為之注入新的生命,既保留了歷史文化的信息特征,又不破壞人們所熟悉的城市紋理。上海新天地舊式里弄改造的案例是個很好的啟發(fā),見圖3,圖4。
圖3 上海新天地LUNA餐廳
圖4 上海新天地沙宣美發(fā)研修中心
探索單體住宅單元的可變性。以勒·柯布西耶的“酒架”理論為首,黑川紀章的“新陳代謝”理論:住宅分為穩(wěn)定體和可變體,以永久性材料為結構、塑料和木板材作為儲藏和服務性空間方便更換。荷蘭的哈布瑞肯的“支撐體系”理論:根據(jù)人的控制范圍明確劃分社區(qū)和個人的權力范圍,公共設施和服務設備在內的結構體系為支撐體,其余組合元件為可變體。
相對于人的行為,知覺問題較難量化,通常我們用滿意度來衡量空間中與人的生活情感有關的質量。盡管這些質量非常微妙,甚至是難以琢磨的,但人們已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將是今后的重要話題。有人將它分為功利性和美學性兩類。諸如空間認知既屬于功利性的知覺范疇,也是人的基本生存技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門廳路線的設計不當有過多選擇時人們就會因難以認知而在大樓里迷路。馬斯洛的金字塔原理,將人的需求分為五等,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被社會承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人們需要的建筑首先要滿足生理需求,并依次滿足更高層次的要求。有關滿意度的評價標準有許多:如親切的,舒適的,現(xiàn)代的,實用的,簡潔的,有趣的,獨特的……有人將這些林林總總的知覺需求總稱為“人性化需求”。
1)最早,自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文丘里的《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羅西的《城市的建筑》對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建筑設計開始脫離注重功能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基礎,進入注重歷史,注重人的非同一性和多樣性的后現(xiàn)代主義。
2)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開始從多方面研究“人們對實質環(huán)境的反應”,并試圖使之物質化。a.《隱匿的緯度》和《個人空間》奠定了近體學理論,定義了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舒適距離等一系列社會距離。b.紐曼建立的可防衛(wèi)空間理論提出大量設計特征,促進領域感,包括建立障礙物,改善居民對公共空間的自然監(jiān)視機會和擁有感,以增加滿意度中的安全感。c.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綜述了物質環(huán)境設計對于人們交往生活的影響,對未來公共空間的質量有著重大的影響。他指出建筑室外空間的生活是應精心考慮的一種建筑學要素。
3)建筑實踐。安藤忠雄的住吉的長屋,設計建立在以人為本的理念基礎上,在一個混凝土的方盒子之內設一個開敞的中庭,沿街的外墻不設一個窗,以躲避外部世界的喧囂,而通過開敞的中庭組織交通并領略氣候和季節(jié)的變化,以實現(xiàn)人通過建筑與自然對話。通過混凝土這種通用的建筑語匯與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和形態(tài)結合,形成居住建筑的親切感及其與自然的結合。
稹文彥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設計以人為主體的體驗空間。最大的特點是由建筑圍合的大大小小的廣場。將建筑的內外空間與街道的呼應以微妙變化的層次關系和諧的體現(xiàn),形成地點感。他認為人的空間感通常以場所為中介,建筑形成場所又在場所成為消除自我的角色。其建筑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將建筑的元素與廣場相連,從而使得廣場成為場所整體形式的主體或焦點,成為不具任何實體框架的負空間。這樣建筑的集群健步僅僅作為某種物質實體的表現(xiàn),而最終導致的是某種社會形態(tài)的集群形式。
的確,建筑師的任務絕對不僅僅是單獨設計一所房屋,他不僅需要考慮房屋內部的人的活動、關心房屋自身情況、了解城市時尚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關心房屋外部的人和社會的活動,考慮房屋與周圍環(huán)境、與整個城市的關系,體察城市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狀況。也就是說,建筑師在設計建筑的同時,也參與了設計整個城市的人居環(huán)境。研究人的行為模式,生活軌跡,心理感受,及構成城市經(jīng)驗的人類關系網(wǎng),這將是建筑設計的源泉。
[1]劉敦源.現(xiàn)代城鎮(zhèn)住宅圖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6.
[2]劉衛(wèi)東,彭 俊.上海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住宅空間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3]肖 藍.多層住宅的空間與造型設計[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6.
[4]賈倍思.長效住宅[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5]賈倍思,王微瓊.居住空間適應性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6]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7]張在元,文 彥.東京建筑與城市設計(第一卷)[M].香港:香港建筑與城市出版社,2012.
[8]沈克寧.建筑師[J].國外建筑思潮,1998(3):27-28.
[9]徐磊青,楊公俠.環(huán)境心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10]小原二郎,加藤力,安藤忠雄.室內空間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