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孫 志,張學英,何成彥,徐雪松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33)
388株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分析
陳媛媛,孫 志,張學英,何成彥,徐雪松*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33)
*通訊作者
銅綠假單胞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是醫(yī)院感染及社區(qū)感染中較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菌血癥、肺炎、皮膚軟組織感染及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多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中感染更為常見,通常還危及生命。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呈上升趨勢[1,2]。本研究對近三年我院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進行分析研究,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
1.1.1 菌株來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從我院臨床標本中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388株。
1.1.2 抗生素紙片及培養(yǎng)基 阿米卡星、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他啶、頭孢吡肟、哌拉西林、氨曲南、環(huán)丙沙星、妥布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紙片、血平板、麥康凱平板、MH平板均購自廣州迪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Oxoid公司產(chǎn)品)。
1.1.3 標準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購自吉林省臨床檢驗中心。
1.2.1 菌株鑒定 所有菌株均應用美國DADE公司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動細菌鑒定儀鑒定到種。
1.2.2 抗生素敏感性實驗 采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所有實驗操作及判讀標準參考CLSI2010版的標準進行[3]。
1.2.3 結(jié)果分析 應用 Whonet5.5軟件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統(tǒng)計分析。
三年共分離388株銅綠假單胞菌,275株(70.9%)來源于痰培養(yǎng)標本,90株(23.2%)來源于濃汁分泌物培養(yǎng)標本,17株(4.4%)來源于血液、腦脊液等無菌部位標本,6株(1.5%)來源于尿培養(yǎng)標本。對常用抗生素耐藥率最低的為阿米卡星,其次分別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他啶,這些抗生素的耐藥率均低于30%,詳細結(jié)果見表1。
表1 388株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結(jié)果
銅綠假單胞菌是非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中臨床分離最常見的細菌,是醫(yī)院感染中較為重要的病原菌之一。銅綠假單胞菌含有的多糖莢膜除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還能有助于細菌粘附于細胞表面,特別是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囊性纖維化患者的細胞表面。本研究70.9%的菌株來源于呼吸道培養(yǎng)的標本,其次為濃汁分泌物培養(yǎng)的標本,其他標本則相對少見,可見銅綠假單胞菌是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的病原菌。
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機制較為復雜,往往具有多重耐藥機制,它可以產(chǎn)生多種廣譜的β內(nèi)酰胺酶或氨基糖苷鈍化酶,也可以通過細胞膜通道蛋白的變異導致膜通透性降低,另外它還可以通過改變作用靶位、主動外排及形成生物膜等多種機制對抗生素產(chǎn)生耐藥,因此銅綠假單胞菌的多重耐藥現(xiàn)象較為嚴重。
本研究中所有抗生素的耐藥率均超過20%。阿米卡星的耐藥率最低,其次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已經(jīng)接近3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些抗生素近三年的耐藥率無明顯變化,維持在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環(huán)丙沙星及妥布霉素的耐藥率有所上升,已經(jīng)超過50%。
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狀況有著較強的地域性的差異,本研究對我院近三年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臨床經(jīng)驗治療選擇正確的抗生素,提供科學依據(jù)。
[1]肖永紅,王 進,朱 燕,等.Mohnarin 2008年度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6):2377.
[2]Zilberberg MD,Chen J,Mody SH,et al.Imipenem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in pneumonia: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BMC Pulm Med,2010,10:45.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s susceptibility testing[S].M100-S20.
1007-4287(2012)02-0336-02
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200705287;2 0090743;20090461)
2011-01-11)